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深度纪录片《高考》:在这人生最公平的路
如果没有疫情,今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而今所有高三学子都还在争分夺秒的复习着。2020的高三,太难了。
每天在眼前晃着的倒计时牌,从三位数变成了两位数,紧张的氛围,不言而喻。
有人曾经说过,高考是中国人改变命运最容易的手段。然而,有的孩子在高考前,似乎就已经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豆瓣高分纪录片《高考》,真实记录了多个孩子面对人生转折点的种种选择,还原了兵荒马乱的高考岁月。
片中有个高三学生刘洋洋,要背着干粮走20多公里崎岖山路去上学。她是个孤儿,生活在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甘肃会宁。
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面朝黄土背朝天,同时也是中国的教育名县,自从恢复高考至今,平均约每一户出一名大学生。
刘洋洋叔叔在承担一家老小的所有生活费同时,算上刘洋洋,一共还要解决家里四个学生读书的花费。
但他无怨无悔,就是借的钱再多,也要高高兴兴地把侄女送进学校。
还有“洋高考”,看似避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实际上也并不轻松。
刘云昊从小就立志要出国的,目标是耶鲁大学。五岁时就被妈妈吴红明送去学英语,五年级时就掌握了托福词汇,后来托福考了119,逼近满分120。
饶是如此,面对激烈的留学竞争,妈妈也是满怀无奈和担忧。
为了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吴红明几年前辞掉了公司副总的工作,专心陪读。
他们要参与美国高考SAT,但大陆没有考点,所以得去香港。在烈日炎炎下,吴红明独自一人提前去确认考点,只为给第二天考试的女儿节省一点时间。
还有更多普通人家的真实写照。
毛坦厂镇上,很多家长前来陪读,甚至放弃原有事业,只为让孩子不输在高考的起跑线上,能吃上一碗比较轻松的饭。而每个学生的吃饭时间,平均下来仅十来分钟。
保安队长就是其中一位,为了陪孩子,停了工厂,来学校里做了保安。考上大学,就是他对于孩子的唯一殷切希望,也是他半辈子的遗憾。
“如果我有张大学文凭,这个毛坦厂中学里面,任何一个办公室,可能就有我的一席之地。关键就是缺那张纸。”
莫言曾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家长那一辈的人受过的苦,不想让孩子继续承受,所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帮孩子备战。学生也都“心甘情愿”,极度压缩生活时间,让自己泡在题库、测验、和排名里,只为赢在这条新的“起跑线”上。
高考,不仅考核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是考验一个家庭的耐力。不仅拼自己,还要拼父母,更是全家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拼搏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学校往往会设定极为严苛的行为规章制度和作息制度。
比如在毛坦厂中学,老师会不时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监控器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晚上突击检查学生宿舍里是否有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可以说,老师是“无缝不入”地全方位掌握着每个学生的动向。
在外部压力、老师家长监督下,冲刺高考的努力很多人都能做到。那高考之后呢?还能继续保持自律、上进吗?
毛坦厂中学有毕业生返校聚餐时,有个女生吐露心声:“上大学,我每天早上睡到12点,然后起来刷个牙,室友帮我带饭,吃好了再接着睡。”
因为国内大学严进宽出的政策,高考就几乎是“一锤定音”。考好了,就意味着一纸文凭,就拥有了敲门砖。
所以很多老师都会明示或者暗示,只要高考考好了,就意味着一生顺遂,只要高考结束了,就完全解放了。真的是这样吗?
高考结束,也不过18、9岁刚成年,之后还有漫漫人生。不止要扛过高考战场,在宽松环境下还能保持自律、上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盛夏高考季#
愿考生们乘风破浪记得高中时有位老师说,“未来的日子里,再没有比高考更简单、更纯粹的事——目标足够明确,你只需拼命努力不惧代价。这是人一生的财富。”
高考只是一次检阅,并不是一个结果。它很重要重要,但也只是成事之路上的一步。高考从来不是让你把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的时候体验一次全力以赴。
7月7号,高考之战即将吹响号角。摘一句《当幸福来敲门》里的台词,送给所有考生: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别听他们的。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