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真的是教育路上的洪水猛兽吗?看“游戏思
我的小侄子最近因为上网课,每天与手机形影不离。没想到,借此机会,他也与各类手游趁机坠入了”爱河“,整日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表姐发现以后,如临大敌,好言相劝不肯听,强行阻断又起冲突,左右为难,四处向人求助:“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到底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很多父母并不是不愿意让孩子玩游戏,而是觉得孩子一旦玩起游戏就沉迷其中,便玩物丧志,忽略了其他事情,比如学习、运动、交友等等,从而觉得游戏是洪水猛兽。
究竟怎样让能够让孩子像主动玩游戏一样,主动配合我们呢?通过深入研究游戏令人上瘾着迷的内在机制,我发现,如果父母尝试用游戏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巧以利用,就能化问题为资源,即使是面对一些困难的事情,也能让孩子自愿参与,主动配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 什么是游戏思维?索尼在线娱乐的首席创意官拉夫·科斯特曾说: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游戏思维,是娱乐至上,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简单说就是一个字——玩。
但是,把“游戏思维”用在孩子身上,却不仅仅是“玩”这么简单,它意味着采用游戏机制和游戏手段吸引孩子,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通过设计游戏的方式,以多种手段,让孩子学会某种具体的本领。
把想让孩子配合的事情,想象成一场游戏。我们是游戏的设计者,孩子就是游戏的玩家。我们要站在如何让孩子自愿参与,持续不断地让孩子自发努力的角度来制造场景,创造意义,不断激发和挖掘孩子的潜力,从而寓学于乐,让孩子既获得快乐又发展技能。
02 为什么要“游戏思维”育儿?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说,“游戏对我们大人来说,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是获得成长的主要方式。”
“游戏思维”育儿,强调让孩子在玩中学。游戏思维能让孩子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
1、“游戏思维”能够编制出意义之网,对孩子更具吸引力
《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提到,“有限的游戏”把人推向了直面挑战的第一步,踏出第一步的行动路径,也能不断塑造我们自身,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不曾会到达的意义境界和目的地。
游戏所编制的意义,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煽动性,让人忍不住心向往之。
《魔兽世界》是无数玩家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其中有句宣传语是“做你从未做过的事”,瞬间如火团一般燃起了玩家心中斗志。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家长所描述的学习的意义、团队合作的意义都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但是游戏却用具象的形式,将意义的内涵进行了准确的传达。同时,父母常常描述的意义格局狭小,比如好好吃饭就能长高,好好学习以后能找个好工作,这些父母口中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因此当我们想要说服孩子配合我们做某事时,就需要最大程度唤起孩子心中对“目的地”的向往,帮助他们发挥想象,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2、“游戏思维”能够让挑战不再困难,孩子自愿克服障碍,更容易产生“心流”
在游戏《超级马里奥:奥德赛》里面有一个高级技术,叫“三段跳”。如果你掌握了这个跳跃方法,你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迅速地跳到很多之前难以到达的地方。掌握这个技术之后,你就有一种在一个世界里非常自由自在的感觉。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就是心流。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说,心流能让一个人忘记烦恼,忘记时间,甚至忘记自我。
