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桥镇3个居村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封闭管理期他
12月8日零点,随着航城七路450弄小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祝桥镇因疫情而封闭管理的一个村和两个居民小区全部结束封闭管理。近一个月来,在社会各界众志成城的努力之下,3个居村成功度过了抗疫最艰苦时段。
11月9日,因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祝桥镇营前村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紧接着,11月22日、23日,祝桥镇新生小区、航城七路450弄小区相继封闭管理。
“决不能让病毒传播扩散,决不能让营前村有一人受感染!”11月8日深夜,新区领导在祝桥镇江镇社区临时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场保卫生命、共同抗疫之战全面打响。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是青年老者、还是夫妻母子,或是亲朋好友,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此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抗疫。
全镇上下一盘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祝桥镇各部门、单位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祝桥城管中队在年初的疫情中积累了防疫经验。此次疫情突发,全体队员迅速进入战疫状态,延续年初街区包干工作职责,中队负责协助镇防疫指挥部做好涉点商户封闭检测工作。中队队员俞佩芬、王嘉圩、钱羿、崔杨俊临危受命,在半夜接到集合电话时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防疫检测人员对病例所到过的相关场所进行环境采样和对场所内相关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落实终末消毒,一直坚守到检测人员公布核酸检测结果。
11月10日,祝桥镇紧急组织10人的“防疫冲锋队”支援营前村,城管中队的队员们纷纷主动请缨。执法队员王良加入了冲锋队,负责两个主干道出入口的卡点保障防疫工作,参与两个出入口的轮班执勤、巡查宣传工作。为保障营前村村民正常饮食需求,“防疫冲锋队”协助村委每隔两天进行分菜,确保新鲜食材及时送到每家每户,保障村民的日常生活。
11月9日下午,原本在外面开会的杜春华收到营前村有确诊病例的消息,他没有丝毫犹豫,报名参加“防疫冲锋队”,火速驰援营前村。10日一早,杜春华和其他冲锋队员做好防护措施后一起赶到营前村,配合医务人员维持临时检测点的秩序,又和村委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通知村民采样检测。营前村封闭管理期间,杜春华在村内协助做好村民快递配送、采购物品配送、秩序维护等工作。11月24日,营前村变为低风险地区时,祝桥新生小区已被列为中风险地区,那里正是杜春华的家。从营前村出来后,他马上回到新生小区,投入到新的防疫战斗中。
在今年3月份的防疫工作中,杜春华就报名参加了“防疫冲锋队”。防疫工作虽然忙碌,但他应付起来得心应手。
新生小区规模不大,只有360多人居住。但确诊病例所在那栋楼居民的日常所需都要杜春华和其他志愿者跑上跑下运送。杜春华笑着说:“工作量比在营前村小多了,之前营前村每天分拣快递就要几个小时,现在每天还能回家吃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在家还能洗热水澡,睡得也踏实。”
张玉峰是居住在新生小区的一名党员,曾担任过江镇居委居民区党支部书记。11月21日,新生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他主动请缨组织小区内机关干部和党员、平安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务队。
因为担任过居委书记,张玉峰对小区人员情况很熟悉,在小区封闭伊始,他第一时间协助居委干部开展人员排摸、核酸检测。其后几天,他又和志愿者一起,将居民购买的菜品、快递等物资及时运送到指定地点,并做好第二次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工作。同时,个别居民产生恐慌情绪,张玉峰耐心细致地做宣传解释工作,开展心理疏导,确保小区防疫工作有序有力、安全可控。
抗疫频现夫妻档
与病毒赛跑,不仅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还需要每一位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在守护家园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其中不乏夫妻档的身影。施湾社区城乡办主任唐晓清,邓镇二居居委主任唐利红,两人既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工作中的搭档。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又携手走在防疫的一线。11月23日,在得知航城七路450弄小区要进行封闭管理时,唐晓清主动请缨进入小区内,协调配合社区、居委工作,带头冲入抗击疫情第一线。妻子唐利红则和志愿者们核对住户信息、应对小区内的突发事件。“社区抗疫需要人手,我到小区也能发挥好联络作用。” 唐晓清说。
夫妻两人时常在小区碰面,却鲜少有工作以外的交流,说的最多的就是相互鼓励的话:“再坚持”“加油”。
