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10多年,网络文学IP翻拍改编的路,为何越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翻拍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电视剧的产能过剩,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拍新剧的压力太大了,在这个年底,没三个亿的投入,想拍出一个收视有保证的电视剧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没有“天价片酬”的大明星压阵,如果剧本、编剧、导演再又没有太多知名度的话,拍出来的剧集就没有收视率号召力,连电视台都不会购买。
打个比方,著名的《人民的名义》里的演员基本上都是老戏骨,但就是这帮老戏骨的片酬实际上也不便宜,《人民的名义》的制片人就曾公开说过,如果走市场价的话,这部剧的制作成本就不会那么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就只有炒冷饭了,炒过去市场里的经典IP。虽然这样也有“十拍九糊”之类的风险,但这比起拍新剧,成功的概率还是要相对大一些。翻拍是试图寻求收视率预期,再通过找大明星压阵,赢得可能的收视群体的关注,这就是当下的中国式IP的开发逻辑。
从文本内部的原因来分析,剧本的原创将是个大问题。目前我国的影视行业内就那么十几个知名编剧,而在这些编剧里面,就算有名气的也未必能回本。比如刘和平,他的《北平无战事》,口碑很好,但也没赚钱。
而新生代的编剧,现在又没有几个能同时够保证质量和收视的,所以就只好从那些经典IP下手了。尤其这几年,曾经的所谓的“大IP”,也就是曾认为网络文学是个“宝库”,结果那套东西现在也不管用了。
一度以为类似《甄嬛传》是这个“宝库”的开端,但后来发现迄今为止也就那么几部是靠谱的,之后的同类型电视剧越拍越乱,越拍越邪乎,闹出的丑闻也越来越多,比如演员“抠图”等乱象。所以,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生态下,自然会倾向于翻拍。
而这种翻拍热潮的最直接的影响,则是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原创问题。道理很简单,都是翻拍旧的经典IP,那么创新意义的探索从何谈起呢?都去翻拍过去的东西,那么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另外,这也会导致大量新的导演、新的编剧、新的演员都少了很多实战检验的锻炼机会,这个影响将是长期的。
可以预见,像过去那样诞生那么多经典IP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对于影视行业来说,长此以往,这将使整个行业逐渐进入到下行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