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从演员到导演,赵薇向“流量明星”展示跨界的

2019年竞演类节目遍地开花,老牌综艺《我就是演员》开启老戏骨炫技模式,新节目《演员请就位》、《演技派》也后来居上。但相对于《我就是演员》与《演技派》对“演员”的聚焦,《演员请就位》看点略有不同。

这档综艺,是由演员与导演共同撑起的真人秀。

节目请来的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四位大牌导演,明显有更多看点。新人演员晋级赛中四位导演专业的点评、短片PK赛中每位导演功底的呈现,都是节目话题所在,也是影响观众体验的关键因素。

四位导演深入参与后,呈现出他们做为导演的专业性,也拉近了观众对导演这一职业的了解,对他们的认知刷新不少。其中以陈凯歌、郭敬明两位男导演引发的热议最多,一个观点一针见血尽显大师风范,一个逻辑缜密一改观众“偏见”。

与两位给予观众强烈“反差”的男导演不同,国民“小燕子”赵薇的存在,反没有引起太多争议话题。但她在该节目中体现的导演职业魅力,最让七话“惊艳”,从她身上七话也看到了艺人“跨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选择演员理性、果断、客观

《演员请就位》中四位导演选拔演员有自己坚持的考量标准,每位导演都有不同工作方式。其中,赵薇在选择演员上是让七话眼前一亮的那一个,她非常理性,做事风格毫不拖泥带水,很具有大局观。

在《演员请就位》晋级选择中,赵薇可以算是四位导演中最不“纠结”的一个。陈凯歌爱惜人才试图挑战节目规则、郭敬明因淘汰演员而数次落泪、李少红亦出现过难以取舍的纠结,他们丰富的感情很动人,但赵薇果断的做法也很出色。

大多数时候,她都能明确自己更认可哪一个演员。

即使碰上旗鼓相当的选择项,她也能在简单加试后明确目标,不会因淘汰某位演员而自责、也不会因对某位演员的实力不够有把握而犹豫。从人情角度,似乎有些“冷血”,但却是值得学习的职业素养。

富有同情心、体贴的导演会让人感到温暖,但大多数时候行业现状无法让每个导演都施展温暖,他们要做很多取舍。有时候,想要面面俱到反而会使每个环节都崩盘,并不一定会对每一方都有利,一荣俱荣难、一损俱损易。

同时,赵薇的理性做法能够被观众接纳,也是基于她相对客观的选择方式。

在由导演独自决定的第二轮淘汰赛中,郭敬明未进行加试便直接敲板、陈凯歌“遗忘”未主动参与挑战的郎月婷都受到质疑,但赵薇组的选拔方式,却完全没有争议,她先选择了明确认可的演员,再由余下演员竞争两个空位。

女演员的对决,曾经获她认可出演《致青春》的刘雅瑟发挥不佳被淘汰,相对发挥更好一些的陈小纭被选中。男演员的对决,赵薇以“喜剧”为选择准则,完全没有顾虑待选者中有她曾经赏识的段博文,直接将选择权交给了其他演员。

作为导演,不受私人关系与既定印象影响,完全以演员发挥为选择标准,是准则却又很难得。如果每一位导演都能坚持这份原则,以演技发挥更好、更适合角色的演员为选择依据,国产影视作品,会减少许多“面瘫”演技的存在。

当然,七话点赞赵薇的理性公平并不是因与她对演员的评判一致,她对颜卓灵演技的赞赏与对黄宥明演技的不认可,都与七话的评判完全相反。但观点不同并不代表要站在对立面,这并不影响七话对她的认同。

创作坚持个人风格,目标明确

《演员请就位》看点与其他竞演类节目最大的不同,是第二轮晋级赛开始以导演短片魅力为核心。四位导演的短片表现都很出色,陈凯歌、李少红拿出大师风范,相对年轻的郭敬明也用自己懂观众的优势受获一波认可。

而赵薇的优势,是艺术与观赏性的结合更有个性,发挥也相对稳定。

第一支作品《大明宫词》,第二支《秘方》都与前辈李少红的作品支持率旗鼓相当,与郭敬明陈凯歌组两轮比赛都相差甚远的票数成鲜明对比。两位女导演对作品的见解接近是原因之一,但更关键的是赵薇鲜明的风格与明确目标。

鲜明的作品风格

赵薇在剧本创作上非常大胆,但每一个剧本都有相同的基调:以喜剧方式呈现生活本质,无论是《大明宫词》还是《秘方》,都在她的创作下呈现浓郁的赵薇特色。用陈凯歌的评价便是颇有“女汉子”气概,看起来粗线条的故事,蕴含着对生活阴影与阳光的见解,主旨鲜明。

