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

2003年春,“非典”肆虐南粤

李日东作为广州市公安局

抗击“非典”应急处置分队的一员

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以忠诚为国的坚定信念

和一心为民的满腔热情

出色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

17年后,他义无反顾地

再次成为应急处置分队的一员

冲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第一线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

“我觉得我应该去”

1月22日,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前一天,广州市公安局决定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分队。分队由特别挑选的17名特警组成,后增至26人,驻扎在广州市越秀区一栋旧房子里,以便以最快速度到达市内目的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在这支队伍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日东。17年前,他是广州市公安局抗击“非典”应急处置分队队员。

“应急处置分队全体队员坚决响应号召,听党指挥、服从命令,誓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克时艰。人民至上,守土有责,疫情在前,特警不退!”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四级高级警长李日东和队员们在党旗面前立下誓言,并在请战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在抗疫《请战书》上签名后面对镜头。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当时其实没有想太多,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我觉得我应该去。”李日东对记者说。转移涉疫人员、培训防护要点、执行处置任务……分队成立前后,李日东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去了怎么做、回来怎么消毒,每个细节都要事先考虑周到。

自2月1日14时起,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下称“市八医院”)嘉禾院区门诊、急诊(包括发热门诊)均停止医疗服务。按照防疫部门的指令,留在市八医院的未确诊人员,需转送到其他医院集中观察。

紧急任务悄然而至。1月31日17时许,分队接到指令,需要赶赴市八医院转送19名疑似病例,可当中有11人不配合转院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李日东立即拿起电话跟市疾控中心、医院负责人联系对接转运事宜。

放下电话,他开始确认整支队伍的防护装备是否充足。当时正值饭点,他趁着准备的空隙匆匆扒了口饭。18时一到,李日东和14名队员准时出发。

19时许,李日东和队员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市八医院嘉禾院区。4名队员先上楼做被转送人员的思想工作。20时30分左右,19名需转送的疑似病例陆续来到1楼大厅集合,但其中11人怎么也不愿离开,且情绪激动。

“我不走!”一名约50岁的大叔冲着李日东和医护人员吼道。“阿叔您冷静一下……”“我就是不走!”场面一度非常紧张,气氛仿佛降到冰点。

“病人们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转院,”李日东告诉记者,“他们认为市八医院的医疗条件最好,无论是否确诊都要留在那里,直到身体完全康复才离开。”

但是,当时的市八医院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资源有限,为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几率,保障疑似病例的安全,未确诊人员必须转移。

“阿叔,按照政策规定,市八医院现在只接收确诊病人,如果您留在这里,会有交叉感染的可能,这样对您不好。”“我不走!”“除了市八医院,其他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水平也相当好……”虽然对方一直冲着自己发火,但李日东都尽量以理性平和的态度与之沟通,反复劝说其接受医院安排。从19时许到22时,他足足劝说了2个多小时。

终于,大叔和其他10人慢慢冷静下来,准备跟车离开。协助安排好一切转送事宜后,李日东和队员们才驱车返程。待到达单位消毒完毕,已将近凌晨2时。

17年前的那个春天

这次任务结束后,李日东不禁回想起17年前。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非典”期间警方在一线执勤。

那是2003年4月23日,广州市公安局决定在巡警支队组建一支专门的应急处置分队,负责配合有关部门抗击“非典”。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右一)曾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参战。警方供图

“当时疫情形势严峻,而我们那支队伍需要面对特别的人群,执行特别的任务。在谈‘非’色变的日子里,中队一帮兄弟主动请缨和我一起直面生死……”说着说着,年近五十的李日东突然哽咽,眼角泛起泪光,“虽然是第一次上抗疫战场,但这是职责所在,不能退缩。”

当时的李日东正处而立之年,担任一中队中队长,女儿还不满1岁。但他一咬牙,义无反顾地带头报了名。在他的带动下,青年民警纷纷主动请缨。

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岗前培训,4月25日,广州市公安局抗击“非典”应急处置分队正式成立,并马上投入实战工作中。他们不能回家,也不能回单位,每次出完警、消完毒之后,就回到临时驻点待命,随时准备下一次出警任务。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当时几家收治发热病人的医院,李日东都去过。“出警任务很频繁,有时一晚两三次,只要接到电话就要出发。

回想起当时的经历,有一幕令李日东印象深刻——一名发热男子始终不愿意进医院,李日东随即赶到现场。

“别挡着我,我要出去!”发热男子没戴口罩,怎么也不肯进医院,他担心进去医院就出不来了,眼中满是绝望。

“手机给你,跟家里人打个电话吧!”李日东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他。男子接过手机,打给了妻子:“我准备进医院了……”通完电话后,男子的情绪缓和下来,配合进入医院检查。

“当时其他队员还说我‘大胆’,但目标人员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这是李日东在做沟通时始终秉持的理念。

“那时我们被感染的风险很大,每天回来除了消毒衣服,还要把手放在消毒液里泡20分钟,把手都泡得脱皮发白了。”对于当时的一幕幕,李日东仍记忆犹新。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左一)协助转送“非典”患者。警方供图

由于防护措施得当,全队无一人感染“非典”,并出色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在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中,李日东因为表现特别突出,被中共广东省委记个人二等功,并获评广州市抗击“非典”模范。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 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一刻都不敢放松

