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纵横|简牍传奇(成品)
视频加载中...
【导视】
一枚枚竹片,一卷卷简牍,看两汉风云观丝路千年。(同期:一般来说以竹做的我们称为简,以木做的我们称为牍,所以合称就叫简牍。)
书写历史,开启未来,“汉简之乡”期待绽放文明之花。(同期: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大家(反映)都还是挺不错的。有一些职工已经自己开始去写小的札记,通过读简也有一些新的认识,那么对大家是一个学术水平的提高。)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简牍传奇
【解说】
纸张问世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主要载体。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片、木片等材质上,用丝、麻等编制成册,称其为简牍。甘肃是简牍出土大省,自1907年以来,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汉简数量达7万多枚。
甘肃简牍堪称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我们馆目前藏有从秦汉到西晋时期的简牍总计近4万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汉简。
【解说】
简牍是原生态的文献资料,展现了我国传统典籍的真实面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甘肃简牍的出土历来引人关注,每当有出土简牍完成整理释读并公之于世,学术界都会掀起研究热潮,在不同领域生成新的学术增长点。
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2月,主要职责是对馆藏简牍及其相伴出土的文物进行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材质主要是木制和竹制,一般来说以竹做的我们称为简,以木做的我们称为牍,所以合称就叫简牍。
【解说】
历时千年的简牍文物大多数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残缺破损,然而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有这样一枚简,字迹清晰、保存完整,被视为馆藏珍宝之一。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我手上拿的这一枚简是我们馆藏珍宝之一,它于1991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这枚简上记载有和佛教相关的重要信息。这对于我们了解早期佛教传播的时间、范围、路径、人群提供了重要证据。
【解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甘肃简牍博物馆创造了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肖从礼告诉记者,相比南方,干燥的西北更适宜简牍保存。
【现场】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我们馆藏的简牍因为出土于西北干燥的沙漠环境,所以出土的时候就非常干燥。我们在对简牍进行保存的时候,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原样保存,第二种方法就是以亚克力板的形式进行保存,第三种就是把它保存在一个真空的玻璃管里面。
【解说】
一片片木条,一个个竹签,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换更迭,也对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文物就像一台放映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古时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两千年前的“AA制”账单就被写进了简牍里。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这个是两千年前边塞的一份伙食招待账单,标题是《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就是地方边塞招待朝廷派来慰劳边塞使者的费用。肩水金关的使吏总共有27个人,这样折合下来他们每个人就要均摊55钱。所以从最后这个记录,我们也可以想像出来,这一次招待朝廷派来的劳边使者,伙食费用是由肩水金关的27名官吏平均分摊的。
【解说】
言简意赅是简牍文字的一大特点。一片简牍写不了几个字,因此,古人写文章都是用字寥寥,几行字,甚至几个字就可以表达非常多的意思。
时至今日,有些书籍的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现场】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接下来让我的同事来体验一下简牍的书写。古代简牍的书写是按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书写。
【解说】
为了更好地防范泄密,写好的简牍还要用绳结捆扎、泥封钤印。尤其是公文书写完毕后,为防止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要在写有公文的简牍上面盖一块被称为“检”的木板,然后用绳子将检和公文简牍捆扎在一起,在检上放封泥,再在封泥上盖上负责官吏的印章。
【现场】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封检上有三道口子缠上绳子,然后把这个绑上,把这个接头弄到封泥槽里面,然后用这个封泥压上,然后拓章(盖章),好,这样它就完全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了。
【解说】
封检的过程,也是成语“三缄其口”的由来。事实上,今天我们所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与简牍相关。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像“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是和简牍相关,我们的古书都是先卷起来的,你要阅读里面的内容,就一定要把这个简册打开,这就叫“开卷有益”。
【解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设立的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该馆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馆舍,简牍暂存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库房,保护、整理、研究等工作开展困难,大量珍贵文物未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简牍,改变甘肃简牍文物“藏在深闺”的窘境,2019年底,甘肃简牍博物馆在兰州开工建设,建设选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总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杨眉
这是我们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效果图,我们这个馆目前正在筹建当中,预计在2021年的年底对外开放。
【解说】
在西北边塞,简牍的书写者们早已悄然隐匿在历史长河中,但散落在流沙深处片片简牍上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为了进一步读懂简牍熟悉文物,做好文物研究整理工作,提高员工业务能力,甘肃简牍博物馆从今年三月底开始组织开设“读简班”,每周开展一次读简活动。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工作人员 高倩如
无论是从文书的分类也好,还是从汉代的历史职官,以及方方面面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给我们今后从事业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期】甘肃简牍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杨眉
对每一个简牍博物馆的职工来讲的话,认识简牍是他们一个必备的功课。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大家(反映)都还是挺不错的。有一些职工已经自己开始去写小的札记,通过读简也有一些新的认识,对大家是一个学术水平的提高。
【解说】
在认简读简的过程中交流工作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新人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可以激发老员工再思考、再发现,为简牍的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解说】
竹木无言,文字有意,古人在简牍上书写文字,记录历史。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甘肃简牍的保护、研究、弘扬面临广阔前景。讲好简牍故事,推动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促进文明对话,这是简牍研究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
制片人:李杰
编导:崔月平
记者:马莎
配音:潘锴(实习)
统筹:王健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