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商丘市35岁的汪海涛照顾瘫痪父亲27年—— 在尽孝

商丘市35岁的汪海涛照顾瘫痪父亲27年—— 在尽孝汪海涛喂父亲喝水

商丘市35岁的汪海涛照顾瘫痪父亲27年—— 在尽孝有时候,汪海涛会带父亲到外面转转

8岁,是一个可以躺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生活的风霜雨雪似乎不会光临。但对于市民汪海涛来说,他的童年过早地结束了。1993年,49岁的父亲汪培元突发脑溢血,经过近4个月的抢救,性命是保住了,却落下了瘫痪的后遗症。从此之后,小小的他就和母亲一起,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至今已经27年。

突来晴天霹雳 父亲一病不起

汪海涛是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信息科的工作人员,了解他的事情还是机缘巧合。记者在该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就诊时,科主任李清峰说:“我们医院有个特别孝顺的小伙子,照顾瘫痪父亲27年了。”

8月11日,记者来到汪培元和老伴吕四先所住的宋都花园小区,汪海涛刚下夜班,没顾得上休息,就像往常一样赶到父母家,伺候父亲起床,给他喂饭、喂水。

汪培元已经76岁了,看上去精神还不错,只是话语不多。仔细看,他的头上还有一处凹陷,汪海涛说,那是手术时留下的。汪培元生病前是原商丘县人民医院(即现在的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药房主任。在汪海涛看来,父亲工作能力突出,性格开朗,为人和善,一家人生活非常幸福。只是,父亲偶尔会头痛,也晕倒过,但吃点药、打打针就好了,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大病的预兆。

1993年农历正月初九傍晚,吕四先正在厨房里忙活,汪培元走了过来,倚在门口看她做饭。忽然他“哎”了一声,转身回了卧室。吕四先做好饭,看他躺在床上,却怎么也叫不醒。

吕四先吓得六神无主,赶紧叫邻居帮忙将他送进原商丘县人民医院,当时医疗条件不足,医院连CT也没有,看他病情危急,家人又将他紧急转到了当时的商丘地区人民医院(即现在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检查,专家确诊他为脑出血,当天晚上就进行了开颅手术,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父亲住院,母亲一直陪护,姐姐在上高中,学业紧张,年仅8岁的汪海涛一下子没了依靠,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母亲挂念着他,会在白天抽空回家做上一锅馒头,他就用白开水加点盐泡馒头吃。“我到现在一想起来那个味儿还反胃。”汪海涛说。

生活的巨大变故也让他一下子长大了,有一次,邻居给他盛了一碗香喷喷的鱼汤,他舍不得喝,硬是端着从东关旧街的家里给病房里的父亲送了过去。

细心照顾父亲 27年从不懈怠

1993年农历四月二十九,父亲出院了,汪海涛很高兴,盼望着生活能和以前一样安稳、平静。没想到父亲留下后遗症,走路不稳,经常摔倒。为锻炼他的行走能力,他和母亲每天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他当时快100公斤了,他一摔就把我俩也带倒了,砸在我们身上,疼得我俩直哭。”提起那段日子,吕四先依然历历在目,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要担此重任,她无比心疼,但又没有办法。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参加工作,照顾父亲的责任,汪海涛一直没忘。每天早上6点多,他准时起来,给父亲翻身、擦洗,帮助他大小便。然后,把他抱起来坐在轮椅上,推到餐桌边服药、吃饭。

汪培元个子高大,体重至今依然有90公斤。汪海涛看起来不算强壮,但多年照顾父亲,让他既有力气又有巧劲。采访中,他说父亲坐的时间太长了,需要到床上躺着休息一下。只见他把轮椅推到床边,把父亲的双手搭在自己肩膀上,双手环抱父亲的腰,一使劲,汪培元的身体就离开了轮椅,吕四先急忙将轮椅抽走,协助儿子搬起丈夫的双腿,终于将汪培元移动到了床上,这样的动作他们每天要做好几次。

