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张艺谋的伯乐,陈凯歌的恩师,第五代
吴天明对人热情、真诚、淳朴,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而且,他是内行,特别爱护人才,不是装出来的。他的电影风格很像台湾的侯孝贤,只是更硬朗。他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东西。他很注重真情实感。也许从技术、技法、观念上可能落伍了,但是他将全部的情感真诚倾注到每一寸胶片上。
提起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熟悉的影迷会自然而然想到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但在“第五代导演”们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名字:吴天明。
如果没有吴天明,就不会有“中国第五代导演”们辉煌的今天,他被称为第五代导演“教父”,更是张艺谋的“伯乐”,陈凯歌的“恩师”,第五代导演们的“头儿”。
吴天明导演
被误会的“戏子”吴天明1939年出生在陕西三原,祖籍山东。
10岁起吴天明就爱上了文艺表演,从小就有一个“电影梦”,而他的电影梦想,要从一个“脱鞋换票”的故事说起。在吴天明高二那年,他迷上了电影。常常去电影院看前苏联导演杜甫仁科的影片《海之歌》,这部电影对吴天明的影响很大,即使到了后来成为导演,拍戏时也有很多借鉴。
电影里的画面常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壮阔的伏尔加河、拦水坝,还有勇敢坚强的海的建设者……如诗如画的画面在他的脑海里盘旋着。当时为了能够多看几遍,吴天明把脚上穿的棉鞋卖了,换了一块多钱,买了三张电影票和一张介绍信。
由于对电影的反复观看,揣摩,对台词了然于胸,也亏得这份热爱和勤奋,考西影演员剧团时,吴天明背诵了《海之歌》中的两页内心独白,被老师看中,考入了西影。吴天明深知以自己的样貌很普通、加上个子不高,做演员肯定是没戏了,但那时候的吴天明没想这么多,一心想着先挤进西影,再想办法考学院导演系。
吴天明导演
那时候吴天明的电影梦想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尤其是他的祖父。考上西影(西安电影制片厂)后,吴天明出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巴山红浪》,在电影中饰演农村青年铁牛,被观众慢慢熟知。但祖父并不高兴,在祖父心里,“戏子”是最没出息的,也是最不受待见的,在“三教九流”中“戏子”的地位最低,因此常常哀叹:‘祖宗造的孽,家里出了个戏子。’”
人在梦想面前,总要忍痛割舍下一些东西。在亲情与梦想之间,吴天明作出了艰难的抉择,选择了后者。一脚踏入了红尘万丈的演艺圈。
1962年训练班结业后,他留在西影演员剧团当演员。在哪里一待就是4年。直到1976年,吴天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导演,正式开始了导演生涯。在1979—1982年间,吴天明先后与滕文骥联合导演了《生活的颤音》和《亲缘》,逐渐赢得了文化部的赏识,1982年独立导演了《没有航标的河流》,使吴天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斩获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这也是西影厂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吴天明的名字从此在电影界震响。
1983年,43岁的吴天明从老厂长手里接过了西影厂,成为了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电影厂厂长。但到手的厂长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厂子不景气,影片拷贝发行量居全国倒数第一,全国卖得最好的10部电影里,没有一部是西影产的。整个厂子士气低下,管理混乱不堪。吴天明带着厂子里的人去中央音乐团录制小提琴协奏曲,对方也爱搭不理。
严峻的形式下,吴天明对厂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疯子”吴厂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吴天明的“三把火”在西影厂开始燃烧了,也灼痛了当时厂子里的不少元老。
改革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 所有中层干部一律就地免职,择优推选新的干部团队,把领导平均年龄从五十岁变成了三十岁;
2. 大量提拔年轻的导演、编剧和摄像,打破之前电影人要在制片厂里做多年跟班才能出头的传统,让一群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站在了剧组负责人的位置上;
3. 报销学费路费,半年送了100多个人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还在厂子里办了许多培训班,甚至培训电影工人们学英语;
4. 把工厂从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自负盈亏,和中影集团签订票房分成协议;
5. 每年电影拍摄计划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类拍观众爱看的商业片去赚钱,第二类拍政府需要的主旋律影片收回成本,第三类拍些吴天明口中“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赔钱货”去国际上拿奖。
其实,吴天明的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过是再常见不过的“商业模式”,但在那个计划生产的年代,无异于“胡搞”,甚至被当时厂子里的人指责“离经叛道”,还写信举报了吴天明。吴天明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许多举措的实施下,许多厂子里的“元老”面临着下岗,有一些熟悉的老导演跪在他的办公室里,恳求这个“疯子”给自己一个机会。
吴天明此时展现出“绝情”的一面,面对声泪俱下的老导演,老前辈们,他也跪下了。
“我希望你起来,咱换位思考一下,你站在我位子上考虑,我得为厂里头这几千人负责,我还得为观众负责,你这么多年都没有拍戏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他说。
后来,很多人都说吴天明是个直觉敏锐的商业天才,但其实他只是个认死理的人,就像个倔强的孩子,认为对的,就去做。制造机会也要把事情干成,即使为此背负骂名。
