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教父》:这部小说里,有男人想知道和需要知

原创 | 李小墨

(文章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一直有一种说法,被反反复复地提到:“《教父》是男人的圣经”。看完电影《教父》,我想不明白这句话。读完小说《教父》,我终于开始惊叹这句话是多么的高度概括。

当然不是电影不好,电影《教父》在世界影史是top3的地位,跪着看了几十遍的人大有人在。

而是因为教父的心智和城府非常人所及,又极为深沉内敛和不动声色,轻易不让别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电影里只有动作和对白,如果把心理活动用旁白念出来,不免落入下乘,所以我们无法窥见他的思考和决策过程,而小说却不受这种限制。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不管对电影有多熟悉,都不应该错过马里奥·普佐的原著小说。

为什么说《教父》是男人的圣经?因为这部小说里有男人想知道和需要知道的一切!

有人对这一点不屑一顾,觉得教父是黑帮老大,想学着教父行事非常可笑。这真的是只看到这故事的壳,没有看到这个故事的里子啊。

《教父》之所以电影能入影史top3,小说能热销2100万册,绝不是因为教父唐·维托·柯里昂是一个登峰造极的罪犯,而是因为他的一套独特的处世哲学。这套处世哲学所展示出来的格局,适用于所有想成事的人。


01

认知: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

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

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在意大利黑手党的世界里,“唐”是一个尊称,只有教父才有资格被称为“唐”,维托·柯里昂成为唐·维托·柯里昂之前,是纽约地狱厨房一家杂货店一个不起眼的小伙计。

地狱厨房那时是纽约一个著名的贫民窟和黑帮聚居地,鱼龙混杂,以高犯罪率闻名,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治安死角。

他因为失业,走投无路,和克莱门扎和忒西奥一起去抢劫运输丝绸服装的卡车,得到700美元。可是地头蛇法奴奇却要求抽成,让三个年轻人一个人给他三百美元。

克莱门扎和忒西奥非常恐惧,因为法奴奇威胁会向警察告密,且他是犯罪集团头目马兰扎拉手下的人,在那片区域横行已久。他们被吓住了,认为除了乖乖地各交300块,没有其他选择。

凶狠、强壮的克莱门扎和忒西奥被表象迷惑,矮小瘦削的维托·柯里昂却一眼看穿了法奴奇外强中干,他不可能有后台,杀了他就像杀一条狗。

他的分析过程非常精彩。

他细细梳理自己对法奴奇的所有了解:法奴奇曾经被三个年轻人割喉咙,事后杀死一个,另外两个却可以破财免灾。法奴奇向这片区域的的店主和赌场勒索保护费,可是至少有一个赌场不向他进贡,老板却没有遇到任何事。

真正的黑手党头目,有两个特点,一是遵守缄默原则,不会向警方告密,二是有极强的荣誉感,喉咙被割出一个大口子是极为丢脸的事,真正的黑手党不惜性命也会复仇,保卫自己作为西西里男人的荣誉。

因此维托·柯里昂判断法奴奇不可能有像样的后台。他决定杀了他。经过周密的计划得手之后,果然没有人来追责。

这是维托·柯里昂第一次杀人,从这件事始,他开始慢慢走上教父之路,慢慢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这是《教父》最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这句话在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是最瘦小,入行最晚的,却成为凶狠、强壮的克莱门扎和忒西奥的头领。

这种超越他人的眼光和判断能力,贯穿他的教父生涯,让他做出的决策又准又狠。

维托·柯里昂杀掉法奴奇,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比喻,如果凌驾在自己头上的那个人不行,那就炒掉对方,他可能是你的顶头上司,也可能是你的老板。

见过太多人,被一个能力有限的老板用画大饼的方式哄着,被对方用“胡萝卜+大棒”的方式收拾得服服帖帖,结果蹉跎几年,断送自己的前程和可能。说到底是他们像克莱门扎和忒西奥一样缺乏看清一个人真实实力的认知能力。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其实就是认知力的差别,认知决定一个人的行动和决策,因为认知决定一个人对现实和未来的判断。

这种认知力让维托决定杀掉法奴奇,让他建立起影响力后决定开始做橄榄油进口生意,让他决定在禁酒令期间削减橄榄油生意,把卡车几乎全部拿去服务私酒走私者,让他在禁酒令撤销前夕提前布局赌博业,让他决定不碰其他黑帮趋之若鹜的高利润毒品生意,而是把拉斯维加斯合法化的博彩业和娱乐业当做家族的未来,因为碰毒品会让家族失去赖以生存的政治力量。

而对普通人来说,认知力帮他判断应该进哪个行业,可以跟哪个老板或者在哪个领域创业,能抓住什么风口和机会,应该在哪个阶段往哪个方向转型,到了一个人生阶段要在哪个城市哪个地段哪个时间买房,决定他在人生的所有重要关口决策的质量,而这些决策的质量,决定他人生的质量。


