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启动,“大语文”究竟怎么学?来听特级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4日讯 新高考下,语文拉分最明显,得语文者得天下。大语文时代已经来临:高考不断加大对语言建构、审美鉴赏、逻辑思维等的深度考查,而这些恰恰是学生的短板:“不能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完整表意”,“缺少必要的严密逻辑,不能自圆其说”……传统语文学习缺乏理性的弊端日渐明显。那么,新课改启动以后,大语文到底应该怎么学?怎么教?
由山东人民出版社等推出的“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可以这样学”系列访谈正在进行中。12月9日上午10点,将由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王屏萍,做题为“如何利用混合式教学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公益直播课,分享她十余年的探索与思考。
王屏萍老师曾呼吁语文学习中“理性的回归”。她说:“现代生活要求我们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研究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似乎更偏重人文情怀,而忽视科研精神,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往往显得好像质性过于柔软,好像感性过多,过于主观。实际上,语文学习需要科研精神,需要立足于科研基础之上的理性思考。”
王屏萍老师对教学回归理性的践行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2008年2月起,王屏萍老师跨校在高一年级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双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首个专题——史传文学专题。这一实验性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以往习惯沉默的学生在虚拟课堂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线上启动阶段,教师将整个学习专题划分为三个专栏,并产生各自版主。跨校跨班的同学因兴趣聚在一起学习讨论。而线下课堂由于有了线上参与作基础,实效性明显加强。一时间,线上线下课堂气氛热烈非凡。更难得的是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学生初步形成了质辨的、探究式的学习思维。
此后,王屏萍老师长期致力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她时时反思:“教师总是把每篇课文的最精彩处不厌其详地展示给学生,力图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学生发自内心的一些见解却没有机会展示。虚拟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最本真的学习状态,可以直接反对、拒绝发言,甚至中途退席,虚拟课堂在给教学形成全方位挑战的同时确实使学生真正呈现出主动学习的愿望。”
10多年后的今天,王屏萍老师在双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中走出了更深远的道路。“如何借助双课堂专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如何展开影响能力发展的语文双课堂专题教学研究”“教师支持对在线学习者交互程度如何影响”一系列课题的研究,由最初的双课堂尝试,到以线上课堂为主,线下课堂为辅,线下为推动线上学习的深入而存在,王屏萍老师和她的同人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趟出了一条成熟的混合式教学之路。
闪电新闻记者 张洪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