祝桥镇综合党委工作人员周利英和爱人则是新生小区的一对志愿者夫妇。11月21日晚,在得知新生小区要进行封闭管理,周利英第一时间从娘家赶回了家中。她的爱人原本计划要出差,也因此而推迟。第二天她就和爱人一起主动请缨加入了小区防疫志愿者队伍。
“既来之则安之吧。” 周利英笑着说,想想反正要半个月不能出去,不如参加志愿者,为大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夫妻两人积极配合居委工作安排,做好社区防疫秩序维护和隔离居民的生活保障服务,协助核酸检测工作的人员登记、数据记录,参与公共区域的卫生消毒,帮助年纪大的居民使用二维码。而更多的时候当“搬砖人”,把外面送来的食品、药品以及大量快递、外卖按各个楼栋分别在架子上摆放整齐,方便居民提取。同时,每天穿好防护服,为确诊病例所在楼栋挨家挨户“送货上门”。
“新生小区的居民不多,而且大家都比较配合,志愿服务工作并不算繁重。” 周利英告诉小布。
而解除封闭管理后,周利英的工作并不轻松。“毕竟半个月没去单位了,积压了许多工作,要抓紧时间处理。” 周利英的爱人在解除封闭管理的当天就出发,去继续完成此前耽搁的出差任务。
在新生小区,还有一对夫妻积极支持疫情防控。
新婚不久的闾先生从事工程监理工作,妻子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11月21日下午,当小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时,夫妻俩还在岳父岳母家中。
“之前居委会和我们联系了,爱人怀孕了,有点担心,但我们知道住在小区里的人都应该回去。” 闾先生说。
当天回到新生小区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早,闾先生和爱人按居委要求接受核酸检测,在家居家隔离。
“日常吃的、用的,点单后都会由志愿者送上来,提供保障。” 闾先生告诉小布,解除隔离后,就要送妻子做产前检查。原先定在12月1日,因为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如果按原定时间检查的话,就需要到附近指定的医院,而且还要把之前检查的档案转过去。“最后决定还是推后一个星期到原先的一妇婴去检查,好在现在状态还算平稳。”
疫情无情人有情
“我回来了!”12月7日零点刚过,新生小区的铁门刚打开,顾先生就激动地向站在门口的爱人挥手高喊。其实,顾先生当天在父母家吃过晚饭就来到了小区门口,焦急地等待解除封闭。他告诉小布,自己上个月出差,11月23日回到上海,此时小区已经处于封闭管理状态。
“妻子和女儿都在小区里,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的。”顾先生说,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来小区门口转转,也看到了居委干部、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们为小区居民的真心付出。“风里雨里,他们都挺辛苦的。看到他们认真工作,也让我们感到安心。”、
其实,参与疫情防控的众多志愿者中,不仅有本村本小区的,还有“外来户”。在营前村道口卡点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撞进来”的志愿者。
11月9日凌晨,安徽亳州小伙柴帅帅驾车从闵行浦江镇送妻子到浦东机场赶航班,返回途中困倦不已,一个转弯就近在灵通路找了个停车位小睡一会,误打误撞进入营前村界。
在车里睡了3个多小时,柴帅帅一觉醒来,却发现道口设卡出不了村。到村委询问情况后,柴帅帅不怨不怪,还主动申请加入卡点志愿者队伍。在封闭管理的十几天里,他和村内其他志愿者吃住在一起,当上了卡点缓冲区快递运送员,日复一日,尽心尽职。
11月23日晚,营前村党总支书记马杰用“疫情无情人有情”概括了14天来的感受。他告诉小布,营前村面积有1.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大约3000人。封闭管理期间,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累了一点,但全部保障到位,措施得力。志愿者尽力,村民理解和配合,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并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配合。封闭管理期间有一位村民病逝。一家人把失去亲人的痛苦留在心里,将传统风俗习惯暂放一边,把遗体送到殡仪馆后不办丧事,甚至不留宿守灵,等到解除封闭管理后才举行追悼会。
在经历了14天的封闭管理后,营前村降为低风险地区,人们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正轨。但对于马杰来说,并没有因此松一口气,而是仍然和封闭期间一样,吃住在村里。
营前村虽然解除了隔离,但并不意味着结束管控。根据下一步的防疫部署,营前村将继续执行严格的出入规定,马杰依然每天忙碌着。另一个原因,则是有家不能回。
在营前村解除隔离的当晚,马杰得知了自家所在的航城七路450弄小区实施了封闭管理,只进不出,如果回去了,两个星期内就不能出来。考虑了一下, 马杰还是决定不回家了。“回去的话,对村里的工作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还是要坚持下去。”马杰说。
马杰之前晚上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将就,后来则干脆打地铺。“睡了两天沙发,感觉不舒服,还是睡在地上好。”马杰笑着说。
家里有父母、妻儿,还有兄弟。马杰买了菜给他们送去,顺便拿了几套换洗衣服。“安心点,没什么问题的,14天很快就会过去的。”作为“过来人”的马杰告诉家里人。
12月8日零点,航城七路450弄小区结束了封闭管理。“马上就能与家人吃团圆饭了。”对于马杰来说,与家人团聚是他最大的心愿。
(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