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6岁女子腹主动脉天生少一截,医生为她重新
遵义市一名26岁的女子,因先天性腹主动脉缺失,导致其下肢长期供血不畅并伴有高血压。为了维持下肢的供血,她体内“自发”延伸了一些“额外”的血管。日前,经过9个多小时的手术,医生重新在她体内植入了一段30厘米长的人工血管。

现年26岁的骆女士说,她小时候就经常感觉双脚无力,有时还会痛,但并未太在意。成年后,骆女士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有高血压,而且身体还有些其他毛病,她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有些问题。
2018年,生完小孩的骆女士感觉病情加重,于是到省外一家大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把我都吓了一跳:我的腹主动脉离断。”医生告诉她,她体内的腹主动脉较常人缺失了一截,血液到腹部就无法继续向下输送。
为了维持下肢供血,骆女士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了作用,体内重新长了许多细小的血管,这些“支流”与主动脉连接起来,尽可能地让骆女士下肢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不过,“支流”输送的血液量毕竟不能与主动脉相比,因此,骆女士会经常感觉下肢冰冷,腿也比常人细得多。
今年1月,骆女士来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就诊。该科主任王峰说,经检查后,他们认为,骆女士的病情如果不及时手术,有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等,危及生命。
因手术难度大,胸心外科与胃肠外科决定联手,为其实施手术。“最简单的手术方案,是从患者肋骨打通道,植入一条30厘米长的人工血管。”胃肠外科主任杨雪峰说,但这样会在身体上留下一道数十厘米的痕迹,而且会伤及肋骨,对于一名26岁的女子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
经过多次讨论商议,他们决定采用难度最大但却对患者造成最小创伤的方案:胸腹腔镜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
根据手术需要,院方提前备好了30厘米长的“人工血管”。一旦打开主动脉,这段人工血管需在半小时内完成吻合。“这就好比在不关闭总阀的情况下换水管的主管,不及时完成更换会引发大量出血危及其生命。”王峰说。
经过周密细致的前期准备,1月9日,骆女士被推进手术室,医生在胸腹腔镜下,为她完成人工血管的植入手术。从上午9点至下午17点,手术成功完成。
目前,患者的血压已恢复正常,长期冰凉的双脚也逐渐暖和起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