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5天40亿重奖人才,被“砸”中的最年轻工程
7月初,小米成了互联网圈令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公司”,创始人雷军5天向员工撒币40亿元人民币成为“别人家的老板”,其中约700名员工入选雷军牵头的“青年工程师激励计划”,瓜分1604.2万股股票,约合人均50万人民币左右,最小的入选员工仅24岁。
市场人士调侃,“员工好好干,小米市值继续涨,这些股票就是最好的理财产品”。
从2010年银谷大厦的一碗小米粥开始,到2020年世界五百强第422位,小米走了十年。十年间,小米从一家创业公司成为互联网巨头,以高性价比的普惠产品实现了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实现了集团发展的“从0-1”,2020年营收近2500亿,员工超2万人,市值超6600亿港币,AIoT平台设备数量突破3亿台,5000家小米之家正加速全国县域覆盖……
作为一家极其重视人才的公司,小米今日拥有的一切,离不开人才的获取与培养,甚至可以说,小米梦想开始的关键一步,就在于人才。不管是雷军的“三十次顾茅庐”、“连续90次电话”还是被戏称的“复仇者联盟”,无不展示着小米求贤若渴。
2021年是小米新十年的开端,据Canalys数据,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继续站稳第三,在高端化的新航道,小米品牌初战告捷,AIoT生态已经成为领航者。不过未来十年不再是某个单一技术唱主角,而是5G、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及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融合的时代,幸运的是,小米在这些领域都拿到了船票。
面向新十年的智能手机之战、AIoT战役以及百亿美元造车,小米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题,这也意味着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根本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汽车还是芯片,赛道都比手机门槛更高,玩家体量更大,对人才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下一个十年,小米“从1-N”的故事还需人才来讲述。

不拘一格“奖”人才:5天砸超40亿
7月伊始,雷军和小米就多次上热搜,事实上,每一次互联网巨头给员工发“大红包”,都能引起热议,这次,小米更是成为焦点——雷军5天砸了40亿元人民币。一周内如此密集地发布激励计划,这在整个互联网发展史上都罕见。
7月2日,雷军在微博宣布,向小米3904名员工授予约7000万股的股票,奖励优秀青年工程师、优秀应届生和团队核心岗位的优秀员工,以及年度技术大奖获得者。据小米发布的公告显示,以授出奖励日的股份收市价26.20港元计算,此次奖励股份的总额达18.4亿港元,人均奖励约47万港元,折合人民币39.29万元。
时隔四天,7月6日,雷军又在其微博宣布新的股票激励计划,向小米技术专家、新十年创业者计划首批入选者、中高层管理者等122人,奖励约1.2亿股小米股票。以授出奖励日的股份收市价25.95港元计算,此次股权激励计划金额达31.05亿港元。
除了担任创始人的小米,雷军也给自己任职董事长的金山软件的员工准备了“特殊纪念品”,7月5日,赠予每位金山同学600股金山集团股票,总计约480万股。以当日43.75港元/股的价格计算,每位金山员工获赠股票价值约2.6万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小米的两波激励虽然都是大笔给钱,但却有些许不同。据了解,小米首次专门向年轻的工程师们抛出了橄榄枝。7月2日的激励计划为短期激励,其中雷军牵头了一项“青年工程师激励计划”,首批约700名优秀青年工程师入选,获得总计1604.2万股的股票(约3.5亿元)。先从手机部和互联网等部门切入,主要涉及岗位包括一线研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等,最年轻的入选员工才24岁。

如果说第一波是针对年轻人才,新鲜血液的吸纳、成长,那紧接着的第二波则是团结凝聚骨干中坚力量,比较特别的是,这一波激励最后归属日为2030年4月1日,即小米和被激励者达成了长达10年期的锁定计划。根据介绍,这部分的激励对象主要为核心干部,给予了类似早期创业者的回报,以激发管理团队的骨干中坚力量以创业者心态和投入度为公司拿业绩。十年周期的股票成熟期,也表明了小米的骨干力量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的决心。
据公开统计,小米自上市以来,已发布12次股权激励计划。其中,2019年有4次,总计不过约8亿元;2020年有5次,今年来已有3次。但相比较而言,除了小米上市对早期拿到期权员工的奖励之外,这两次的奖励规模空前,若加上今年1月的4.5亿元股票奖励,前半年近50亿的股票奖励规模较前年已扩大5倍。要知道,2021年一季度,小米的净利润为61亿元。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谈及小米连续发布的激励计划,雷军在其微博中说,人才是小米新十年腾飞的基石。小米将持续为各级优秀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回报。
南都记者注意到,除了集中发放股票外,小米日常在技术人才激励上也非常舍得。2019年,小米成立了集团技术委员会,并推出了“百万美金技术大奖”。去年这一奖项由“小米秒充技术研发团队”和“MIUI隐私保护能力建设研发团队”获得。
梦想的开端从人才开始
“人才挖掘机”、“复仇者联盟”、“梦之队”……这些都是外界冠予雷军或者小米的称号,一方面小米初创时雷军对人才的“死磕”,另一方面,也展示着小米的魅力,甚至在手机圈有这样一个传说,每一个高管最终的去处都是小米。