02

情绪:“永远不要动怒,绝不要威胁,要讲道理”

老教父做人做事有一条原则:“永远不要动怒,绝不要威胁,要讲道理”。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没有伤害他人的能力,愤怒和空洞的威胁,就是无能和虚张声势。如果你有伤害他人的能力,愤怒和威胁就是自我暴露,只会引起他人戒备和敌视。最最重要的是,愤怒会影响决策,因为意气用事而损失利益,对老教父来说是愚蠢的事。

老教父的另一句话,几乎成为了柯里昂家族的企业文化了:“这是生意,无关个人。”

老教父是垄断意大利进口橄榄油起家的,他的公司拥有一个车队,禁酒令期间,有一帮私酒贩子找到他,出高价雇佣他的卡车和员工。他们开的价格高的吓人,所以老教父当机立断削减橄榄油的生意,把卡车几乎全部拿给这帮私酒贩子。

在谈判的过程中,这帮人没少威胁他。可是教父心里是怎么想的?

“维托·柯里昂在当时已经见过风浪,没有把威胁当做侮辱,也没有因此生气而拒绝有利可图的建议。他掂量了一下他们的威胁,发现没什么说服力,于是降低了对新伙伴的评价,因为他们太愚蠢,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滥用威胁。”然后把对新伙伴的了解和判断,当成一条情报在脑子里归档,因为他觉得遇到合适的机会会很有参考价值。

这个故事总是让我想起和上司闹不愉快,一怒之下就冲动辞职的职场人,明显是因为生气而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决策。

这一点最得他真传的是养子汤姆·黑根。《教父》里最经典的砍马头情节,就是教父派这位养子去交涉和执行的。

他们想说服好莱坞一位制片人,把新电影里的一个角色安排给教父的教子约翰尼·方坦。约翰尼·方坦是完美人选,且教父愿意帮忙解决劳工纠纷,摆平制片人旗下头牌男星的毒瘾,还愿意出资投资电影,可是这位制片人因为记恨约翰尼抢走自己的女人死活不同意,还仗着自己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的私交,傲慢无礼,还语出威胁。

在汤姆·黑根看来为了私人恩怨,意气用事,拒绝对自己有利可图的生意是非常愚蠢的。他没有动怒,而且忽视所有的侮辱和威胁,脑子里转着生意经:像这样愚蠢的白痴都能当一把手,教父一定要投资电影业。

他为教父带回情报,最终教父布局电影业,为后来家族转型拉斯维加斯打下基础。

老教父原本物色的继承人是大儿子桑尼,但桑尼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大家都知道,《教父》的故事开始于一场盛大的婚礼,唐·柯里昂嫁女儿,当然是黑帮头面人物云集,所以FBI就派了两个探员抄车辆的牌号。桑尼气得不行,跑去发脾气,结果只能轿车后门吐口口水离开。因为不管你在地下势力多大,明面上警就是警,匪就是匪。

书里曾经描述过警察和黑手党的关系:“黑手党最凶悍的打手遇到最低阶的巡警想扇他耳光,也得乖乖站着任人摆布,杀警察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忽然间会有许多打手因为拒捕或企图逃离犯罪现场而被击毙,谁他妈敢做这种事呢?”

教父早就做好准备了,提醒亲近的朋友别乘自己的轿车出席婚礼,他放任儿子傻愣愣地展示怒火,不过是为了迷惑对手,让他们以为己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桑尼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也死于自己的暴怒。

为什么《教父》能成为黑帮片的经典?因为相形之下,类似港片里的那种逞凶斗狠、和人瞪眼珠子的大哥形象实在是太浅显单薄了,那是打手,不是教父。教父深沉内敛、从容自制,永远把暴力作为最后手段,并且是一击必中的。桑尼的凶狠让人闻之色变,但他注定是二三流的人物。

而成为二代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则继承了教父的制怒功夫,被敌人收买的黑警殴打,不仅没有动怒,在有机会控告追责的时候,还假装窝囊地说是自己摔了一跤,成功地让敌人低估他,把他当成窝囊废。最终靠这一点,敌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他杀死。

苏轼的《留侯论》里有一段话用来形容他们特别合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教父是如何看待那些一戳就跳,一点就着的人呢?

