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教子:你成功了我才成功
为了儿子更好的接受冰球训练,英达不但曾数十次搬家,而且身为导演的他竟然好几年都没有拍戏。提及儿子,英达总是很骄傲,他称英如镝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英氏家族唯一的一个体育界人士。
英式祖训:儿子成功了父亲才成功
英达出生名门,曾祖父英华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父亲英若诚曾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向中国引入了英国戏剧作品,同时作为著名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两度参与贝托鲁奇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也有他的身影。正因为家族中人才辈出,英达一直很努力,深怕自己配不上英氏家族的这个姓氏。
英达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大学毕业后,热爱戏剧表演的他又信心满满地报考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但因眼睛高度近视未能如愿。后来,他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最终获得“导表演高级文艺硕士”学位。
此后,英达参演了《最后的贵族》、《霸王别姬》、《甲方乙方》和《围城》等多部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成为了娱乐圈炙手可热的名演员。然而有如此骄人成绩的他,却并不满足,因为自己的成就在整个英氏家族中来说微不足道。他渴望能向父亲一样做一个事业家庭都成功的人。
终于,当大型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多部脍炙人口的情景喜剧热播后,英达被誉为中国情景喜剧导演第一人,奠定了他在中国喜剧界不可代替的地位。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在北京成立了英氏影视传媒公司,任艺术总监和总导演,同时还兼任北京吉利大学英氏影视学院院长。
直到这时,英达才终于松了口气,自己总算没有辱没英氏。因为英家组训规定,光自己成功不算成功,把下一代培养成功,才能算真的成功。所以,此时的英达才敢挺直腰板面对父亲。
在英诺诚去世前,曾无限感慨地对他说:“儿子,感谢你,让我的人生获得完美,希望你也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功。”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他拥有英巴图时,正是他还是个大孩子的时候,也是他人生努力拼搏的阶段。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儿子身上。等到婚姻亮起红灯,儿子随妻子离开自己时,他才幡然醒悟,自己将永远错失这个孩子的成长。此时的英达早已步入中年,他渴望一个可以令自己人生完满的孩子。
幸运的是,没多久,他和梁欢的儿子顺利降生。看着襁褓里结实、健康的儿子,英达暗暗下决心,此生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小子培养成才。英达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像箭头一样勇往直前,因而为他取名如镝。因为英家是满族人,所以按照满族的传统,英如镝还有一个满名叫巴彦,就是富饶的意思。
儿子出生后,英达想弥补以往的种种遗憾,恨不得一分一秒都不落地陪在儿子身边。可惜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身为名人的英达诸事缠身,根本抽不出时间与儿子朝夕相处。
知夫莫若妻,梁欢知道英达的心结,只有巴彦成功了,丈夫英达的人生才会完满。因此,梁欢与英达商量后,毅然辞去所有工作,把全部的心血用在了相夫教子上。
逼子成才:成功从来都不是安排的
英达觉得,想要把英巴彦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让他先拥有成功的个人条件。而独立性的培养,是对孩子必不可少的训练。所以从巴彦很小开始,英达就要求他晚上独自睡觉。可小小的英巴彦却不干,宁愿选择睡在父母卧室的沙发上,也不愿一个人独睡一间房。屡次劝说,屡次失败,英达也试过无数次夜晚把熟睡后的儿子抱回自己房间,可没过一会儿,巴彦就会夹着小枕头悄悄跑回沙发上来。
随着巴彦个头越长越大,沙发也被压得变了形。英达却不允许妻子换新沙发,他想借此逼迫儿子早日独自睡觉。有一次,正在睡梦中的英达突然听到“轰”的一响,他知道这是沙发被压垮的声音。于是赶紧朝沙发望去,却看见儿子已滚到了地上。可是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一眨眼功夫,就看见巴彦如弹簧一样“嗖”地一下又爬回了那个被压坏的沙发。
此事让英达深有感触,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不能为了强迫孩子早日独立,而忽视了他内心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这之后,英达再也没有逼迫巴彦睡自己房间,而巴彦就这样在父母卧室的沙发上睡了6年,直到出国后才心甘情愿地独自一人睡觉。
随着巴彦一点点长大,英达开始思考,该把儿子往哪条路上引导,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功。英达想,父亲即是演员又是官员,而自己即中导演、演员、编剧,又是董事长,放眼整个英氏家族,好像唯独缺少音乐和体育界的成功人士。英达和梁欢商量后,决心把巴彦培养成一名钢琴家。
从巴彦3岁开始,英达夫妇就开始让他师从名家,每天规定至少要练习3个小时的钢琴。所以,从巴彦上幼儿园开始,英达就会事先跟老师约定,巴彦下午是不会去学校上课的。听闻此话,老师都会诧异地问:“不上课在家干什么啊?”英达总会理直气壮地回答:“练钢琴啊。”不管老师们的眼光如何诧异,梁欢每天中午都会按时把英巴彦接回家,雷打不动地练习3个小时的钢琴。
可英巴彦似乎并不喜欢钢琴,时间一长,都会用各种理由来拒绝增加练琴的时间。无奈之下,英达只好拿每次比赛的成绩来作为练琴的标准,只要英巴彦每次比赛能拿第一名,就可以不加长练琴时间。而让英达惊诧的是,英巴彦每次都不负众望地拿到了第一名。英达只好信守承诺不延长巴彦的练琴时间。
