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部署AED全覆盖,良好范例仍需急救立法
文 | 令狐卿
10月27日媒体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卫健委获悉,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以每站1台AED设备的配置标准,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工作。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按照时间表,今年年底前,完成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4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7条线路104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明年年底前,完成地铁5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设备覆盖率达84%。
2022年底前,完成地铁15号线、昌平线、亦庄线、房山线、S1线剩余5条线路65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全市轨道交通路网地铁车站的AED全覆盖。2020至2022年新开通线路将同步配置AED设备。如此一来,北京将成为上海、深圳之后,第三座在地铁标配AED的城市。
2019年5月9日,北京,西站地区首批上线8台智能急救站
北京地铁的最新决定牵动人心,它决定普配AED的政策在原有的立场上向前迈出一大步。多年以来,北京地铁缺乏紧急急救设备,在发生乘客猝死个案的时候总是被议论纷纷。舆论的愿望很急迫,与交通行政部门的进展形成强烈反差,这一次终于下定决心,是公共服务部门与舆论良性互动的结果。
今年9月25日早上7点59分通勤早高峰,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一名山西籍在京从事销售工作的中年男子突然晕倒,尽管有两名乘客轮流对他进行了CPR(心肺复苏术),最终还是不治身故。悲剧之后,地铁没有AED问题再被提起,地铁方面回应已有安排,今天终于见到这一承诺的兑现。
急救权威人士强调,对心搏骤停的患者,在倒地1分钟内若有人用AED结合心肺复苏的形式对其施救,救活率会超过90%。此后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生还概率则降低7%-10%。通常患者倒地后4分钟内是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救援时间。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对患者的施救动作需要AED和心肺复苏结合使用才能有所成效。
北京地铁标配AED后,此前被急诊行业认为是紧急施救的空白地带将不复存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被称为急救神器的AED就能救人了。当然,配备AED是基础,培训一线站务人员相应技能更为重要。如果北京地铁在培训中强化全员CPR的训练,加上硬件设备,紧急关头会更加妥当。
2020年1月20日,国家急救日当天,北京120急救中心对地铁等高风险部门岗位人员进行培训,手把手教导如何使用AED急救
北京地铁响应舆论最终拿出了实际行动,在人流特别密集的公交场所设置生命扶持装置,无论是投入的背景、实施的力度,都可以作为相当有价值的范例,引领其他城市的地铁、引领全社会重视AED的普及。在急救设配理应全面覆盖的公共场所,北京地铁弥补了很大一块,但其他地方同样急缺。
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90%的猝死发生于医院以外。地铁、公交场站等公共交通场所人员密集、流动量大,成为心源性猝死的多发区域。但恰恰在这些急需配备的地方,AED极其稀少,推动它像灭火器那样成为常规装备,一直是舆论呼吁的重点。
而在公共场合设立更多的AED网络,很多时候不是钱的问题,因为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早已认识到重要性,要钱有钱,要设备有设备。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地铁自行安装AED前,曾提议只要许可进地铁站,AED可由红会提供。可见,阻碍AED进入紧缺场合的,是观念,尤其是决策者的观念要更新。
2016年11月,上海首次推出具体条例明确即使没有医疗执业证,只要认为自己有技能可以操作AED,也可以开展救助,并且该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有助于打消一般人的顾虑,当然如果专门去做CPR训练取证,做一个掌握专门训练的人则更加完美。
2020年6月18日,南京地铁2号线集庆门大街站设置的AED正式安装并投入使用
而一些公共场所之所以忌惮引入AED,钱不是问题,有社会捐,人也不是问题,但是害怕承担救治未遂的责任。有些单位机构因为惧怕担责,将社会捐助的AED退回,或即使有AED也上锁,或者断电,总之是不作维护,让它成为摆设。可见,在解决AED等急救设备的现实问题上,个案突破之外,立法还要跟上。
像强制配备灭火器那样考虑AED的困境,大概可以明白缺什么样的法规,应该用什么方式做普遍性的安排。如果没有国家层面、有针对性的急救立法举措,公共场合的主管单位就有理由推脱,而你也无法强制它。舆论施压不是不可以,但只能是点上的突破,而普遍推广AED仍然面临困难。
所以,在北京地铁公布安装AED的时间表一事上,既要看到舆论推动的效果,也要明白背后那些阻挠AED进入更多公共场合的现实问题。在公共场所的急救安排上,设备安装、人员培训、法律补白需要齐头并进。在此之前,舆论热点解决个案、个别问题,只有急救立法跟上,才能实现更快速、更普遍的兜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