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耗费7个月证明不了“我爸是我爸”,部门懒政折

文| 令狐卿

近日,广东惠州的陈先生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为了继承已故父亲的一笔存款,需要办理公证,但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来回跑了7、8次,历时7个多月,还是没能拿到他父亲的存款。国务院督察组介入后,陈先生10月20日办到公证书,拿到了存款。

这个事充分表明,国务院的督察平台是有效运转,是有用的。但它也证明,国务院在2018年下发文件,要求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后续不如人意。有些部门确实“清理”了,但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磋商,导致流程断裂。陈先生遇到的,就是被卡在这一清理工作的后遗症中,最后只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陈先生父亲过世,他父亲银行账户还有7万元存款,陈先生与父亲本来就在一个户口本上,也清楚注明是父子关系。银行拒绝了只拿户口本取钱的要求,要陈先生拿继承公证来才能取。银行为了杜绝继承纠纷,害怕惹上麻烦,这个心理可以理解。但这个要求,是陈先生陷入循环自证的开始。

耗费7个月证明不了“我爸是我爸”,部门懒政折

公证处答复的是,可以开具证明,但需要派出所证明。陈先生再去派出所,派出所答复是亲属关系证明属于公安部确定的“派出所、公安机关不再出具的18种证明”之一,不予办理。所以,派出所也有理。陈先生再返回公证处,公证处又说让派出所复印户口底籍也行,派出所以涉及隐私,再次拒绝。

陈先生在派出所拿到亲属关系证明的愿望落空,公证处又指示他去居委会开具。居委会同样有拒绝的理由,居委会则说依据民政部规定,不予开具亲属关系证明。在一个不像村庄那样知根知底的非熟人社会的城市小区,居委会拒绝承担证明的责任,似乎也能理解,但陈先生被困住了。

派出所、居委会是证明一个居民身份的基本单位,一旦这些部门都拒绝了,陈先生要证明“我爸是我爸”这个难题就无解了,即便他手里的户口本上写着他是他父亲的儿子。公证处见派出所和居委会都办不出证明,正好顺水推舟说办不了,陈先生与合法继承的7万块隔着银行一道玻璃,但更像是隔着重重障碍。

陈先生到国务院互联网督察平台“告状”,督察组向惠州派出调查组,证实投诉是真实存在。这样的动静下,惠州市惠阳区立即行动,介入协调。很有意思的是,协调的结果是由陈先生父亲生前所在单位出具亲属关系证明。这个结果一方面维持了派出所和居委会拒绝的依据,一方面把问题解决了。

耗费7个月证明不了“我爸是我爸”,部门懒政折

国务院督办的连带效应是,惠州市要求惠阳区进一步优化相关办事流程,为确保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和公安户政数据的安全性,类似事项的办理,由区公证处发函至区公安分局,区公安分局出具亲属关系证明,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陈先生一个人的不便换来更多人的便利,算是有功劳的。

换句话说,让一个人证明“我爸是我爸”不管遇到什么流程问题,在行政后台其实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派出所、居委会、公证处这些窗口单位明知证明流程已经破碎,不完整,但听之任之,将责任推给办事人,把困难留给民众。银行一个卸责的要求,带出系列部门懒政的真面貌。

相关机构要求个人提供证明,有它的考虑,也有法律基础,但如果要陈先生这样的居民出具自证文书,那必须有相应部门有开具文书的职守与动力才行。两年前国务院的清理文件打破了这一旧流程,但新流程迟迟没有建立。这是典型的懒政行为,要不是陈先生把球踢给国务院,还不知道扯皮到什么时候。

在国务院的督办下,陈先生的问题不再需要他自己到处跑,而变成公共服务部门的后台协作。如果真的有半点换位思考,不难想到如此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可到最后仍需要国务院来推动解决这琐碎的基层协调需求,部门间的“以邻为壑”算是触目惊心了吧,难道事事都靠国务院催着办?

总之,陈先生烦恼了7个月之久的自证困局在国务院督办下一朝解决,看上去惠阳区的反思改进也无甚特殊之处,无非是对公部门的衔接、信息共享、办事流程再造等等。除了惠阳区,其他地区是不是还存在着反复开具奇葩证明而不得的行政土壤?这样的举一反三不该再让陈先生们去撬动了,不然真是丢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