快捷搜索: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蚊子,人人痛恨。


但有个老头儿却爱它爱了69年。


他说:“蚊子很可爱,画出来美得很!”


这位奇怪的老头儿叫董学书,今年85岁,他的一生与蚊子“相爱相杀”,只为了实现从源头消灭让人闻风丧胆的疟疾。


直到现在,全球每年仍有50万人感染疟疾,有人因此丧失生育能力,有人因此离世。


我国在1956年时,1万个人中就有100人感染疟疾。直到61年后,中国才首次没有人在境内感染上疟疾。


而要攻克疟疾,就要先研究蚊子。


他在研究蚊子的70年中,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穿梭行走超过30万公里,从海拔74米的低谷到3800米的高山中都有他的身影。


他说,一只只小小的蚊子承载着他一生的执着和梦想。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1951年,15岁的董学书从云南省卫生干部训练班保送到了贵阳医学院,原本他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学好医术治病救人,但是让他意外的是,进入医学院后竟学的是传染病昆虫专业,从此跳蚤、虱子、蚊子就成为了他研究的对象。


毕业后,董学书回到了云南省卫生防疫站工作。几年后,疟疾在云南爆发,经过研究,微小按蚊认定为这次疟疾传播的元凶。


当时,在疟疾的重灾区思茅(今天普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刚刚20岁的董学书就这样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疟疾防治工作者。


到了疟疾重灾区后,他们就在废旧的土坯房子里面,用几块破木头当作办公桌进行研究。


也在那时,董学书第一次真正看到疟疾患者:“他们发冷时,盖几床被子都不行,牙齿还抖个不停。”


“那些得疟疾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个子都没有超过一米六的。”


为了防治疟疾,董学书的头等大事就是抓蚊子。


在云南,傣族村民的家大多由竹子搭建,因为气候湿热,一楼养猪或养鸡,二楼才是卧室、厨房。


董学书便跑到一楼的猪圈牛棚,挽起裤腿露出自己的大腿让蚊子们叮咬,当看到腿上出现蚊子后,他便会如获至宝用一根吸蚊管把它们吸进来,放在随身携带的玻璃瓶里。


“有些蚊子晚上才出来,白天在睡觉;有的半夜叮人,凌晨2点左右就得格外注意。”


每晚董学书收工后,腿上、胳膊上经常被蚊子咬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虽然奇痒无比他却满心欢喜。


那几个月,董学书和同事们解剖了2000多只按蚊。


解刨蚊子是个精细活,每一只都需要15分钟,董学书回忆说,“每天解剖蚊子就要花去2个多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很快找到当地蚊种分布的季节消长规律,并确定了当地传媒疟疾的媒介蚊种为微小按蚊。


董学书和同事们便决定给各户人家喷洒杀蚊药水并背着药箱挨家挨户的免费送药。


但是,董学书和同事们却吃了老乡们的闭门羹。


因为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陌生人不能随便进出卧室,同时他们也不觉得疟疾是一种疾病,而是认为是鬼神在作怪。


为了赢得老乡们的信任,他们就和当地人一共劳作一同吃饭,甚至还学习了当地的语言。


取得信任后,老乡们接受了董学书的建议,甚至有的乡亲得了感冒也会有人来找他拿药。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1957年,云南的勐海县每百人中至少有50人感染疟疾。仅仅过了一年,这个比例已减少到约7%。


到了1972年,江苏、安徽、湖北等黄淮流域省份都开始大规模暴发疟疾疫情。为了防控,这些地区进行了全民服药,人数上亿。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种最严重的疟疾——恶性疟,对药物氯喹产生了抗药性。治疗恶性疟的药不起作用了。


为了找到更深入的研究疟疾,董学书们只能加快对蚊子的研究。


有一次,董学书正在草丛中抓蚊子,突然窜出来一条眼镜王蛇,足足有一人高,董学书当时被吓得不能动弹了,当他缓过神来向往后退的时候,居然后面又跑出了一条母蛇。


幸好,没过几分钟,母蛇就往草丛下钻了过去。董学书看准机会,头也不回的就逃走了。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当时直冒冷汗,如今想想还是有些后怕。”


后来,在抓蚊子的过程中,还经常会撞见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不是下山的黑熊就是围猎的豺狼。


就是这样,几代人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上万套蚊子标本,其中有发现的蚊虫新种26种,中国新记录种20余种,为蚊媒传染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找到了蚊子后,董学书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他需要把这些蚊子画出来,“做蚊虫分类鉴别研究,还得靠那一幅幅图。”


但是这项工作可把没有学过画画的董学书难得不行。


因为蚊子尾器有很多细微的部分,毛发长短、粗细、斑点大小都得在检索图上清楚呈现。这就要求他必须不断调节焦距,反复比对标本。


“一横就是一横,一点就是一点,错了就会误导别人。”


有的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差错,董学书要反复画上很多次,遇到比较复杂的蚊子,一次就要画上三五天。


董学书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盘出云南的蚊子“家底”。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2017年6月,凝聚着董学书多年心血的《云南蚊类志》上下卷出版。在这部214万字的著作中,384个图版、2000多幅插图均由董学书亲手绘制。


当时,书中一幅幅精美的蚊子画让国外的专家惊讶不已,都争着抢着要把书带回去。


这本书也被称为:一部攀登到中国蚊虫生态分类学巅峰的巨著。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而写这本书的董学书也从20岁的青葱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其实,在1996年,董学书就退休了,可以过上普通老人遛鸟看花的安逸生活。


但是他在退休的第二天却又准时的出现在办公室中,此后20多年里,除了生病外,每一天都成为了董学书的工作日。


研究所曾经多次要求要给董学书发返聘工资,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给我一张办公桌就行了,我退休工资够用,不需要那么多钱。”


现在,让董学书比较担心的是这一行的专家泰斗大多已经离世,但继承人还没找到,所以他不敢休息。


“采集蚊虫标本必须是幼虫,幼虫生活在水里,所以得去人烟稀少的山沟里才能找到少见的标本,光这一项就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可以传承自己专业知识,有时候有的问题学生听不懂,他就要重复两三遍。


“老师看我们着急他更急,怕我们没有耐心听他讲。”


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董学书在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辈。

85岁老头画蚊子30年还出了书 为了抓蚊子曾蹲猪圈

到今天,董学书培养出的百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的中坚力量。


直到现在,85岁的他依旧和蚊子们“斗智斗勇”,成为不计较报酬、不分上下班时间的“上班族”。


有人问,为何会对蚊子如此执着时,他回答:


“我一直记得,离家时,父亲曾说了一句话:‘你去外面做点事情。’



如今,正如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我总算是做成了一件事。”


部分资料来源:

董学书:你厌恶的蚊子 他却“爱”了68 年

董学书:六十余年“斗蚊”不下线

83岁大爷和蚊子68年的“爱恨情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