同样,如果我们运用游戏思维,将孩子眼中“艰苦的挑战”游戏化,让他们以玩游戏的形式,完成那些他们眼中“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觉得困难其实也不是很难,从而获得珍贵的体验。
比如闺蜜的女儿,最近常常因为自己的英文字母写的不好看而大哭,拒绝练习。为此我建议闺蜜,让女儿把自己想象成马里奥,把一个个英文字母想象成要收集的月亮,每天收集100个月亮,马里奥才能变成超级马里奥。闺蜜表示,方法有效,女儿一边练习写字母,一边嘟囔着:“我获得一个月亮,我又获得了一个!”不知不觉间就进入心流的状态。
游戏其实向我们证明,孩子并不害怕困难,出色的完成挑战反而更能让他们开心。因此如果我们运用游戏思维,在亲子互动中加以施用,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游戏思维”能够让父母感同身受,更加主动地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
游戏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可以创造其他媒介难以实现的情感体验。孩子参与游戏的过程,其实是自己各种情感体验投射的过程。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无力、沮丧时,更容易激情游戏。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只要有心,甚至肯花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王者荣耀》的人物皮肤,只要肯花钱,各种炫酷造型皆可挑选。
父母如果拥有“游戏思维”,那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小玩家的心理。
比如当听说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时,拥有“游戏思维”的父母,不会上来就惩罚孩子,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仔细研究采用什么机制能够帮助孩子减少犯错几率,尝试各种反馈看哪种效用最大,最终让孩子尽快走上正常的学习生活。
拥有游戏思维的父母,会更加主动地去揣摩孩子的内在动机和真实需求,竭尽所能地调动他的行动反馈和主观能动性,会更加注重体会、共情孩子的各种情绪,从而为亲子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03 如何利用“游戏思维”,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主动配合“游戏”是快乐引擎,如何把与孩子间的种种日常变得更“游戏”——更满意、更投入、更富有生产力,是我们运用游戏思维的关键所在。
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所以,简单说教是没有用的,需要把学习包装成游戏,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从中来体验和了解世界。
下面,我们就从目标、规则、反馈、自愿四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时具体地运用“游戏思维”。
1、制定游戏目标:不拘泥于现实,让孩子有想象空间
当我们需要孩子配合时,一定要给孩子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会独立、学会分享这种抽象的概念,还应该是一个有趣味的任务场景。
那如何制定游戏化的目标呢?
A. 故事化。如果想让孩子自己独立吃饭,我们可以告诉他,现在你是一个隐藏的战士,国王给你的秘密任务就是要成为武力值第一的战士。要成为最强战士,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牛肉米饭可以加血,蔬菜水果可以加灵力,只有加满血,有足够的灵力,才能够出发上路。
B. 拟人化。如果想让孩子少吃冷饮。我们可以将食物拟人化,赋予其角色,让孩子能够更加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深意。如同植物大战僵尸中豌豆、向日葵的拟人化处理一样。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冷饮吃到肚子里会变成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僵尸,肠道里的其他食物,为了保护他们的“家”,就会拼命的抵抗,如果他们体力不支,抵抗失败了,我们就会感觉肚子疼。如果少吃冷饮,就可以让食物们抓紧时间,把“家”建的更安全更大,防止冷饮僵尸的入侵。
2、加上游戏规则: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限制才有创意,事情才能变好玩。很多父母会觉得制定规定很麻烦,希望孩子一步到位变成他们心中的样子,但其实制定规则的过程就是步步分解,让目标从多个维度变得立体,也让孩子能够明确知晓努力的方向,同时,提高限制也会增加趣味性,让孩子产生挑战的兴趣,能够增加孩子的配合度。