一名优秀的导演,可以不被所有人认可,却不能缺少自己的特色。

近年来备受质疑的陈凯歌,他对“诗意”的追求、他作品中浓郁的文艺范儿,支持与反对者并存。不喜欢陈凯歌的人可以吐槽他的风格,却无法否认他是国内第一个拿到金棕榈奖的导演,更不能否认他的“电影大师”身份。

每支作品都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赵薇,呈现的是她对艺术的个人见解,也许当下还不够成熟,也许还与大师级造谐相差甚远,却值得期待。

目标明确,以作品为中心

越深入了解赵薇选演员、拍作品的风格,越觉得她“不适合”《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因为她做不到把演员放在C位。她在节目中第二支短片《秘方》放映后,郭敬明有一句分析很中肯,他认为《秘方》给“演员的空间稍微有点小”。

仔细看赵薇的《秘方》,的确如郭所说,这支作品明显更适合有喜剧天赋的演员去诠释。所以,参与这个短片的三个年轻演员中只有具备喜剧特质的王森出彩自然,相对来说表演生活化的陈小纭,便很吃力。

很明显,赵薇在拍自己想要的电影,而非给这些演员打造让他们出彩的剧本。从一档竞演类综艺角度来看,她有点“跑题”,没有做好自己的“绿叶”本份,没有用自己的作品给演员打造“高光时刻”。

但从艺术角度,她的坚持又是值得肯定的。

以作品为中心,对她的组员冲击“最佳演员”明显不利,但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态度。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做自己能掌控的最佳作品,亦比为演员打造能发挥他们光芒却难以驾驭的故事,更有利全局发展。

以郭敬明第二支短片《大话西游》为例,他作品中的四位女主角都有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剧本做到顾及每一位演员的发挥。把四位女演员融合成一个复合女主角,很贴心、很敬责,但有限的创作空间显然无法让他发挥出这个剧本的最佳光彩。

最终这支作品因重点过于分散未受认可,反而让郭敬明导演与四位演员一同迎来滑铁卢。

在导演们考虑如何让演员出彩时,便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真正让演员强大的,也正是导演对以作品为中心创作准则的坚持。

受认可的跨界背后,是六年磨一剑

同时看《演员请就位》与《我就是演员》,还会有很多微妙的感触,尤其是对“偶像转型做演员”这一话题。在《我就是演员》中导演张纪中语出惊人,他表示“流量明星有必要封杀”,此言一出同时引发支持与批评。

其实,“偶像跨界做演员”与“演员跨界做导演”受到的争议是平行的,《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便是导演中受争议的“流量明星”,只不过导演并不直接面对观众,舆论相对弱一些罢了。

而人气明星跨界之所以会受到争议,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张纪中吐槽的缺乏“自知之明”,未认清跨界的门槛、也没有做足准备。在这方面,处女作即受金鸡等奖项认可并且票房口碑双丰收的赵薇,便给出有口碑的跨界最佳打开方式。

“六年磨一剑”。

在成为导演之前,赵薇是家喻户晓的演员,也是当时的“顶流”明星。若与当下的流量一般随意转型,她作为导演的作品无论质量如何,其实都能有一定热度。但“演而优则导”的她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考入导演系,先把基本功打扎实。

有了充分的准备,她才开启了《致青春》,迎来被认可的导演身份。

而流量明星转型做演员屡受质疑的根本是什么?便是对新身份认知、准备不足。

《我就是演员》中孟美岐一句无心的表达很值得警醒,已经出演过《诛仙》女二号的她,参与这档节目之前没有上足五节表演课。她能够大方说出来,说明业内已经养成了“演就可以了,没有门槛”的观念,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跨界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应当被支持,每一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也有选择有前景职业的理由。但无论哪个行业,想要被认可,首先要尊重这个行业,认清自己的实力,与赵薇一样,做好跨界的积累与努力。

只有自己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实力,才能远离质疑,而这个实力又源自学习准备。

赵薇的跨界成功方式,同样也不是个例。

大众喜欢以国产电影票房前三甲导演吴京、郭帆、饺子的原专业为例,来证明导演不需要是专科出身,但有一点被忽略了。这些取得现象级成绩的导演,跨专业是源于热爱,但成功却依赖于磨砺。

动作演员出身的吴京,为《战狼》准备了六年;

法学专业的郭帆,也是北影研究生,工作一直在影视圈,还曾去好莱坞公司进修;

学医的饺子,大二便开始自学动画,从入门到《哪吒》面世,历经十七年;

每一个跨专业被认可的导演,都拥有一个又一个“六年磨一剑”的准备,没有哪一个是靠名气或纯幸运一举成功的。同样跨届的“流量明星”们,当因质疑声委屈、不受认可而失落时,可以向这些成功的前辈们学习。

请如赵薇一样,用正确的“打开方式”,来开启跨界之路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