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护学岗”常住校门口,17所中小学校门口堵点将

今年,东交民巷小学、志成小学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17所位于城六区的中小学门口将实施“疏堵工程”。这些任务已经被列入了2020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2020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20年全市交通二级堵点治理任务。

市区各部门要不断总结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典型经验,创新开展工作,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以推广运用。

严重拥堵校门口动态纳入治理范围

刚刚,《2020年北京市中小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发布,今年本市将组织实施城六区17所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按照“六类设施齐全、四支队伍到位、三方责任压实”的标准,由各区教委和学校牵头,组织各区交通、公安交管、城管执法等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完善重点治理学校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备,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工作。

除城六区以外,其他区(含燕山)继续由各区选择2所学校作为本区交通综合治理重点学校,参照城六区治理要求,开展重点治理。

方案中特意提到,舆情反映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的学校、市领导批示涉及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的学校也要及时纳入各区重点治理范围。同时,本市要全面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将全市16区(含燕山)所有存在交通拥堵问题的学校全部纳入治理范围。

“护学岗”将常住校门口

校门口的交通疏堵,关注点既有动态维护也有静态治理。

比如各区交通、交管、治安、城管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完善上下学高峰期间勤务和日常巡逻防控制度,加强“护学岗”建设,加大学校周边交通执法管控力度,严格交通执法,采取定点值守和巡逻管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治理学校门前车辆乱停乱放,黑车摩的揽客,商贩摆摊设点等问题。

“校园门前100米(校门两侧各50米)禁止停放机动车”的规定,严格规范学校周边停车秩序将在17所学校门口落地,一校一策。方案中提到,要针对不同情况,细化禁停的工作措施,通过采取昼夜禁停、白天禁停或上下学期间禁停措施,保障学生上下学期间的交通安全。

同时,还有挖潜协调学校周边单位等临时停靠车位、通道,或根据接送学生车辆潮汐化特点,设置即停即走泊位,减少对周边道路交通干扰。

全市半数中小学门口装“探头”

各区要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等各类交通安全设施开展排查治理,按照规范设置交通标志和隔离设施、施划交通标线和地面标识、安装视频监控和非现场执法设备,提升校园周边道路安全防护水平,改善学生上下学交通出行环境。

时间表已经列出:市区两级重点治理学校门前交通非现场执法设备8月底前安装完成,其他学校依据拥堵严重程度逐步安装,力争年底前实现全市50%以上的学校安装到位。

同时,本市还要优化学校周边交通组织形式和公交站点设置,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校园“吹哨”各部门报道

解决校门口的拥堵,并非交通和教育两家的事儿。各区要统筹发挥本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体制机制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区属各部门、各街道乡镇的属地责任,按照“街乡吹哨、部门报道”工作原则,组织属地教育、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协同开展治理工作,形成共治合力。

同时,各区教委要督促指导学校发挥学校、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教育优势,采取加强学生公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加强对学生家长的交通文明引导,落实错峰上下学、校门值班管理、小黄帽路队制等措施,因校制宜优化学生上下学交通出行组织,对学生和家长宣传教育深入到位。

本月各校报“需求”

5月下旬,各区教委发挥主责牵头作用,主动协调会商区相关职能部门,以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义制定印发各区2020年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一区一案”治理措施。全市各中小学要按照“双报告”的要求,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报属地街乡镇和区教委。

各区要根据治理目标和任务,制定“一区一案”和 “一校一策”,明确责任清单,健全市、区级重点治理学校和全面推进学校的工作台账,完善各项登记统计,根据治理进展,实时组织台账动态调整,严格落实挂账销账制度。同时,各区要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加强工作督促检查,进行治理效果评估考评,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