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际化当成“名片”的张艺兴,他输出中国文
除了张艺兴,还从来没有哪个明星会把自己的“黑称”表达得如此清新脱俗。
众所周知,张艺兴素来以三观超正的形象示人,“努力努力再努力”是他坚持不懈的口号,收获铁粉无数的同时,他的“形象工程”也成了“黑粉”眼中的一根刺。
张艺兴顶着压力参加《吐槽大会》的时候,被李诞吐槽的体无完肤,白莲花、莲言莲语、下跪装纯、学羊吃草这些都给他抖落了出来,惹得“小绵羊”张艺兴脸色铁青。
“白莲花”成了众多黑粉戏谑和攻击他的“有力证据”,可谁也没想到,张艺兴拿着这个梗狠狠打了这群人的脸。
这个6月,张艺兴发布一张新专辑叫《莲》,国内战绩不错,上线7分钟就破了150万张,目前,在QQ音乐平台上已售专辑210多万张,还一度成功登顶畅销周榜单榜首。
相较于他的前三张专辑,第四张专辑《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
在音乐创作上,以中国经典故事霸王别姬、佛陀心魔为框架,在编曲上加入葫芦丝、二胡、琵琶、笛子、京剧等。
甚至上过热搜的MV更是搭建了很多精巧的中国古风场景, 整张专辑的“行”极富东方色彩。
如果说李子柒是网络平台最火的中华文化输出红人,那么相较李子柒的“被动运营”,致力于要“将华语音乐带向世界”的张艺兴,在中国文化输出上,他显然比李子柒更加主动且上心。
在音乐创作和制作思路上,张艺兴紧密贴合当下欧美流行音乐元素,采用东西方两者兼得的处理方式,从目前来看,在冲击国际市场上的确很讨巧,专辑发布后在外网获得了一波好评。
尽管这样,基于张艺兴的流量属性,依然逃不掉“粉丝狂欢,路人无感”的状况。
先来说说张艺兴身上挥之不去的“宿命感”。
张艺兴如今获得的成绩离不开他的努力,但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种密不透风的努力,限制了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人。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士兵突击》中,伍六一对新兵成才的评价:成才在新兵连表现最好,可我总觉得这个人假。
再说回到张艺兴的作品本身。
国际化是张艺兴的一张“名片”,他自创的“MIX”风格,对于目前华语抒情曲风占据主流的内娱环境来说,他主打的hip-hop和R&B风格在国内还算小众,与内娱听众在情感交流上存在壁垒。
而要获得这类风格听众喜欢,他杂糅过多的传统元素又与这类听众原有习惯不一致。
至少在这一阶段,“混合”意味着喜好不明,无法快速捕捉到这类音乐受众,对于音乐创作人来说,用户教育的成本也很大。
新专辑被粉丝盛赞,斥巨资打造的豪华MV,在镜头场景打造和舞蹈部分,也能看出张艺兴对待音乐的认真和野心,但在我看来,MV始终只是为歌曲服务,不能掩盖歌曲本身的缺憾。
而他的缺憾点就是,被大众反复吐槽当下偶像们集体表达缺少的“共情”。
张艺兴的资质和过早的明星生活让他的作品置于空中楼阁,在创作上,他往往比较喜欢用大而空洞的概念化词语表达,除了粉丝,其他听众很难耐住性子去欣赏。
在我看来,这是他与真正好音乐跨越不去的鸿沟,一面有粉丝和公司保护,一面是密不透风的工作安排,活在真空中的他们,作品没有生活感,也就不能被人口基数更多的普通人接受。
当然,如果能遇到契合他音乐的“方文山”,也有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这个人会不会出现还有待商榷。
李诞曾在《吐槽大会》上说,张艺兴你别总想着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先带领你的音乐走向华语世界。
李诞虽然是玩笑式的吐槽,但仔细咂摸,却也中肯。
从张艺兴越来越清晰的音乐创作理念来看,既不与内娱听众“共情”,又在“神”上尽可能吸取欧美流行元素,可见他的音乐重心并不在国内听众,而是意在向欧美音乐靠拢,尽可能的“国际化”。
仔细一想,这和近几年流行的“新国货潮”的思路不谋而合。
在品牌全球化的当下,很多国货品牌一面利用中国元素装饰外表,一面在技术上邀请国外设计师。
比如李宁在米兰时装周把正楷字“中国”、“李宁”绣在卫衣上再次一炮而红,不可谓不是一种高明的营销。
从世界音乐的流行趋势来看,欧美流行音乐的确占据主导地位,深受日韩流行音乐影响的张艺兴,自然更愿意亲近欧美流行。
