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虐宠”事件中,该怎样拷问人性?
近日,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被广泛关注,该文章称,自贡一男子在微信群叫卖一只一个月大的萨摩耶幼犬,并称“没人买就整死算了,他不想养了”。文章里附有相关视频和图片,显示该男子边说话边掐住小狗的脖子,还有拍打动作。红星新闻记者5月12日了解到,在一位爱宠人士的提议下,多人凑齐1200元将小狗买下。目前,这条萨摩耶幼犬寄养在四川自贡市宠托帮宠物寄养中心,状态良好。待隔离观察期满后,寄养中心将为其寻找领养者。(5月13日,红星新闻)
残忍的暴行和对生命肆无忌惮的践踏激起了民愤,网友们口诛笔伐,诅咒谩骂。在禁止虐待动物还没有明确立法的今天,虐杀动物的行为只能从道德上进行谴责,网友们自然不遗余力。对于施虐者还之以暴行,的确能大快人心,但跳出自己局限的情绪发出对人性的拷问,才更有必要和意义。
虐狗绝不是孤立事件,虐待行为也绝不仅仅折射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近日来,发生了几次虐待动物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此的深思。如果从心理层面来分析,虐待动物的人存在着强烈的反社会人格的倾向。反社会人格也叫做“无情型人格”,他们具有高度的攻击性和冲动性,会挑战社会规范,并且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惭。
爱护动物,像尊重任何生命个体一样去尊重它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将我们可容忍的范围再扩大一些,冷漠或者无视,已经是我们尚能接受的态度的极限。但虐狗,已经是极致的反常态,不但与社会规范相悖,更与人性之善背道而驰。
对于心理病态的施虐者,社会的谴责和谩骂只会加重他们心理的阴暗,在“施虐癖”虐杀动物都不能得到发泄时,甚至会从虐动物“升级”成虐人。所以给予关注并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才是必要之举。这些虐待动物的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应该承受道德的谴责。 但言论和肢体的攻击只是隔靴搔痒,了解这些施虐者残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才能让我们以正确的姿态面对他们:或是在收到歉意后原谅,或是帮助心理残缺者康复,总之不再是被情绪控制的愤怒地叫嚣。
我们该怎样拷问人性?少一些情绪驱使之下的暴戾,将对动物的关爱引申到人的身上。一方面很多人已经在呼吁反动物虐待法的出台,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可能化解施虐者内心的阴暗和仇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虐杀动物的悲剧不再发生。
(文/张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