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能否毕业导师说了算?学生有力导师才不
文丨杜虎
据媒体9月26日报道,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
该建议是全国人大代表张永明提出的诸多建议之一。张永明认为目前“发表论文几乎成了博士生能否毕业的唯一判断标准”,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以发表的论文体现,成果也止于写在纸上的论文,这是研究资源的很大浪费。
确实,由于评价机制的单一和僵化,“唯论文论”甚至“唯核心期刊论”成了很多学校人才评价的硬杠杠,多少研究生为了一篇核心期刊,熬秃了头。为此张永明提出“博士生能否毕业,导师要有决定权。”即使一篇论文没发,只要科研水平达到就可毕业。
当然,从评价机制改革的角度而言,这份建议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改变原先的评价机制是否可以从原来的“唯论文论”大跨度地过渡到“唯导师论”,这改革的步子或许迈得过大。但从教育部的表态看,似乎是全盘吸收了这一导师扩权建议,有一拍即合之感。同时,教育部还趁机宣布了更多顶层设计,希望调整研究生导师职责,压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的承担,提高导师对学生的决定权是大方向。
这些顶层设计包括教育部已下发以及将下发的三份文件——
本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将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名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下半年将发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第三份文件赋予导师“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的权力。
教育部在原有制度上继续为导师建章立制,舆论将这些变动概括为“学生能否毕业导师说了算”,并表达了强烈的担忧。不同的意见认为,研究生合不合格、能不能毕业,的确是大事,但将如此重大、严肃的学位问题系于导师个人而不是制度,似乎矫枉过正,可能会进一步扭曲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对导师扩权的担忧,不止来自于理论上的推演,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还来自于那么多现实案例。比如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自杀事件,起因就是导师王攀对学生精神的控制、对学生前途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以致于陶崇园明明苦不堪言,却不得不委曲求全,最终在精神上崩溃,成为导师一言堂制度的牺牲品。
从另外揭发的一些案例看,还有一些导师利用权力剥削女学生,不仅攫取学生的作品用来谋利,甚至性侵女学生。这些也许不是导师队伍的主流,但只要出现一起,就说明隐藏着的恶性案例可能会更多。毕竟,导师之所以能对学生予取予夺,靠的就是权力失衡的导师制度。
如今,教育部正在重整导师制度,但从现有的迹象看,似乎依旧是在单方面强化导师的权力,而不是促成学生、导师、学校三方责权利的动态平衡。尤其是在为学生与导师设计权利与权力的平等互动上,立意不高,举措裹足不前。要真正地制约导师,仅仅“压实导师责任”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赋权。
学生不可能赤手空拳对抗个别导师的恶劣做派,教育部在这方面应该多有考虑,合理地审视学生、学校和导师这三个主体,给予恰当的制度安排,让学生也有权与导师博弈,比如求助于公平有效的申诉机制,或者提供规避不良导师的学术救济安排等,主要是扶助学生的独立人格,避免成为导师的附属品。
现有制度下,导师的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否则,以那些学生应有的智力水平,根本不可能轻易落入导师的陷阱中,成为悲剧的化身。假如再来调校导师制度,立足点不是导师有权做什么,而是学生有权做什么,在权力的配置上要查漏补缺,让强者有忌惮,让弱者有依靠,权力有加有减,而不是忽略学生的现实处境。
换句话说,那么多导师专权跋扈的悲惨故事,以血与泪的教训展现了导师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的地方,这些用学生性命换取的启发,应该反映在导师制度的改良设计中,落实为学生可以依赖的制度版本。导师制度改革最该从问题意识出发,而不是以导师扩权为起点,不能让男学生、女学生的血泪都白费。
当然,学生不是天然正确的一方,导师也绝非带着原罪。研究生培养要强化素质,即教育部所说的“提高品控”,但真问题是什么呢?学生再怎么顽劣,有现成的学分机制勒令退出,学生不上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本无法比肩一个品行卑劣的导师,因为他们有全套机制保护,而且是过度保护。
在看待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问题时,只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就明白了:到底是开除一个学生难,还是开除一个导师难?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只要抬望眼看看那些敢怒不敢言的学生就可以了,稍微了解一下不幸学生的遭遇就知晓,要不要继续导师扩权,起码得有这份悲悯。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应有高要求和科学的评价标准。这种说法没错,然而要实现顶端的国民教育,也得有与之相称的权力设计,在制度设计上还要有先进的考虑。无论是对导师的高要求,还是对学生的严标准,都要立足而不是继续漠视两者关系的现实。让学生有力导师才不会无法无天,顶端教育才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