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从中程到准战略再到战略轰炸机,规模在全
轰-6,全世界轰炸机领域罕见的“常青树”,1959年9月,首架用苏联图-16轰炸机制造部件组装成的轰-6交付海军航空兵,而不是人民空军,海航率先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中程轰炸机,从而揭开了中国中程轰炸机的发展历史。
中苏友好时期,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协助在东北建造了一座中型轰炸机制造厂,后整体搬迁之西安飞机厂,西飞就成了轰炸机研发和制造的核心,具备空中受油系统和机腹下可携带弹道导弹打航母的轰-6N轰炸机,就是在轰-6K的基础上改造提升而来。
目前,在所有轰-6系列轰炸机中,轰-6N战略轰炸机的先进程度已超越了轰-6K准战略轰炸机,在西飞集团研发的轰某型隐形轰炸机尚未正式服役的背景下,轰-6N是我空军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
轰-6走的是一条引进仿制、自研改良、逐步提高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轰炸机研发体系,除了最先进的轰-6N战略轰炸机、轰-6K巡航导弹载机以外,还有轰-6甲、轰-6乙、轰-6丙、轰-6丁、轰-6F、轰-6H、轰-6M、轰-6G、轰油-6等规模庞大的机群,装备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此前,轰-6的主要作战武器,只是普通的航空炸弹,舱内正常载重量只有3吨,貌似庞大的轰-6轰炸机,其正常携弹量,真的不如当下的战斗机,这是客观事实。
网络上能搜索到的轰-6最大携弹量9吨,这仅仅是理论数据,距离空军和海航实际使用相去甚远,事实上空军和海航的轰-6轰炸机从未携带9吨弹起飞,因此,轰-6最大载弹量9吨,只是个纸面数据,没有一丁点实战意义。
轰-6的自重大,5000公里航程本身有限,真的让轰-6携带9吨弹起飞,恐怕其就锐减到了战斗机的航程,对于轰炸机来说是硬伤,轰-6落后的机型和气动布局,限制了其最大载弹量不可能有9吨。
直到轰-6K横空出世,轰-6早先的最大载弹量9吨的理论数据,才得以真正的实现,对于空军来说,这个进步是非常大的。
轰-6K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轰炸机,而是一架专门研发的巡航导弹载机,机翼外挂6枚,机腹弹舱挂1枚,共携带7枚KD-20远射程的空地巡航导弹。
尽管轰-6K的外观仍然是传统的红-6,但其内部结构变化却非常大,除了气动布局以外,轰-6K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全新设计和制造的,因此,可称得上是一架全新的轰炸机,最大航程、最大载弹量等,称得上是一架准战略轰炸机了。
轰-6K是西飞集团全新研发设计建造,而不是来自老型号的改进,算上发动机、导航、火控等各项改进,8000公里的航程,加上射程2500公里的KD-20巡航导弹,红-6K相对其他型号的轰-6系列轰炸机,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自轰-6K投入实战部署以后,空军已多次组织轰-6K前出第一岛链执行战巡任务,最远飞到距离关岛约1300公里的西太平洋上,其他包括绕宝岛航行,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军事行动,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要遏制外来势力有可能对我统一之战的干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