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签或赚30万!“大肉签”康希诺和背后的中国
文 | 文刀
头图 | 视觉中国
来源 | 新10亿商业参考
(ID:xsy-shangyecankao)
8月3日,万众瞩目的“大肉签”康希诺生物,打新结果终于出炉了。
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生物的发行价高达209.71元/股,在A股历史上排名第二高,仅次于年初上市的石头科技。
而它也不出意外的受到了股民热捧。打新结果最终显示,启动回拨机制后,单账号满额申购的中签率仅约为千分之三。
虽然一签难求,但可以预见的是,康希诺生物开盘大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某行业内人士预测,”打中一签大概能赚30万以上“;有股民甚至称,“用尽一生运气求中签”。
除了打新股的造富效应外,更令人瞩目的是,在新冠疫情反复下,由康希诺生物和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合研的新冠疫苗,以及疫苗研发赛道背后的中国速度。
01
A+H“新冠疫苗第一股”
在中国的疫苗市场上,康希诺生物是一家特殊的明星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康希诺生物2009年成立于天津,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创新型疫苗企业,由四名跨国制药企业高管回国创立。
图片来源:康希诺生物官网
成立之初的五年,康希诺生物在行业内名气不大,直到2017年成功研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康希诺生物才展露头角、“一疫成名”。
2019年3月,长年烧钱、尚未盈利的康希诺生物顺利登陆港股,成为“港股疫苗第一股”,上市首日收涨57.73%,收报34.7港元,市值达75.71亿港元。
在康希诺生物顺利上市背后,值得关注的是,它恰好乘上了港交所新政的”东风”。
2018年时,港交所推行IPO新政,即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创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受益于此,包括康希诺生物在内,诸多新经济公司在港股大放异彩。
当然,康希诺生物上市以后的表现也没有让港交所失望。
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康希诺生物的港股股价一路走高,成为赴港上市医药股中表现最亮眼的企业之一。
但除了暴涨的名声、股价外,康希诺生物还需要解决缺钱的燃眉之急,这次,它将目光投向了A股市场。
2020年1月,康希诺生物向证监会正式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480万股,募集资金10亿元用于生产基地二期建设,在疫苗研发,疫苗追溯、冷链物流体系及信息系统建设,补充流动资金等。
4月30日,康希诺生物在科创板IPO成功过会;7月31日,康希诺生物招股,正式成为了一家A+H“新冠疫苗第一股”。
从递交招股说明书到顺利过会,用时仅三个月,不难看出在康希诺生物IPO一路绿灯的背后,隐隐有着监管层助力的身影。
事实上,对照全球疫苗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无论是对于港股、还是A股,康希诺生物都是稀缺标的,也难怪康希诺生物的两次上市都异常顺利。
或许有人会问:康希诺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为什么不去最适合上市的纳斯达克敲钟?
对此,康希诺生物的创始人之一宇学峰曾对媒体给出过这样一个答案:
康希诺从成立开始,就定位要做一家上市公司。在上市地的选择方面,我们从没考虑过纳斯达克。因为纳斯达克更看重企业是否有全市场创新点,而我们所做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契合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对疫苗的需求。
另外,在疫苗行业,向来刚开始的数十年都是研发烧钱阶段,康希诺生物也不例外。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康希诺生物的营收分别为18.72万元、281.19万元、228.34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亏损0.64亿元、1.38亿元、1.57亿元。
对此,康希诺生物的解释为:公司尚处于商业化前的研发阶段,疫苗产品未上市销售,无主营业务收入。
尽管主营业务还没有收入,但康希诺生物在研发上砸的钱可真不少。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0.89亿元、1.24亿元、1.58亿元,三年时间烧掉3.71亿元。
但重金投入研发,最终在产品上得到了回报。
如今,康希诺生物已拥有13个疾病领域的16种疫苗产品,包括肺炎、结核病、脑膜炎、百白破、埃博拉等。
02
康希诺生物的造富速度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上市就意味着造富。
在科创板IPO前,包括港股上市在内,康希诺生物共历经了9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9亿元,也造成康希诺生物的股份较为分散。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康希诺生物创始人团队XUEFENGYU(宇学峰)、朱涛、DONGXUQIU(邱东旭)、HELENHUIHUAMAO(毛慧华)四人合计可控制公司34.6634%的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其中,宇学峰直接持有公司8.0279%的股份;朱涛直接持有公司8.0279%的股份,并通过三个员工持股平台--天津千益、天津千睿以及天津千智间接控制公司3.5847%的股份;邱东旭直接持有公司7.6866%的股份;毛慧华直接持有公司7.3363%的股份。
除了创始人团队外,其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还有LAV Spring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11.4416%的股份;QM29 LIMITED持股为5.8552%。
而受新冠疫情影响,进入2020年以来,康希诺生物股价从不到60港元/股开始一路飙升,截至8月4日收盘时已高达258港元/股,半年增幅高达330%,总市值高达575.3亿港元。