除了生活中照顾得无微不至外,汪海涛还会照顾父亲的心情。他说,疾病让父亲性格大变,以前那么开朗的人,现在却非常暴躁。为了让他能够舒心一些,他经常带父亲外出走走,商丘古城的城门口、日月湖的步道边,都留下了父子二人的身影。

汪培元虽然瘫痪,但肠胃功能正常,也很喜欢美食,汪海涛就带父亲四处寻找好吃的,让他感受到正常生活的乐趣。

多年来,汪海涛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别的年轻人追求自由,经常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对他来说,这成了奢望。无论是出去学习,还是带妻子、女儿郊游,他都不敢走远,早上去、晚上回来就是他的极限了。就这,他还得找朋友、亲戚,让他们帮忙照看一下父亲。27年来,他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出去旅游5天,但他心中时刻挂念着父母,再好的风景也黯然失色。

吕四先也是如此,自从丈夫生病后,她就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即便是偶尔回宁陵娘家,也是中午将丈夫照顾好后再离开,到了娘家说说话,晚饭之前就得赶回来。

“我想带父母去远一点的地方看看,但面临着许多困难,至今没有成行。”汪海涛遗憾地说。

父母言传身教 让他满身正能量

言谈中,汪海涛对妻子和岳父、岳母的包容、理解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因为家庭原因,自己的婚姻屡屡受挫,直到31岁才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终于成家立业。

汪海涛2006年参加工作,当时刚刚21岁,亲戚、同事介绍对象的不少,他也曾下定决心,26岁之前就要结婚成家,让父母放心。但和女孩见面后,一提起家庭,大多不了了之。

再后来,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了解到他特殊的家庭情况后,这个善良的女孩并没有退缩,而是给了他无限的支持与理解。2016年10月6日,他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礼上,他找来4个朋友,将父亲抬上舞台。“虽然他没有说话,但眼神很欣慰,我觉得这就足够了。”汪海涛动情地说。

女儿出生后,他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上有老下有小,有了父亲的教训在前,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运动、健身,注意保持体形,坚持每年体检。他说,自己已经受过一次苦,不能再让女儿重蹈覆辙,这是对她最大的爱。

虽然过早地遭受到生活的磨难,但让记者觉得意外的是,汪海涛非常坚强、自信、阳光、开朗,正能量满满,从无抱怨与指责。他说,这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吃商丘古城里的马家烩面,他手心里攥着1.5元钱,吃完后却忘记付钱了,老板也没要。回到家后,他得意洋洋地把钱交给父亲,希望能得到表扬。父亲却立刻拉下脸来,严肃地问道:“你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咋背的?”母亲拉起他就往回走,找到了老板,把事情说清楚,把钱如数交了上去,并向老板道了歉。

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了他正面、积极的影响。

父亲生病前,他家里的经济情况很好,父母老来得子,对他更是非常宠爱,只要是合理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父亲生病后,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了下来。小学的时候,班里要组织春游,每人拿两元的活动费用,吕四先不舍得儿子受委屈,就找邻居借了2.5元,两元交上去,剩下的0.5元让他自己花。

看着别的小伙伴玩得兴高采烈,买这买那,汪海涛口袋里装着纸币,摸了又摸,终究没舍得花出去。回到家后,他又将钱给了母亲。

“我这一辈子很满足,儿子孝顺、听话、从不惹我生气。”吕四先这样评价儿子。

在单位,汪海涛也尽心尽责,从未因为自己的事情耽误过工作。遇到需要帮助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他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孟飞燕告诉记者,作为一所现代化医院,信息科的工作很繁重,汪海涛家庭情况特殊,但他始终能尽职尽责,工作非常出色,全院干部、职工对他均有很高的评价。(文/图 记者 戚丹青 宋云层)

来源:京九晚报

商丘市35岁的汪海涛照顾瘫痪父亲27年—— 在尽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