A. 时间维度。以前做作业要花3个小时,现在你要攻下这堆作业搭成的堡垒,你能不能用2个小时搞定?前方有一堆各种食物堆积的山包,你作为本次作战的司令官,能够在30分钟内将饭碗里的食物“清理”干净呢?
B. 频次维度。如果打败“早起”的怪物1次,可以获得星星奖励;如果打败“早起”’的怪物3次,就可以获得月亮奖励;如果你一个星期内打败“早起”的怪物5次,就可以再获得太阳奖励。
C. 方式维度。过去要妈妈哄睡,现在需要换小兔子玩偶哄睡才可以得到森林之王给的奖励哟!
在成人的世界里,规则是一系列的算法,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规则其实很简单,只要与他们的天性保持一致,让他们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到有趣,受到激励,自然配合度也会直线上升。
游戏规则制定的多维度导图
3、多种游戏反馈:拉动参与需求,让孩子屡试不爽
在游戏系统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年《俄罗斯方块》问世时,没有恢宏巨制的意义,也没有绚烂沉浸的场景,几乎仅仅就靠及时反馈一招,就成为玩家爱不释手的经典游戏中的经典。
好的父母懂得给孩子及时反馈。就比如游戏里随处可见的“捡金币”奖励,就像幼儿园里老师懂得给孩子胸口及时贴一朵“小红花”一样。
A. 给予确定的小剂量激励
在游戏里,每打一只怪,都会非常明确地获得经验值,绝不落空。你的每一个成就,都会记录在徽章系统、排行榜系统或积分系统里。
我们完全可以复制这种游戏化的设计,将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点滴记录在“成长树”系统中,并且将这种成长系统可视化、数量化。比如自主吃饭一次,小树苗可以长三片叶子;自己收拾玩具一次,可以栽种一颗新的小树苗。
B. 创造不确定的惊喜反馈
游戏的乐趣来自于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如果我们只给孩子设计积分、小红花等外在可预期、有条件的奖励,就会显著降低孩子的内在动机。
这种时候,也需要父母开动脑力,预告给孩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天降喜讯,吊足孩子的胃口,给予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C. 给予持续的正向反馈
在《王者荣耀》中,每次越塔强杀,拿到MVP,拿到超神时,玩家有满满的成就感。勋章、小红花、奖状、腰带会齐齐向你飞来。甚至很多游戏,你只是签到上线,系统就会马上提示你领金币、领奖励。游戏还未开始,激励已经到账,让人每天恋恋不忘上线签到。
这些正向反馈同样是亲子协作的利器。如果我们只愿意在孩子达成目标的最后一刻才给予正向反馈,很有可能即使奖励再大,也很难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持续的,在目标完成的各个阶段都适当地给予正向反馈,就能激励孩子不断前进。
多种游戏反馈的四象限图
D. 给予及时的负向反馈
教育游戏专家梅尔瑟曾说:“学会失败,是我们的目的,而游戏是我们学会失败的最好方式。”
游戏和现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失败以后,玩家可以不付出或只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重来。这种失败的反馈比现实中轻松许多。同时,在类似劲舞团等游戏中,当玩家没有踩对节拍时,屏幕上会弹出miss的及时提示;闯关失败时,也会马上告诉你还差多少分,就可以达到下一级别。
游戏的失败反馈,同样可以作用与亲子之间。当孩子未能如愿达成目标时,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予失败反馈,及时与孩子沟通,重新定义失败,给予失败更多的“趣味”意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度过低潮。
4、实现游戏自愿: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放下意识强迫
育儿路上,焦虑的情绪似乎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必须要每天认真听讲,必须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参与,这并非自愿而且没法退出。
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参加我们为他制定的计划,怎么办?不妨适当放权,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你想要变身为一颗大树,还是一朵鲜花?你自己主动分享一次是加5滴血?还是获得一个锦囊呢?通过不断细化目标,提高奖励,设定规则——直到设计得足够有吸引他愿意参加为止——而不是各种拖延,逼着孩子一定要完成任务。
游戏思维的导图
上面这四项特征,能够让游戏变得好玩、有意思。通过将游戏思维运用到亲子关系中,让孩子在父母主导的世界中,获得一种难以实现的掌控感与幸福感。
04 结语罗振宇在给《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中写的一段推荐语中提到,“眺望互联网的远方,有两个脉络隐隐呈现:协作的机制从强制变成自由;劳动的动机从自利变成游戏。”所以“游戏”二字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蜕变。
也许有人会说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主动配合实在是太费事了。我想说的是,创作一款好的游戏绝非易事,除了需要掌握游戏开发所需的相关技巧,还需要学习和理解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心理学、人文、历史,以及合作和沟通技巧。亲子关系也一样,好的亲子关系绝非易事,无处不透露着父母的用心和智慧。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游戏,只是不能保存罢了”,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希望为人父母,可以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需要在游戏中修复自己,获得力量,我们要懂得善用这种力量,帮助孩子走过艰难的成长之路,实现心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