吴天明爱才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人都出自他的麾下,而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和陈凯歌是最早被吴天明发掘的。
4万元“种”出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1983年,吴天明拍《人生》的时候,片场来了三个拄着拐的年轻人,当时三个年轻小伙子还没现在那么出名,他们分别是陈凯歌、张艺谋和何群。当时正在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当导演的陈凯歌带着摄影张艺谋和何群三个年轻人去西北选景,可是走到陕西的时候,身上的盘缠用光了。三个又饿又累的家伙就这样拄着拐杖闯到了吴天明的拍摄片场。
拍摄中的陈凯歌和张艺谋
吴天明赶紧招呼剧组厨房给几个饿坏了的年轻人准备饭菜,等到三个人吃饱了,又每人塞给了他们2000块钱,还调了一辆厂子里的车跟着他们去采景。解决了三人拍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堆问题。后来,这三个年轻人做的电影《黄土地》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电影“开山之作”。
在和陈凯歌拍摄《黄土地》前张艺谋最想去的就是西影,但当时当厂长的不是吴天明,所以,没选上。后来,《黄土地》上映之后,吴天明决定将张艺谋“挖”过来。
1987年,吴天明带着张艺谋拍摄新电影《老井》,选主角时,广发英雄帖,最后,他选择了张艺谋。当时饱受争议,因为张艺谋本身是摄影出身,并没有表演的经历,许多人都认为张艺谋不适合。但吴天明还是力排众议启用了张艺谋。
在吴天明的心里,张艺谋虽然没有表演经历,但他的形象和片中的人物恨匹配,并且张艺谋曾在乡下插过队,也在影厂里工作过,艺术修养足够,这样的人才不用实在太可惜了。
实际上,张艺谋也没令吴天明失望。为了不辜负“头儿”吴天明的期望,更好适应角色,实现“线条像太行山石头那样硬实”的拍摄要求,张艺谋每天都要挑十担水,烈日当空,别人都在午休的时候,他光着膀子打扫院落,因为饰演的是黄土高原上的糙汉子,他专门用砂土挫手背,只为了皮肤看起来更粗糙,
当有人询问为何会将如此重要的角色交予一外行时,吴天明回答:艺谋形象与片中人物匹配,也有下乡插队经验,艺术修养足够,这样的人才不用可惜了。拍井下被埋那场戏前,为呈现奄奄一息的状态,张艺谋更是3天米水未进。
电影上映后,受到了圈内圈外一致好评,1987年10月,由吴天明执导并参演的《老井》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奖,创造历史,而这部片子也让张艺谋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影帝”。证明了吴天明的慧眼识人。
初次出演电影便获得成功的张艺谋萌生了当导演的念头,在当时,有不少人都在腹诽张艺谋“心比天高”,只有吴天明觉得张艺谋的想法不错。破格提拔摄影师张艺谋为导演,还出钱投资拍摄了张艺谋的《九九青杀口》。
张艺谋辗转来到高密取景时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电影所需要的高粱地,高密已经几十年没有种过红高粱了。拍摄陷入困境,张艺谋一筹莫展。又是吴天明凑了4万元塞给了张艺谋,让他先去发动当地老百姓种高粱。
张艺谋拍完《红高粱》说了一句:“愿为天明,肝脑涂地。”
也许吴天明也没想到,后来改名《红高粱》的电影会如此成功,它的成功,不仅奠定了张艺谋的国际大导演的地位,还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而那百十亩地里的高粱,会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里程碑,直到今天还被历代导演津津乐道。
1987年,陈凯歌也来到了西影厂。这一年,陈凯歌拍摄了他的《孩子王》。但由于之前与中影公司闹过矛盾,《孩子王》没有被列入展出名单。
吴天明认为这样的好片子如果不参加展出就太可惜了,专门租了放映室,找人用英文写了海报,说明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
中影不让贴,吴天明就自己举着海报在外宾桌子前四处转悠,被工作人员撵了好几回。陈凯歌拉不下颜面,看着“头儿”如此憋屈,心里很难受。但《孩子王》也没有让吴天明的辛苦白费,《孩子王》的电影拷贝卖了14个国家,成为影展的“销售冠军”。
多年之后,陈凯歌想起恩师吴天明,依然饱含深情,他说:“我这一辈子都不做对不起吴天明的事。”
之后,陈凯歌也交出了令吴天明满意的答卷,给出了《霸王别姬》,而张艺谋,则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活着》。当然,他们拍的远远不止这些。
一代影坛大师的最后的执念虽然在第五代导演之前,是吴天明最先提出商业模式,但骨子里,吴天明非常反感电影以赚钱为目的。后来,张艺谋、陈凯歌享誉国际,也拍了不少商业片,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但吴天明一度对他们很失望。尤其是看到自己当年带出的徒弟一个拍了《无极》,一个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前所未有感到愤怒。
如今,已经能够理解了,张艺谋和陈凯歌拍摄商业片,是迎合市场,是商业社会的需要,也是为了“试水“,但对于吴天明来说,他无法理解,他一直认为,电影作品应该有人问关怀,有艺术魅力,当初那两个得意弟子,如今都是怎么了?
他希望着他们再拿出《霸王别姬》和《活着》那样的好作品。可惜,最终他没能看到。
在拍摄完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后没多久,一代影坛前辈就溘然长逝了。
去世那天,第五代导演系数到场,张艺谋哭得泣不成声。
吴天明逝世几年后,《归来》上映,张艺谋说:“我有一个愿望一直没有完成。其实,我后来拍的《归来》,也是想把电影做好了,请‘头儿’看一眼,很希望从他嘴里听到对我的一些看法。我很在意他。”
可惜,他再也看不到了。
纵观吴天明的一生,他拍的电影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耐人寻味。而他去世时,那一副挽联,对他的一生做了最形象的概括:
人生犹是无奈变脸,事业却似老井无声,在没有航标的河流,唢呐吹奏了百鸟朝凤;
秦川养育朴实鲁汉,岁月逝流百味年华,立厚重黄土的大地,一心留存写青史寸篇。
部分参考资料:
1,陈小昔《曾给过我们最美好的时代丨致电影人吴天明》
2,知乎《吴天明为中国电影做出过哪些贡献?对中国的影坛有怎样的意义?》
3,《百鸟朝凤,宋方金撰文悼念导演吴天明》
4,《张艺谋、陈凯歌“背叛”大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