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的历程——中国发展“盾舰”的早期技
任何军队需要些什么样的武器装备,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军队所推行的军事战略、自身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灌注于其中的国家意志。
中国发展海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远洋海军,而远洋海军的核心舰种之一就是"盾舰"。攻防一体的"盾舰"在海洋安全领域应用广泛,可以发挥多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海军是一个天然的技术性军种,要在相对独立的海上区域进行军事竞争,所以对于作战装备有着一些特殊的需求。在建设发展的规划上,则要兼具耐心和前瞻性,视野的格局要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海军如何系统性地发展"盾舰"?"盾舰"又如何对中国海军的面貌进行了重塑?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领域。
前言
1990年代,中国海军的建设理念开始从传统的海上拒止向海上控制转型,以适应未来变化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需求。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了的理念牵引下,当时的中国海军作出了要发展类似于"宙斯盾"舰水面舰艇的决策。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政治、外交以及军事等方面也正在经历整体转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使其从一个传统农业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现代海洋工业国家。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安全是国家的战略问题。这就涉及到海军建设的方向性选择。打造海军可以有两个极端:一是按照国家可以承受的限度打造最强大的海军,以极大地降低战争门槛,将军事力量作为可随时使用的实力外交甚至盈利工具。
二是打造最低限度的海军,以确保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基本利益为度,军事力量只是保卫国家民族生存的工具,而不是实力外交的工具。现实永远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但倾向性还是有的。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的海军战略就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基础上。中国接过全球化大旗,并不是要搞鸦片战争那样的大炮强加的开放贸易,也不是要搞英国海外殖民地那样的排他式全球贸易。中国主张的全球化不仅包括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也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
既然中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谋求以军事力量赢得外交和经济利益,这就意味着中国海军是为生存性战争而打造的,而不是为利益性战争而打造的。所以强调全员精锐,所有成员都能作为主力投入战斗。这就决定了在技战术上攻防一体,能够进行全球性海域部署的"盾舰"是其海军建设的重点。事实上,中国海军做出发展"盾舰"的决策,也的确与国家海洋战略的调整密切协同,步调一致,并依此制定与自己工业技术能力相匹配的发展规划。
背景
建造中的052C型驱逐舰首舰170号
就地缘政治属性而言,中国是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但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陆权国家。由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没有大力发展海权,海权思想也只处于萌芽阶段。国内真正对发展中国海权展开辩论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海权战略的设计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当时中国国内对中国海权战略设想大致分为三种:无足轻重的海权、辅助性海权和主导性海权。
无足轻重的海权论认为,从海洋角度看,中国在地缘上先天不足,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面临战略两难,无法全力以赴发展海权;同时由于受制于美国的海洋霸权,中国发展远洋海军面临巨大困难。因此片面追求海上力量会给中国带来压力甚至是灾难,发展航空母舰编队也将会使中国重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覆辙。有鉴于此,中国保障海上安全的途径是发展隐形飞机、核攻击潜艇以及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只有这样才能对美国形成有效的威慑作用,保证中国的安全无虞。在此基础上,无足轻重的海权论事实上认为中国海权可有可无。
辅助性海权论认为,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于大陆而不是海洋,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更没有意愿发展强大的海权。海洋产业和经济从来不是中国经济产业的主体。中国海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保卫陆权的需要,是陆权向纵深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海权从属于陆权,是为了辅助后者的发展而存在的。因此,中国的地缘战略重心应该在大陆地区而非海洋。另外,中国发展海权是有限度的,即中国海军只要具备保卫"四海一峡"(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边缘海和台湾海峡)的能力即可;
中国应该主要利用非军事方面的能力,即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国际机制来维护国家利益,而非主要通过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主导性海权论则认为,当今中国的国民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运输、海外贸易,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存在大量海外利益,加之目前中国很多安全威胁来自于海洋,因此中国的地缘政治重心必须置于海洋而非陆地。具体来说,海军是构成中国主导型海权的关键,必须集中一切力量加速推进中国海军建设。另外,中国海军必须完成战略转型,应该从一支以潜艇和岸基飞机为核心的海上拒止型海军转变为以航空母舰和大吨位主战水面舰艇为核心的海洋控制型海军……..
中国发展海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远洋海军,而远洋海军的核心舰种之一就是"盾舰"。
在1990年代,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和对未来海洋安全形势的判断,无足轻重的海权和辅助性海权不能保障中国海洋利益的延伸与发展,主导性海权才是中国发展海权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理想选择。为完成主导性海权战略所赋予的任务,中国海军的作战理念必须从原来的海洋拒止向夺取并使用制海权转变。所谓海洋拒止,就是阻止敌人自由使用海洋,这是一种弱势海军被动应对的防御态势。而制海权是指在战时实现对海洋的占领,它涉及某一限定的时间和区域,即对战争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航线和海域,用以确保对己有利的航线,同时阻止敌方利用这些航线。
从本质上说,制海权就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对海上交通实施控制。控制海洋并非像控制陆地一样占领某些固定的据点,因为海上并无此类据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控制"是指具备自由活动于海路、不受明显阻碍或对抗的能力,以及阻止敌方获得此类行动自由的能力。谈到制海权,就不得不涉及海上控制。海上控制能够使海军部队建立局部优势,同时阻止敌方获得同样优势。海上控制的基本元素是水面战、水下战、打击战、水雷战、防空和导弹防御、海上领域意识、情报、监测和侦察。建立海上控制需要向岸上投射力量以便消除威胁,或者控制海岸地带。
相应地,要在岸上投射力量,就要求在邻近海域和空域建立海上控制。由此可见,海上控制和力量投射是相互加强的关系。这种功能可以支援海军保卫国土、击退进犯并加强伙伴关系。此外,制海权也意味着控制海上交通线。当然,制海权分为不同的强度,即对海洋局部和全部的控制。在理论上,即使实现绝对的、完全的制海权,并不能保证取得绝对胜利。因此,在战争中,制海权的目标在于阻止敌方通过海洋实现其商业和军事目的,而且所采取的行动要对战争的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当一方独占海上交通线,导致另一方无法使用时,便达到制海权的目的。
在1990年代,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及其国民经济已经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海上交通线。因此,如果一方控制海上商业交通线,就有可能扼制另一方的经济发展,但这需要通过长期的海军建设成果才能实现。有鉴于此,在1990年代,中国海军的建设理念开始从传统的海上拒止向海上控制转型,以适应未来变化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需求。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了的理念牵引下,当时的中国海军作出了要发展类似于"宙斯盾"舰水面舰艇的决策。
1990年代,中国海军的建设理念开始从传统的海上拒止向海上控制转型,以适应未来变化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需求。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了的理念牵引下,当时的中国海军作出了要发展类似于"宙斯盾"舰水面舰艇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