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很多人错误理解成励志电影,本
《阿甘正传》于1994年的7月6日在美国上映,并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在全球获得了高票房以及好口碑,是美国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经典台词也时常被人称颂。
影片像是一篇回忆录, 听福瑞斯特.甘坐在公交车站长椅上娓娓道来他传奇的一生。智商只有75的小孩被学校拒绝,遭受同龄人欺负,但在妈妈的鼓励和教育下,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对生活充满热情。最终傻人有傻福在多个领域获得了成功。
影片中处处体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剧中的阿甘正是体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于个体的“询唤”,拉康认为,对个体的“询唤”开始于婴儿被父母命名, 那一刻真我只是成了一个符号。
每天被人呼唤着,而真正的我已经被人忽略,并且随着命名而来的还有期望和提醒。比如影片开始阿甘回忆他的母来用一个内战中的英维内森贝.福瑞斯特为其命名:福瑞斯特.甘, 即使这个将军的些做法很流诞,但是这个命名还是被寄予了厚望,在日后的生活中,每一次的“询唤” 都使姓名成了阿甘自我的一部分。
阿甘一真受到妈妈的鼓励,并且相信妈妈告诉他的,他与别人一样,每天都会发生奇迹。
在军队,阿甘服从命令并受到表扬,在他的世界里,军人就是需要服从;退役后,阿甘秉着“说到就要做到”的信条,去完成巴布捕虾的愿望,最终成为了一个企业家,成立了巴布.甘公司。后来阿甘通过跑步横穿美国,成为名人并且录制了电视节目。
剧中阿甘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个故事,都有意识形态的询唤,阿甘主动臣服于意识形态,使个体成为主体,他的成长中一直受到来自母亲、军队社会以及信条的 “询唤”,而母亲、军官也已经是被意识形态“询唤”为“意识”主体的人,但阿甘全然不知,仍然乐在其中。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大众传媒的手段,将个体“询唤”为主体,就《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来说,每个观众个体通过观看影片受到“询唤”。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具有“意识”的主体。
影片中阿甘的成功是不论出身背景、社会地位、智力或身体状况如何,都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为非凡人物的美国梦的又一一次体现, 平等、 自由、 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人人都有可能成功,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这些美国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会在观看中被观众无意识地接受,并且深信不疑。
通过影片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传达给观众,是本国公民对现状满意,对这个国家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保持乐观心态,也在其他国家的观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其意识形态的全球传播。这就是文化霸权。
换句话说,美国那些实力大国会把他的优秀电影传输到其他实力相对较差的国家,从而用电美国价值观去影响那些国家,也就是文化侵略。所以文化自信很重要。
美国的文化侵略就相当于,从精神上先摧毁你,让你自己承认自己不行。这是最恐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