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原标题是:《叶问:全球普适的当代神话,一直被中国人自己低估》,修改标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人点进来看。我是个老实人。

国人还是太不自信了。

不自信的根源一般是缺乏自知——不止短处,也指长处;表现上往往囿于自欺。

有些很明显的例子,比如,抖音上老外秀中国话、说热爱中国,或者去上海外滩故作诧异地惊呼中国现在真厉害,便会勾得一大群人由衷自豪,仿佛这些老外可以给国人带来自信。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殊不知,从纽约到巴黎、从伦敦到东京,上海跻身其中但并不见得厉害多少;在来中国做新媒体赚钱的老外高呼中国崛起以博关注之前,更大量级的中国人,早就在海外表示过热爱外国、外国月亮真圆了!

这种社会现象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在电影市场上也能窥得一二。

比如,人们追捧吴京的“战狼”系列,将它送上票房神坛,未尝不是出乎此心。有人高呼,“战狼”系列电影是一种文化输出,是在向世界秀肌肉——这个观点是自欺欺人的典型: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首先,在“战狼”系列之前,欧美电影的场面、“肌肉”就远超这个水准了。

其次,文化输出和秀肌肉是相悖的;文化输出的重点是文化结构认同,秀肌肉对此毫无帮助——难道你想恐吓别人认同你?

再者,“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摆明是一种对内的民粹鸡汤。一方面“诛”显然不是处理各种矛盾的成熟办法、“远”了也不一定合适“诛”,另一方面这种脱离政治实际、主张报复的思想不但不会有什么文化输出的效果,反倒可能被海内外格局较高的有识之士们所排斥。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说到中国电影届真正的文化输出,“叶问”系列却一直在被误解、忽略、低估,无论知乎、豆瓣、头条还是虎扑上,《叶问1》到《叶问4》,落到影迷口中就是不停“打洋人”的传统荧幕把戏。

李连杰拍《霍元甲》捞到“武学精神”的名头,其“黄飞鸿”系列更被誉作“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那么,甄子丹的“叶问”系列真的就只是功夫爆米花吗?

看叶问的人很多,看得懂的人极少!家有美玉而不自知,何其可叹!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01】被误解的电影意指

针对“叶问”系列电影,最以偏概全的观点便是:《叶问1》打日本人,《叶问2》打英国人,《叶问3》打菲律宾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叶问4》打美国人。

以上观点很有市场,因为简单、好理解,不识字的人都能总结出来,所以流行。

稍有文化的人,也能大致得出一个见解:《叶问1》是讲反侵略,《叶问2》是讲反歧视,《叶问3》是讲陪伴身边的人,《叶问4》是抄《叶问2》,也讲反歧视。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这样总结已经比上一个观点高明不少,毕竟反映了一定的审美过程,对文本的解读已略跨过能指,涉到所指。

但真要解读“叶问”系列的文化价值,以上两种审美就都显得层次肤浅、缺乏相应审美理论素养和体系。

即便叶问和李小龙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甄子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来都没把“叶问”系列电影当做是历史重现;即便剧组早在拍《叶问1》时就已经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但结果发现拍不下去,因为缺乏戏剧元素。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1》:暴力统治背景下讲自觉

叶问是挖煤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日军侵华后,叶问家产被霸占,他一个周清泉口中每日只会“喝茶、吃饭、打功夫”的富二代,沦落到要去挖煤挣口粮。

穿着长衫挖煤便是《叶问1》中的一幕,也是解读该部电影的关键之匙。

山河破碎、民如草芥的战争年代,他思想的“长衫”逐步脱下,由无所追求、自我怀疑、质疑日军到挑战日军,每一步都体现其逐渐自觉的过程。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2》:文化压迫背景下讲斗争