事实上,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没有任何手机行业的经验,当时,中国的手机市场由国际巨头把持,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期,像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智能机款型很少,且价格都不菲。
雷军想“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格,让每个人都买得起”。作为一个“门外汉”,要如何实现这个看似“不靠谱”的梦想呢?雷军对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即“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如果能把三个维度的精英召齐,或许有机会召唤“智能手机神龙”。
小米创办的第一年,雷军花了80%的时间在招人,称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找人要"三十次顾茅庐"。雷军第一个“下手”的对象是林斌,当时谷歌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经过雷军的游说,他成为了小米的2号员工。

据了解,在组建最初的团队时,雷军甚至用了一个看起来很“蠢”的办法:到处找信得过的人,问谁在这个领域最厉害?问了一圈下来,集齐了一份20多人的名单,于是他按照名单,请上面每一个人去吃饭,平均下来差不多每个人吃了三顿饭,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2个人。
组建初创团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曾连续被10位谷歌工程师拒绝,直到遇到了洪锋。当听到洪锋说:“这事听起来,不靠谱 ....... 不过,可以试试。”雷军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中彩票。
为了找到合适的硬件工程师,雷军曾连续打了90多通电话,他回忆称“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我两个月和他聊了超过十次,甚至有几次一聊就是十个小时。
凭着这股“死磕”的韧劲,在2010年4月6日,即第一天开业时,雷军和另外13名员工喝了碗小米粥,随后的两年时间内,团队人数从14扩张到了400人,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来自于Google、微软、摩托罗拉、比亚迪、百度、金山、联想、阿里巴巴等公司精英员工。
2019年,金立集团原总裁卢伟冰加入小米,2020年以来,小米“挖人”的速度加快,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碧桂园的彭志斌、中兴手机的曾学忠等人陆续加入小米。
“挖人”计划背后的战略变化
“一碗滚烫的小米粥,开启了沸腾的十年,这十年,风很大,坑也不少”,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演讲时说道。10年间小米求贤若渴的背后均体现着公司品牌战略与业务布局的方向,每一位高管的加入,都在开启新的变革。
从业务营收占比来看,智能手机也始终是小米最重要的核心业务。当然,手机的定位已发生变化,如果说以前手机扮演着硬件遥控器的角色,那现在就升级成了整个小米生态的流量入口。
曾经,小米受够了中低端的质疑,“小米全是中低端产品;小米产品全是代工;小米没技术。”“我们干了10年以后,有一些朋友还觉得小米做的是中低端”,雷军曾无奈说道,一个品牌固有的消费者心智很难改变,但小米的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且速度比想象的更快。
2019年1月,小米正式启动“小米+Redmi”双品牌战略,把Redmi红米品牌独立出来继续做极致性价比,承接原小米销量,小米品牌则向上突破,欲打开高端市场。
在双品牌战略发布之前,原金立总裁卢伟冰应邀加入小米,小米集团副总裁,兼Redmi红米品牌总经理,负责Redmi红米的品牌打造,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彼时小米刚刚经历了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出货量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超过300万台的逆境。
独立后的Redmi在卢伟冰的带领下不断突破,销量突飞猛进,截止2020年11月18日,Redmi Note系列已经在全球累计卖出1.4亿台,“性价比”优势下,Redmi成了雷军手中进击竞争对手的重器。
在确定Redmi有能力承接之后,小米于2020年携小米10正式冲击高端市场,从此拉开了小米手机和小米品牌的高端之旅,而这一年,联想常程、中兴曾学忠等人均加入小米,从手机产品规划、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助力小米的高端化发展,一年时间,便发布两代产品,8款旗舰,其中还包括一款超高端的折叠屏,在高端市场上初步站稳脚跟。
与双品牌战略同时进行的还有“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实际上,早在2014年小米就启动了生态链计划,如今,通过投资、孵化,在手机之外,小米前冲后撞,给自己开辟出一个广阔的疆域,其生态链企业已经超过200家,小米用鲶鱼的方式激活了诸多行业。移动充电宝、空气净化器、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等等生态链新品相继踩中了时代脉搏,成为爆品,小米也得以组成一支生态链舰队。