但基于欧美文化和东亚文化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占领海外市场,的确算是一种不错的解题思路,但这条路注定会走得很艰难 。
张艺兴今天的做法,在电影行业中,国内第五代导演中也曾经流行过这种思潮。
张艺谋导演在开拍了极富本土特色的《红高粱》《活着》之后,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极大声誉,但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无法打开海外市场。
很长一段时间,他也一直在寻求西方价值观的认可,期间拍摄了多部国际商业大片,被吐槽最厉害的当属中外合拍的《长城》。
遭遇滑铁卢之后,最终还是专注国内市场。
要知道,李安导演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才练就融会贯通中西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些想要利用传统文化打开国际市场的人,更多则落入了“空有外壳,毫无灵魂”的窠臼中。
当然,现在去定义他是“李安”还是“张艺谋”,确实还为时过早。
从2015年开始,张艺兴的工作重心和演艺事业转移到国内,在归国四子中从原来存在感最弱到现在已有“弯道超车”之势。
在音乐理念上,几乎每年一张专辑的稳定输出,从前三张《Lose Control》《Sleep》《梦不落雨林/NAMANANA》,到第四张专辑《莲》,在音乐规划上,确实是一直朝着与国际音乐接轨布局,也比较清晰的提炼出“M-Pop”的音乐概念。
在其他节目输出上,也在尽量去扩散这一音乐概念。
这点从他参加的《我是唱作人2》创作的歌曲上即可明了,其中《十面埋伏》《马》《炎黄子孙》等“中国传统元素+欧美流行音律”,就是张氏音乐的经典搭配。
在一些奖项认证上,张艺兴更加偏向国家级奖项认证,这无疑与他音乐传播的“家国”理念相承接,也是持续巩固加深这一概念的不错方法。
而在音乐成绩上,排除粉丝的“为爱发电”,在路人大盘中也有不少利好信号。
根据由你音乐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张艺兴的总听众数量增长147%,23-40岁青年及熟龄用户占比增高,两性听众占比进一步均衡。
大数据说明,张艺兴的音乐在进一步“出圈”。
而在完成“国民度”的普及上,适时选择退出综艺《极限挑战》之后,接棒《我是唱作人2》、《这!就是街舞》两档收视和口碑皆S级的音乐综艺,今年张艺兴也将在“唱”“跳”领域持续发力。
而在更能巩固明星热度的影视领域,在饰演电影《一出好戏》中的马小兴一角后,他也已完成偶像到演员角色的转变。
在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落日时光》中,张艺兴官宣饰演男二,这在同龄偶像艺人当中,能看出他影视资源的持续跟进和影视角色的稳扎稳打。
“流量”是张艺兴身上背负的“原罪”。
综艺的持续曝光和塑造影视角色的确能给这类艺人加码。如果持续精进业务能力,盘活路人大盘也就更为轻巧。
可现实中也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说明,如果在综艺节目中暴露短板,或是演技不过关,势必遭受反噬。
对比在《创造营2020》中“归国三子”的合体表现,诠释了“台上三分钟,台下需十年功”的道理。
吴亦凡依然电音满格、鹿晗唱跳一首歌之后就喘到不行,而黄子韬在节目中唱《喜欢你》这类小情歌都跑调到自己吐槽自己,更不用说在影视行业三位还没跳脱“流量”这个泥淖。
三个“天赋”满分的人在吃老本,跟张艺兴形成了“三英战吕布”的局面。
相较之下,张艺兴做音乐的态度,舞蹈的态度,目前演戏不在乎番位,能演到正午阳光的男二号。他在印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更多可能性。
张艺兴还在韩国活动时曾在一次采访中说,等他30岁的时候,希望自己有一栋楼,里面都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人。这种近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壮感,的确也能看出他对音乐抱有极大的热忱。
多年之后,张艺兴在实践“M-Pop”音乐中,也有可能真的创造自己的独门一派,但是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