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做不了汽车,小米说不存在的
【导语 :做过汽车梦的人非常多,比如恒大、华为、格力、美的、富士康、五粮液……。不过造车真的很难,技术难度大,产业链长,面对的问题不是靠财大气粗就可以解决的。多少年来,无数有实力的大企业、商界名人折戟沉沙。然而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造车的技术门槛降低,产业链也愈发成熟,合作更为容易。所以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并且有模有样。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小米。】
本文出品 | 禾颜阅车工作室
撰文|陈德军、编辑|禾 子
今年5月,上海博泰宣称,与小米合作的第一款AIoT产品即将落地上市。人工智能结合物联网,博泰和小米珠联璧合。小米顺理成章的搭上顺风车,在汽车领域又进一步。
早在2012年,雷军就曾赴硅谷特斯拉工厂试驾,搭上这条线后,雷军在2013年多次拜访特斯拉创始人艾伦·马斯克,可见其对特斯拉或者说新能源汽车的用情之深。2014年,有传言说小米要造汽车,为此雷军还专门出来辟谣。但是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2015年,明确表示不准备造车的小米申请了多项有关汽车的专利。这样的实锤表明,小米和汽车的关联已经越来越紧密。随后的几年,小米在“上车”的道路上动作频繁,有条不紊。
2019年9月23日(莫斯科时间)– 哈弗汽车与小米两家中国知名品牌共同宣布在俄罗斯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双方将在市场营销,新产品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2019年11月13日,小米集团成为小鹏汽车的新晋战略投资伙伴。雷军说:“小米集团和小鹏汽车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互通方面,已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希望通过本次战略投资加深双方在智能硬件和I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2020年3月16日,小米与蔚来达成合作,将在小米手表上推出一款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车控功能的蔚来App。车主只需要在小米手表中下载安装蔚来App,便可将小米手表打造成蔚来汽车的腕上智能遥控器,对爱车进行查看、操作。通过蔚来App,用户可以在小米手表上显示车辆昵称、快速查看当前行车状态、当前电量、剩余续航等车辆信息并可查看车辆的各种状态,直观地展示出车辆门窗、后备箱的开闭状态,甚至当汽车胎压出现异常时,也能及时提醒,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车主还可对车门、车窗、空调进行远程操作,例如远程上锁、解锁车门,开启、关闭车窗、空调。如果当车主忘记停车位,或者在停车场找不到车,小米手表还提供了远程寻车功能,通过触发连续的鸣笛和闪灯,帮助用户根据声音和光线找到车辆。
几年下来,小米已经和哈弗、小鹏、蔚来、北汽、一汽、奔驰愉快合作,实在是撇不清跟汽车界千丝万络的关系。
小米目前还没有造出一辆车。小米走的是侧翼迂回的路线。在小米的产品系里面,最像汽车的是小米平衡车、卡丁车、电动摩托车。
另外,2019年,奔腾T77米粉定制版上线。这算是小米在“造车”环节参与最多的一次。但是在这台车上,小米主要的作用还是在智能化。车主通过小米语音助手,便可以实现对T77的语音控制。汽车本身还是由一汽来制造的。
对于像小米这么有钱的企业来说,造出一辆汽车并不是什么难事,直接拿钱砸完全可以。小米没这么做,是汲取了许多人的教训。在此前,无数跨界大佬带着梦想和巨款,激情满满投身整车生产车间,折腾几年只能黯然离场。所以小米选择的是层层渗透,由外向内学习,学会了再做的方法。此战略很符合雷军技术控和理性的风格。小米的文化核心是强技术,迈向汽车领域也习惯性的把技术作为基础。没有直接砸钱去买别人的技术、产能。而宁愿花时间一点点的自己学。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效率低下,实际效果则最为稳健。而且从外围向核心的路线也最能发挥小米的特长。因为在智能技术方面,小米处于行业的优势地位,比如小爱同学可以直接上车。汽车企业也正需要这方面的加持,所以一拍即合。雷军是个很谨慎的人。创业时的马云和马化腾都曾经找雷军申请投资,都被拒绝了。现在看来,雷军错失了两次身份再上一个量级的机会。但正是这种谨慎的性格,才决定了雷军执掌的企业可以步步为营,基业常青。换句话说,如果当年雷军接受了马云或者马化腾,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很可能会因为不谨慎,而在其他投资上万劫不复。所以小米做汽车这件事,注定是件非常稳妥的事。
如果造车,价格一定亲民。小米这家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核心技术,二是强调性价比。小米的策略是始终控制利润,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用户。如果有一天小米汽车上路,相信也会延续这种亲民的定价风格。
最智能的汽车。
小米以智能技术起家,而智能化是汽车的必然发展方向,小米在这一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只要投放市场,可以直接占领居高临下的位置。就像当年苹果凭借智能手机取代诺基亚一样。智能技术的突破性换代,将会给像小米这样的企业以突然的好运。
或许永远在外围。
到目前为止,小米仍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汽车的生产中来。无论是提供些装备,还是给汽车企业注资,距离自己造车都相差甚远。所以如果小米选择不造车,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目前小米的做的,一是资本层面的投资行为,二是对车载智能设备的研发。对车用智能设备的供应,更类似于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做法。或许打造一个智能的用车系统就是小米的终极目标,而不会有造车的念头。
小米是有能力造车的企业,小米也是从未造过车的企业。至于将来小米会做何选择,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诱惑有多大。毕竟,利益才是企业目标的驱动力。
点评
企业的风格往往会有掌舵人的烙印。程序员出身的雷军,在技术和理性方面长于常人。小米多年来的战略也一直执着坚定,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小米严守着技术为核心,专注智能生态的路线。而汽车实现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小米的机会又来了。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