过去的殊荣留在心中,当下的任务迫在眉睫。自1月22日应急处置分队成立后,李日东就没怎么回过家。除了转送重点人员外,空余时间他还要给其他公安分局的应急处置队伍培训。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外防输入成为当下最为紧急而重要的任务。自2月27日至3月下旬,26名队员分成两个大班,每班12个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地分别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值班和单位备勤,专门负责境外输入人员转送工作。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右一)曾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参战。警方供图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李日东从20时30分开始一直值班到次日8时30分。在这12个小时里,他和队员们一直呆在特勤车上,一出现需要转送人员,就立刻根据要求穿上防护服执行任务。

“前一段时间,机场转运工作不定时,有时从早上8时左右一直忙到下午4时才吃得上午饭。后来经过协调,就渐渐规律起来了。”谈到这段时期的工作,李日东轻描淡写道。

据了解,2月27日以来,分队累计转运疫情重点国家和地区来穗人员3600余人次。特别是从3月15日开始,广州市持续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对于李日东和队员们来说,需保持高度警惕,一刻都不敢放松。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分队队员在机场专车接送点站岗执勤。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细节决定成败

3月19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分队的驻点。那是临时借用的一栋5层楼高的旧房,1楼设置了会议室、归建后冲凉房、防护用品消毒区以及健身房,2楼以上是队员值班办公区和休息区。从进驻那天起,队员们就在这里值班备勤和休息。

在一楼会议室正门对着的墙上,挂着一份特警支队应急处置分队工作流程,详细规定了受领任务、出发前、处置过程以及归建后消毒等每个步骤的规范。记者看到,处置过程下面特别标红了一句话:注意,每一个脱卸过程之间必须用酒精消毒双手,整个过程要求不能接触身体、皮肤、毛发。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为执勤队员整理防疫工作服。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每一步都按照程序来做的话,被感染的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同时也可以给年轻队员壮胆,鼓舞士气,让大家心里更踏实。”经过“非典”战“疫”的洗礼后,李日东比其他队员更镇定,也更谨慎。

2月1日凌晨,在转送涉疫人员途中,一名队员的护目镜上起了薄薄一层雾气,正当他抬手准备擦拭时,李日东及时制止了:“防疫工作中一定不能触碰自身毛发、皮肤!”转送完两批次涉疫人员后,李日东仍细心督促队员们严格遵守流程准则,开展防护装备脱卸和人车消毒工作。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上岗前整理防护装备。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采访过程中,李日东向记者展示了其每次出警前携带的防护包:头套、防护服、护目镜、隔离面罩、鞋套、口罩、手套、脚套。由于近期天气阴晴不定,分队还专门给每名队员配备了两件雨衣。“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样东西都是至宝,平时绝不会浪费,一旦有任务,就迅速按照流程完成穿脱。”李日东介绍道。

“细节决定成败”是李日东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由于民警的工作性质不同于医护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需要大幅度的动作控制场面,因此手腕、脚腕等部位的防护需要格外注意。“我们的特勤车上放着封箱胶,专门用于给队员手腕处密封。用封箱胶把第二层手套和防护服衣袖封紧,脱的时候一起向外卷,就能保证里面衣服的洁净。”

李日东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由于每个脱卸步骤之间都要用酒精消毒,如果每个人都自己拿那瓶酒精,可能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因此,为保险起见,李日东特地安排每次出警时,由负责开车的一名队员给大家喷酒精消毒液,并逐个派发无污染口罩。

在转运前后,李日东还会特别叮嘱被转送对象一定要走没被感染的安全通道,同时不要搭电梯,一律走楼梯。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右)和队友在执勤。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市民和民警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是一体的。“市民安全了,我们也安全;市民有危险,我们也危险。万一我们其中一名队员感染,整支分队的工作就会骤停。因此,保障队员的安全是重中之重,要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谈及两次战“疫”经历,李日东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把控细节、珍惜生命。

战友、丈夫和父亲

李日东说,当年抗击“非典”应急处置分队的另外9名队友早已交流到其他警种,但当时他们10个人同吃同住同战斗,彼此之间高度信任的情谊,他此生难忘。

17年后,李日东换了一批新的战友,但共同奋战的使命和责任,让这支临时成立的队伍迅速拧成一股绳,发挥出应急处置的最大效力。转送人员时,他们相互配合,沟通协调;返回消毒时,他们彼此帮助,避免疏漏。

除了应急处置工作,李日东还分管广州市公安局大尖山临时训练基地,为返穗未自购房民警提供隔离场所,落实特警支队本部每日的消毒杀菌和体温测量工作。

17年后,他再次站在战“疫”一线李日东在案前办公。本报记者 韦昌鸿 摄

1990年,李日东从阳江老家考上广州市人民警察学校,1992年毕业后进入广州市公安局防暴支队,时间一晃,已经过了将近28年。

这些年来,他稳扎稳打、身经百战,先后参与了抗击冰雪灾害春运安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保卫、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安全保卫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嘉奖14次及“全国公安机关奥运治安保卫攻坚战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广州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非典”发生那年,他从警11载,家人不是不知道他工作的危险。“那时我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就怕他们担心。”而这次,他也没有跟家人多说。

“这些年来,只要是工作,我的妻子都不多过问,只关心我的身体健康。”知道妻子体谅自己,工作之余,李日东尽可能地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上星期,他回了一次家,虽然只是短暂地呆了一晚,但那天吃完饭后,他抢着洗了碗、干了家务活。

2个多月前,李日东参加了女儿的成人礼。看着女儿穿着一袭白裙,手捧祝福鲜花,他倍感欣慰。那天,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家三口的合照,还配上这样一句话:“家国在心,梦想在路,责任在肩,成功在我。”

全媒体记者 李晓东 通讯员 张毅涛

海报 徐秋燕

编辑 贺依茜

审核 张紫灵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