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评选变味,让“良币”冒尖有多难?
作者:段官敬
年终评优是机关单位抓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意在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推动形成积极正面的干事风气。然有媒体披露,在去年春节前夕开展年终评选之际,少数机关单位存在“变味”的现象。如有的按岗位分配指标,上级一纸公文、谁报名就给谁;有的全靠上级点名,全凭个人喜欢,“点兵点将,点到谁就谁”;有的搞成福利照顾,把评选作为荣誉和福利,走人情“连续拿3年涨工资”;有的把评选当成胡椒粉,摊大饼、坐排排、吃果果,“人人有份”。
年终评选,对全体党员干部一年以来实干作为、廉洁作风、政治思想、勤勉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必然是“优者得其优,劣者往后靠”。如此,方可发挥评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倒逼作为不力、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等落后分子,激励党员干部争先创优、勇于担当。评选失去了刺激功能、变味走样,不仅让敢干、愿干、干好者心灰意冷,有损单位干事风气、消磨干部积极性,同时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政策机制的严肃性与严谨性。且知,年终评选机制作为崇尚实干、鞭策慵懒的有力武器,一旦执行落实扭曲变形,势必引发连锁反应,吞噬机关单位公信力、滋生不正之风。
明规矩不立,潜规则就会泛滥。年终评选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基石,是民主评议和群众推选等合理程序。那些变味走样的评选,势必是踩在纪律红线和规矩底线之上“滚滚而来”的。拿领导点名来说,谁优秀、谁不优秀全凭“第一印象”,如何保证在领导心里留下“难忘印记”,极容易催生“多活动、多跑路”等歪门邪道,那么“会来事”远远比“会干事”眼缘要深。再者,把评选当作指标分配和“撒胡椒粉”,人人都是“先进”、评与没评一个样,相对应“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理念就会反弹。如此,评优评先沦为赤裸裸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年终评选本身就是制度、是规矩,其执行落实也要遵守规矩、符合原则。让评选走样变味,甄别不出干部优劣、高低,“佛系干部”、庸官懒官与实干担当、锐意进取者毫无分别,甚至给了落后者、取巧者钻空子的缝隙,那么“劣币驱逐良币”就在所难免。如此一来,制度执行不力、不到位,不仅有束缚干事作风和为民服务的成效,更滋生了“劣者得优、优者不显”的倒挂现象。因此说,保证实干政绩的科学逻辑,必定要强硬挺立评优评先这一民主逻辑。以民主公正的评先评优,激发实干担当、追求实绩的“百舸争流”格局。
当然,评优评先变味并非一定是有意为之的私心作祟,也与“僧多粥少”客观条件攸关,很大程度上囿于如何分配、怎么公平上存在左右不定,反倒“脑洞大开”出一碗水端平、“随便评评”等任性做法。如此看来,保证评优评先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不但要遵守民主评议和群众推选等必要程序,还要在指标设定、规则细化等科学设计上下功夫,综合评比出干部的作为素养与品行修养,确保“良币”冒尖、优者有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