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超简单的养生大法!金元名医刘完素都给你
金代著名医学家、主火派大师刘河间,名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是金元四大家之首。毕生重视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其养生学术理论,体现于他所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等著作中。他创立的多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可见刘完素在医学的造诣颇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养生方法吧。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天地之气的运行各有自己的规律。刘完素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对运气学说作了深入的研究,将自然界五运六气和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在体内亦存在类似五运六气的兴衰变化,因此在养生方面,刘氏提出"把握万象,仰观日月,呼吸元气,运气流精,脱骨换形,执天机而行六气,分地纪而运五行。"意思就是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变化来养生。
重视"神"、"气"在养生中的作用,强调"神气相合"的养生观点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精神旺盛,脏腑精气充足,身体的机能协调。狭义的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活动。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而我们生命活动的协调、精神意识的正常,这都有赖于气的推动、气的温养。神与气是紧密相关的,故刘完素认为"神依气往,气纳神存",从而提出"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本,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的著名养生观点。指出当时常用的养生法如调息、导引、内视、咽津等,其机理在于调气、定气、守气、交气,从而起到灌溉五脏、锻炼阴阳、安定神志的作用。
人体五脏六腑与神气是密切相关的,心主神明,"神明之出,皆在于心",心如果得到温养,人体血脉的气就会旺盛而不衰竭"。人体之元气,根于肾脏,肾藏精,肾精化生元气,肾如果得到温养,那么骨髓的气就会营养而不枯竭"。心神不能过用,宜"静以养之",即使精神安和,"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全阳",刘氏虽举喜怒之制,实则概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肾精宜藏闭、主"专啬",则"精之处无得而夺也",人体之元气才能畅旺。
根据人生各个时期的因素,提出"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刘完素根据《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的论述,结合四时六淫及七情的病因,对人体少年、壮年、老年的不同阶段的养生调治均作了详细的论述。
养生宜从小注重,防微以杜渐。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处于旺盛状态,但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遭受外邪侵袭;由于父母的溺爱和自身的不注意,也易受饮食所伤。故刘完素认为,此期应该注意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和注意饮食的调节,对于此期疾病的用药,宜用"养性之药",也就是根据少年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选择药物运用,以扶正气为主,祛邪不可伤正,中病即止,不要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及峻猛攻伐之品。
壮年自中年时期,身体发育成熟,精力旺盛,其致病因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情志波动,这些都能造成人体损伤,使寿命缩短而导致早衰,所以应该引起注意,来避开这些不利因素,调养身体。具体法则,应该预防外邪的侵犯,劳逸适度而不损伤正气,对于精神和饮食,也应"分劳逸"而有所节制。
刘完素将人体第三期划分为五十至七十,指出此期人体生理机能逐渐下降,机体开始衰退,故应该保养为主。随着年纪的正常,身体机能衰弱,思虑不减,脾胃功能减退,饮食减少,这些都导致老年人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袭。针对此期特点,养生之法,宜调养身体的精气,安和神志,保护体内来抵御外邪侵袭,其用药应着重补益脾肾,使固后天之本。
七十至百岁,是第四期,刘氏认为此期脏器的功能更加衰退,故应着重延长寿命。此期养生,饮食应该清淡、少而精,居处环境应该幽静而不适宜嘈杂,并运用气功、导引等方法,来调理身体的阴阳,调畅全身的气血。药物调养,应该使用延年益寿的补益药,来补人体的真精、养其真元之气。
我们生命的每个阶段人体的五脏六腑状态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一直单一的使用补法或泻法,而是应该结合我们身体的情况,辩证对待。
我是坚持为大家科普医学知识的于春泉医生,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