这一部较第一部有个“出人意料”的一幕,那就是叶问找到洪师傅,义正言辞、言语激烈地表示,自己不会交会费。

整个“叶问”系列电影中,第二部的这一幕“为人处世”,其实是与其正义但绝不迂腐、做事稳重的形象是有一丝相悖的,但也正强烈暗示了《叶问2》的核心情绪:斗争。

整部影片,叶问对待武术圈的潜规则文化和殖民统治者的歧视文化,都采取了同一态度:斗争。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3》:利益纠葛背景下讲初心

“叶问”系列电影第三部是被误解最深的一部,多数人以为这一部讲的是叶问对妻子的爱,事实上这只是讲“初心”这件事的一个正面例子。

其他比如,田师傅的逆徒因物质利益丧失初心,张天志因名声利益蒙蔽初心,这些都是讲利益纠葛背景下保持初心的反面例子。

《叶问3》的故事背景更贴近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它讲述的是如今人们正面对的现实问题。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4》:时事变化背景下讲开放

与《叶问3》一样,《叶问4》也以当代生活为故事蓝本。当代人的生活中,功夫本身如何发展、子女是否像从前一样教育、与人与世界不同文化如何交流,都讲究姿态开放、拥抱变化。

这部电影在诸多问题上,表现出这样的一致的看法:

比如万师傅在北美环境中对太极拳的改进、增强了先手的攻击性;比如叶问在不限规则的格斗中并不在意标手的使用;比如叶问、万师傅各自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窘境和改变;比如唐人街的人和美国人相互交流的障碍及解决之道……

都需要姿态开放、拥抱变化。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02】被忽略的叙事手法

“叶问”系列共四部,放一起作共时性研究,也可以得出一个人们普遍有察觉、但并未深究的结论——这系列电影的叙事结构、方法是极其相似的。

这四部电影,无一例外,设计了三层人物:叶问、中间角色、底层角色;四部电影的情绪递进,都是叶问先带动中间角色、最终带动底层角色这样一个两步“深入”的过程。

其中,中间人物的刻画,是“叶问”系列显著的特点。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1》有主人公叶问、中间人李钊、底层角色各路武师和老百姓等。

叶问作为典型,由逍遥自在的富二代逐步走向挑战日军之路,他的自觉过程,也感染到李钊(翻译官)这样的乱世中摇摆的人物,带动了他的自觉过程。电影开篇都只考虑“饭碗”并歧视外地“乡巴佬”的武师、老百姓们,逐步自觉走向习武自强、暴动反抗之路。

电影里,叶问不是生来就自觉的,其他任何一个人也都不是;所有人的自觉中,叶问是一个神话了的代表,中间角色李钊是一个复杂的现实中人的代表。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2》的洪师傅、肥波都是中间角色,各路武师和洪师傅的徒弟们都是底层角色的代表。

在文化高压背景下,叶问作为神话形象,自然一开始就选择了斗争,但洪师傅和肥波一开始却是选择妥协、忍让的。后来,洪师傅选择了“武斗”,而肥波机智地“文斗”,都走上了斗争之路。

至于底层角色们,比如与叶问徒弟为敌的洪师傅徒弟们,比如各怀虚荣的各路武师们,最终大家都站到了一起,选择斗争。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3》的中间角色是张天志,底层角色以田师傅的徒弟为代表。

这部电影很有想法,将“叶问”世界,从第一、二部的传统礼俗社会,直接扭变成类现代的法理社会。资本主义在快速发展、礼俗有了隔膜、利益开始腐蚀人们最初的关系,田师傅的徒弟甚至直接对师傅叫嚣“赚到钱就是王道”。

叶问本身传达了不忘身边人的理念信号,中间角色张天志也反省到自己被名誉、执念冲昏了头脑,遂打碎了“正宗咏春”的牌匾。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4》的中间角色是万师傅,底层角色是唐人街各位武师和美国移民局官员、陆战队士兵以及歧视华人的其他美国角色。

影片不止涉及涉外交流,还包括父子关系、武术发展等多种话题。比如中间角色万师傅,根据变化了的处境,发展了他的太极拳,抢攻意识非常明显;但是他在女儿的教育和对美国人的态度上,却十分保守,不愿开放姿态。