若以港股总市值计算,截至目前,宇学峰身家46.18亿港元、朱涛身家66.8亿港元、邱东旭身家44.22亿港元,毛慧华身家42.2亿港元。
创始人团队均迈入十亿富豪行列,身家合计高达近200亿港元。
而康希诺生物在科创板的上市,不出意外,又将带来新一轮的造富神话。
作为科创板新股,康希诺生物的发行价为209.71元/股,中一签500股金额为10.49万元。
这意味着,等到康希诺生物上市,涨幅100%即可赚10万+,涨幅200%可赚20万+,涨300%则赚30万+,以此类推。
图片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为“新冠疫苗第一股”,以目前医药股、疫苗股的火爆程度来看,上市首日涨幅300%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打新的股民能够通过中签而大赚一笔,更何况是股份占比超过5%的创始人团队和大股东,身家自然会随着康希诺生物的科创板上市而水涨船高。
03
新冠疫苗研发背后的中国速度
截至8月5日11时,全球确诊病例累计已经超过了1850万例,死亡病例数近70万例,诸多数据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疫情还远未得到有效控制。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现状下,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着: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到了哪一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用上新冠疫苗?
根据 WHO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7月24日,全球有25款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41 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技术路径主要包括灭活疫苗、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等。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不久前,为了确保疫苗分配能够相对公平,联合国决定建立COVAX机制、即“全球获取疫苗融资机制”,确保不发达国家也能获得一定数量的疫苗。
但COVAX机制一经推出就立刻遭到欧美等国的反对,直接无视联合国倡导的疫苗公平分配机制,筹措重金提前预定下数亿剂疫苗。
显然,疫苗研发已经成为新的“军备竞赛”,谁掌握了疫苗研究与应用的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应对疫情的话语权。
因此,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面前,康希诺生物和曾经成功研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的“老搭档”——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陈薇院士团队再次强强联合,采用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时的技术、即5型腺病毒载体技术,对新冠疫苗——“Ad5-nCoV”进行研发。
在军科院陈薇院士的加持,康希诺生物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神速。
3月17日,“Ad5-nCoV”正式启动临床研究;4月,开始II期临床试验;5月15日,已获得在加拿大的临床试验批准。
5月25日,康希诺生物和陈薇院士团队率先在《Lancet》上发布了临床试验Ⅰ期研究结果。
图片来源:TechWeb
就在不久前,6月25日,由康希诺生物和陈薇院士团队合研的“Ad5-nCoV”获批军队内部使用,有效期一年,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疫苗的疗效。
但疫苗人命关天,要批量生产投入使用,仍需经过Ⅲ期临床试验。
从综合研发进展上来看,如今在新冠疫苗研发赛道上领跑的势力之一,正是康希诺生物和陈薇院士团队合研的“Ad5-nCoV”。
而和康希诺生物同在新冠疫苗这条赛道上的,还有诸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比如:
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合研的AZD1222采用的是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平台技术;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和Moderna合研的mRNA-1273采用的是mRNA(信使核糖核酸)平台技术;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则采用的是灭活疫苗平台技术。
其中,国药集团的的灭活疫苗,已于7月初在阿联酋启动了Ⅲ期临床试验,该国卫生部长是第一位注射疫苗的志愿者,预计入组1.5万人。
在诸多国家备战新冠疫苗研发中,中国能够始终处于领跑位置,和新冠疫苗研发背后的资金、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在张文宏主持的国际疫情研讨会上,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卢山曾提到:
中国在新冠疫苗研究上投入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新冠疫情的疫苗研发赛道上,时间比金钱更重要。6月底时,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到,“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发新冠疫苗”。
如今,借着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春风”,在全球加速研发的背景下,或许中国会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上“弯道超车”。
参考资料:
《揭秘陈薇新冠疫苗合作方:3年烧钱3亿股价1年涨9倍、曾靠埃博拉疫苗成名》,财经天下周刊;
《一针难求!谁在领跑新冠疫苗研发?免疫保护期有多久?》,每经头条;
《最快进入新冠病毒疫苗临床的为何是康希诺生物?》,科创板日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