英巴彦读小学5年级时,钢琴老师问英达夫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为英巴彦办理退学啊?”老师的话令英达很是惊诧,老师却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想把英巴彦培养成一名钢琴家,就不可能让他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接受学校教育,必须让他把所有时间用来弹钢琴,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要用来弹琴。
当英达回到家和英巴彦商量时,却遭到了儿子的严厉拒绝。英巴彦更是流着眼泪说道:“爸爸,其实我不喜欢钢琴,我每次努力拿第一名的,都是为了能少弹一会儿琴。”儿子的话如一记闷棍敲在了英达头上,他一下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当年,自己北大心理学硕士毕业后,想报考戏剧表演时,父亲没有阻挠自己,当自己没有如期考上只能远赴海外留学时,父亲更是全力支持。当自己从演员决心转行做导演时,父亲同样没有反对,而是把毕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难道父亲不渴望他早日成功吗?显然不是,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他,等他自己走向成功的大门。
英达决心做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尊重儿子的意愿,毕竟成功从来都不是被安排出来的,只有顺应儿子的兴趣,儿子才可能真正成功。想通这一点,英达果断地让儿子放弃了学了多年的钢琴。英巴彦的钢琴老师得知后惋惜万分,在她眼里英巴彦是个好苗子,只要能走上名家塑造的专业路,就一定能像朗朗那样获得成功。
严苛虎爸:流血也要坚持不放弃
其实,英巴彦不是没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他3岁的时候,英达就发现儿子对溜冰特别有兴趣。那天,英达和梁欢带他去家附近的商场买东西,商场里有一块小的溜冰场,英巴彦一见到就趴在冰场外围的玻璃上看不愿离开。英达见儿子这么喜欢,就随口问道:“你想学滑冰吗?”英巴彦当即猛点头,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冰上生涯。
不同于学钢琴,巴彦每天都期待着能去练习,不管怎么摔跤,他都从不喊一声疼,爬起来就跟着教练做动作。一年后,他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教练问他:“你是继续学花样滑冰,还是学冰球?” 英巴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冰球。得知儿子想学冰球,英达虽很诧异,但想到自己家族如果出现一个体育界的成功人士,那也是了不起的事。于是,英达决心不惜一切,帮助儿子实现成功的梦想。
除了工作,英达几乎都会在训练场旁陪伴儿子。不仅如此,他这个原本对冰球一窍不懂的门外汉几年学习下来,竟成了一个冰球通,对冰球的历史,比赛规则、训练技巧等都了如指掌。为了让英巴彦能接受更好的专业训练,英达与梁欢在儿子9岁的时候举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因为那里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冰球球队。
从此,英达成了空中飞人,奔波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由于时差关系,他常常会错过儿子的比赛,但他都会要妻子帮他录下来,只要空下来,他就会认真地翻看,一点点记录儿子的进步和不足。
当英达知道英巴彦的偶像是著名的篮球员姚明时,他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把姚明请到英巴彦面前。看着儿子激动万分的模样,英达甘之如饴。也许是偶像的动力起了作用,英巴彦更加坚信了要成为最优秀冰球运动员的决心。为了让儿子的体格能达到冰球运动员的标准主,英达把自己变成了营养专家和美食家,只要有时间,就会亲自下厨为儿子亲手炮制味美俱全又营养丰富的食物。
众所周知,打冰球的运动员常常会受伤,英巴彦也不例外,经常是挂彩回家。英达虽心疼但从不表露,在他的内心里,要想成功就必须吃尽苦头,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筹,否则,根本谈不上成功。因此,当儿子训练时被撞掉一颗牙齿,满口鲜血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故意对儿子说:“男子汉,掉颗牙齿不算啥,你看人家满口没牙都照打球的。等你哪天牙齿都掉光了,我就带你去种全套。”当然私底下,英达把自己变成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亲手为儿子包扎。甚至还专门去学推拿按摩,为儿子解除疲劳。
冰球运动是项昂贵的运动,就连不差钱的英达都曾吐槽:“冰球可能是冰雪项目中投入最多的,包括护具、头盔,冰球杆,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损耗品,儿子有时候也只能用一些二手物品。所以英巴彦的成绩除了他的辛苦付出外,也都是靠钱堆起来的。”也许这也是英达一直不停地奔波忙碌的原因,为保障儿子成功必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
如今,英巴彦已经21岁了,他在冰球上表现出来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冰球界专家们的认可,目前,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NHL(北美冰球职业联赛),然后在2022的冬奥会上带领中国冰球队出战。英达更是豪气万丈地说:“我相信,英巴彦一定可以带领中国冰球队走向世界的。”也许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成功的最佳肯定。
糨糊有话说:英达和宋丹丹的恩怨情仇一直是娱乐圈关注的焦点,虽然对大儿子英巴图心怀愧疚,但英达也曾说过,“分开了就是分开了,不然对谁都没有好处,也会对新家庭造成伤害,要开始新的生活,就要把原来的一页彻底翻过去,包括不见孩子。”这导致在许多人眼里,英达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可是,当小儿子英如镝出生后,英达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特别是 近些年,英达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儿子身上,父爱如山这个词在英达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