不过,影片还是通过叶问这个神话符号,影响到在方方面面不积极拥抱变化的人们。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叶问”系列的每一部,如果只是“叶问的故事”,当然能有很多种解读。但是,要结合各部里的中间角色、底层角色,寻找叶问故事与其共有的主题,那必然是,四部影片分别讲了:自觉、斗争、初心、开放。

另可多提两句。《叶问3》和《叶问4》的口碑评分已经不及前两部,且看起来不会再“翻身”,是有原因的。前两部,三层角色的关系、情绪递进都做得非常完美,但《叶问3》放弃了描述底层角色最终的改变,而《叶问4》忽略了中间角色万师傅、移民局官员、陆战队军官的改变。这两部各有一层情绪上的断层,因而电影效果大不如前两部。

或许《叶问4》里万师傅、军官都因负伤不太好描写怎么改变,但《叶问3》放弃描述底层角色改变,很可能是因为导演也无法确定,现在那么多田师傅徒弟那样认定“赚到钱就是王道”的人,他们真的能回归初心?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03】被低估的文化结构

和所有自成体系的武侠世界、魔法王国、漫威宇宙一样,“叶问”系列并非古典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作品,而是属于“当代神话”范畴。

现在已经有一些开始研究“当代神话”的学者,但几乎都集中在《指环王》、《哈利·波特》、漫威宇宙、DC宇宙等世界文化热点处。

中国的武侠世界,一直未进入该研究的视野,一方面因为传统功夫商业片并不输出人类普适的文化,另一方面在于“叶问”这样终于拥有普适价值观的电影系列,国人自己都尚未尝试理解。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如前文所述,当我们观察“叶问”系列电影的共时性特征时会发现,几部电影的要素极其相似,且就算将叶问换成霍元甲、黄飞鸿都不重要,就算用同一套人马演其他部的故事,也不是无法操作。

当我们观察“叶问”系列电影的历时性特征时会发现,自觉、斗争、初心、开放这四个意指,是分别对应战争时期、殖民统治时期、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和当代社会的,系列结构本身也在发展、适应。

这种在共时、历时两面考察都完美具备“神话”特点的“当代神话”,是超越语言和其他文化结构的。

战狼不是文化输出,叶问才是

从现代语言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讲,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认同,前提便是文化结构上的吸引、包容;除非宗教统一或语言统一,不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有了新鲜的事物,“当代神话”!

或许这是一场新的“战争”——神话能以超越文化结构的存在影响全世界的人,它从来都是普适的——如今,“漫威宇宙”能轻松传递西方文化结构基础的价值观获得世界的认可,这股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幸好,我们从“叶问”系列开始,也有了全球反响热烈的、普适的“当代神话”。然而,这一本质上与漫威、DC一样的“当代神话”,却一直在被中国人自己低估,我们自己人尚未认识到它的价值。



本文涉及结构主义、当代神话和文化输出等稍有晦涩的概念,篇幅原因未能详尽解释,致使多位读者不明论据所依、观点所指,甚至有读者因误解而感慨道:“四部叶问,不如一个李子柒!”

所以,笔者特地另写了一篇,结合“叶问”系列电影和李子柒现象,尽量浅显易懂地,再聊聊文化输出问题。请移步下文阅览,谢谢!

4部叶问,不如1个李子柒?再谈文化输出



其他精彩影评

1、三部电影三个渣男,三个导演三观扯淡,近期某些国产片简直灾难

2、一个是最帅007,一个是法国最美女神,年轻时惊艳,年老成传奇

3、出道20年,黄渤走到十字路口

4、知乎高赞!电影《利刃出鞘》没那么简单,真相另有玄机

5、多数人在误解《小丑》内涵,2个关键词帮你看懂

6、年度炒作大戏,冯小刚《只有芸知道》,吹的比看的多



如果您觉得作者花心思原创的作品不错,欢迎关注、转发并在评论区互动哦!有了您的鼓励,作者才有持续写作的动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