2020年8月小米将战略升级为“手机×AIoT”,重新梳理了手机业务与AIoT业务的关系,也明确了未来十年的核心业务逻辑:手机是小米核心业务和基石,AIoT是手机业务的催化剂、助燃剂。小米也在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明星业务不仅有手机,截至2021年一季度报,小米AIoT平台设备连接数已高达3.51亿,在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一。

今年3月,小米收购了“第一家生态链企业”紫米,小米移动电源便是紫米公司打造的产品,成为小米的爆款配件,紫米旗下自有品牌ZMI致力于高端智能手机配件,包括充电器、无线充、数据线、智能小家电等多款产品。此次收购交割后,紫米成为小米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小米或正在转变投资不控股的生态链投资方式。
收购公告提到紫米“在电源以及多项IoT领域具备技术和研发能力,能够提高小米在智能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实现产品电源标准化以节约成本”。小米在AIoT领域已有所作为,但其他竞争对手正在迎头赶上,随着AIoT战略布局的持续推进与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本会进入其中,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小米提前将重要协同企业收入囊中或能提升公司未来生态链产品的竞争力。
备战新十年:梦想靠人才延续
“做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是小米梦想的起点,从拉拢人才开始;如今,梦想逐渐变成“未来建立一个全球顶级技术团队,把小米打造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
从14个人的初创团队到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小米最不缺的就是挑战和考验,真正缺的,其实是更多杰出的战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怎么都不嫌多”,雷军曾说道。
小米十周年提出过3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技术上的长期投入,是小米从产品量变走向质变的秘诀,帮助小米摘掉“中低端”标签,加速推进小米的高端之路。面向新十年,小米的智能手机,AIoT以及造车3个方向的布局,都需要在技术端不断攻克新难题。
汽车作为未来最大的个人消费品和最大的移动终端,与小米“手机X AIoT”战略一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加入,小米AIoT生态圈将补齐最大一块拼图,形成智能生活应用场景的全覆盖,智能电动车和AIoT的结合联动,或将带来升维效应。这也意味着未来对涉及到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人才的需求会更为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的创业期,几乎没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30岁左右,大都拖家带口,随着企业的发展,新军逐渐壮大。在雷军看来,“没有老兵,没有传承;没有新军则没有未来”。
目前,小米十多个事业部,绝大部分的一把手都是80后,同时,在小米近2000人的中层核心管理队伍中,90后占比已达60%,并于去年开启“新十年创业者计划”,选拔百位认同小米使命、愿景、价值观,有能力、有潜力、并且在核心岗位有突出战功的年轻干部,根据小米组织部的测算,入选“新十年创业者计划”的百位年轻干部每位可能在十年内获得1-2亿元人民币的丰厚回报。
此外,今年5月,小米第一次大规模开启校园招聘,招聘了5000名大学生,并启动“繁星计划”,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帮助应届生快速从校园人转化成为本领过硬、能打胜仗的小米新军。小米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纪元,它是小米开启大规模、系统性培养纯血小米人的标志性事件,也将是小米的发展和治理继续走向成熟的,关键里程碑。按雷军的话来说就是,“小米从今天开始,一边忙着全球征战、攻城略地,一边忙着队伍建设和新生培养,我一直期待,是否有一天小米能出现30岁的集团高管。”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雷军采取了最为“朴素”的方式:散财聚才。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是吸纳并留住青年技术人才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小米与其他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争夺技术人才的重要砝码。5天超40亿的激励政策则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即新十年里小米将会在科技创新方面做更充分的力量储备,打响更激烈的冲锋。
除了人才梯队的建设投入上大手笔,在技术创新的投入上,小米也在不断刷新记录。2018年小米集团全年研发投入58亿,2019年研发投入70亿左右,2020年研发投入近100亿,2021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30亿元。在研发团队规模上进一步扩大,今年小米将招募超过5000名工程师,进行技术人才的储备。
从业务加码到战略升级,小米已经显露出未来进化路线图,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小米正在囤积“弹药”。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雷军5天40亿重奖人才,被“砸”中最年轻工程师才24岁》
编辑:刘梦鸽 施尚景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