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志愿军爷爷与特警孙子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说苦,真苦;要说累,真累。但杨勇的心中仿佛始终有一个严格的考官,那个考官就是爷爷。在杨勇看来,爷爷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注视着他,在故乡的村口眺望着他,在校园“守护神”岗位上观察着他,在田间地头审视着他,在老家的土炕上判断着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09年,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毕业的杨勇通过层层选拔,被调往武警青海总队。从大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大西北的沙漠戈壁,杨勇卓尔不群的反恐特战、指挥、突击、侦察、狙击、排爆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几年来,杨勇直接参与处置爆炸、恐怖袭击、盗抢等犯罪活动就有十几次,配合公安民警抓捕犯罪分子20多人。2012年武警青海总队举办首届“魔鬼周”极限训练时,他力挫群雄,独占鳌头,并荣立三等功。后来我才知道,杨勇整整18年的军旅生涯中,光立功就有7次,在总队各项大比武中,4次获得第一。他还获得许多荣誉,比如总队“爱岗敬业标兵”、总队“军事训练标兵”、青海省海西州“杰出青年卫士”……

  “还行!像我们双口镇的子孙。”爷爷每次听完杨勇的汇报,总是这样说。

  有一次,杨勇在滩涂追击转雪山追逃的训练中不慎掉进冰窟,脚部也负了伤,他忍着剧痛,从冰窟中一跃而出,坚持带伤训练。爷爷听到这段经历后,说:“这就对了,训练就得像上战场一样,负点伤,如果犯矫情,那还算嘛军人。”

  杨勇退役后,带回了一大摞军功章和荣誉证书,杨树柏逐个抚摸了一遍,说:“还是孙子强啊!立功受奖,比我这个当爷爷的还多。”

  采访时,我夸杨勇:“你们杨家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我们的‘青’,永远比不过爷爷的‘蓝’。” 杨勇立即回应。他轻轻打开一个精致的紫红色盒子,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我以为又是杨勇最新获得的殊荣,待定睛一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也就是说,孙子手里捧着的,是爷爷荣誉的另一种崭新注解。

  我问杨勇:“转业后,你希望从事什么工作呢?”

  “特警。”杨勇脱口而出。其遗传自爷爷身上的军人基因、军人本色、军人作风,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如今,杨树柏一家四世同堂,享受天伦,曾孙辈也上了幼儿园或小学。那天,杨树柏的几个曾孙子、曾孙女围着他快乐地又蹦又跳,其中有个活泼可爱的7岁小男孩,是杨勇的儿子。我故意逗他:“将来,你想做嘛呢?”

  “我太爷、我爷爷、我爸爸做嘛,我就做嘛。”

  小家伙那口气,分明是要当将军的意思。

  “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清气对杨树柏而言,来自战争,也来自和平。将近百岁高龄的杨树柏,即将迎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纪念,是为了和平,也为了不被忘却的战争。

  “该上班的上班,该种地的种地,这就是和平。”杨树柏说。

来源: 今晚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