“世界上有些人呢,嚣张跋扈专找死。你肯定见过这种人。赌桌上吵得不可开交,只是因为挡泥板被刮了一下就怒气冲冲跳下车,不清楚对方的底细就肆意侮辱和威胁别人。我见过一个家伙,傻得出奇,存心撩拨一群危险角色,他自己没有半点能能耐。这种人到处乱逛,嘴里喊着‘杀了我,杀人我’,迟早会碰见愿意成全他们的人。”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沦为情绪的提线木偶,这样的人注定不会走得太远。


03

谨慎加持的勇气:

“女人和孩子能够承担粗心大意的后果,男人却不行”

社会学博士雷纳•齐特尔曼,对德国45位财富精英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人格特质和成功创作财富之间的关联,其中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净资产价值在3000万到10亿欧元之间,且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富翁。

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质:在创业初期和积累财富时间,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风险偏好较高。而巩固业务阶段完全相反。

换句话说,风险偏好较高的人更容易成功。老教父这样白手起家,又是干黑帮的人,决策一定是高风险偏好的,如果他是风险厌恶型的人,求稳定求安全,就会像他的意大利同乡——那个女儿被打残的殡仪馆老板一样,当个好公民。

但教父并不是瞎冒险,他身上冒险和谨慎这两种对立的性格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称为“谨慎加持的勇气”。

前面我们描述过少年维托第一次杀人的前因后果,更精彩的是过程,他行事滴水不漏:首先假装顺从,在自己家里把钱交给法奴奇,让所有人目击法奴奇安全地从自己家里走出来。然后他跑过一个街区的屋顶,提前埋伏在法奴奇公寓的门厅,枪杀毫无防备的法奴奇;接着取出钱包,原路返回,毁灭手枪和钱包两个物证,用碱水浸泡可能沾有血迹的衣服;最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去楼下和邻居们谈天说地,制造不在场证据。

他一生谨慎,但这种谨慎不是胆小和保守,而是谋定而后动。

从几个细节里可以看出来:

不同利益来源分布在不同行当,降低风险;

在组织中,在自己和最终执行人之间,至少设置顾问、头领、小头目三层防火墙,无论出什么事,除非顾问叛变,否则都不会追责到他身上;

从来不对着听筒说话,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意被录下来,哪怕是无关紧要的内容,他害怕别人会把字词拼凑起来,听上去像他在说别的什么事情。他担心有朝一日美国政府陷害他。

其实最容易让人冒险,最容易让人盲目的是利益,可是教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样保持谨慎和理智。

毒品生意利润是最高的,全国的黑手党教父聚起来开会,其他家族都趋之若鹜,可是教父说“我认为毒品生意在未来几年将摧毁我们。美国对贩毒的恶感过于强烈”,如果沾染毒品生意,他会失去培植已久的政治力量。

我听过的最愚蠢的一句话,是一个借钱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富贵险中求”。

风险厌恶者,或许很难有太大的成就,但不懂得谨慎行事的人,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04

使命感:“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命运”

前几天看马云的湖畔大学的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历年面试真题,其中一道题我印象最深,这个问题从湖畔第一节招生就被明确提出,一直没有变过,每个候选者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你,世界有何不同?”

创业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你,员工、客户、行业乃至社会有何不同?

这就是人的使命感,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和格局,其实要看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多少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湖畔大学的创立者马云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教父维托·柯里昂的使命是什么呢?

这个要从“黑手党”这个词的原意说起。我以前以为“黑手党”是因为行事狠辣狡诈,才被称为“黑手”,意为下黑手,不对,“黑手党”的英文是“Mafia”,原意是避难场所,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本土,民众团结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者。

教父维托·柯里昂是黑帮大佬没错,但他也是弱小无助者的庇护者,他帮助贫穷的寡妇不被房东赶出出租屋,收留眼睛受感染、流浪街头的孤儿汤姆,他向所有求助者伸出援手,然后说些鼓励的话,安慰被施恩刺痛的自尊心。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受尊敬的人”,这是教父统治的基础,他正是凭借着这种声望慢慢成为无冕之王。

他的使命感是什么?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力量,照顾和保护家人,照顾和保护家族,照顾和保护所有受自己庇护的西西里同胞,因为贫穷的移民在这个国家是受其他种族欺压的弱势群体。

他最开始只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可是却刚好为民除害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向他求助。

作者马里奥·普佐在书里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伟大的人,不是生来就伟大,而是越活越伟大。”

说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作为黑帮大佬的维托·柯里昂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享乐,而是为了这个世界因他能够更好一点。他是一个在私欲方面非常节制,有着极为保守的道德观,不好享乐,到他隐退时,他已经积累了极为惊人的财富,可是他给自己安排的晚年生活竟然就是打理自家的小菜园,伺候自己种的番茄。

他一路奋斗,是因为他真心地相信他主宰的世界,比总是妨碍他的美国政府管理的国家要好得多。他认为自己是和总统、首相、最高法院的法官和州长这些大人物是对等的。他的行为也遵守他的一套伦理道德,他认为这套伦理道德优于社会的法理结构。

我们当然不会认同他的这种价值观,但是我想强调的重点是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和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为了酒色财气,他得到财富之后就会纵情声色,如果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为了让家人过上还不错的生活,他可能就会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好好干,小富即安。

如果一个人愿意躬身入局,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和塑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他人命运连接在一起,这种使命会决定他做什么样的事业,也会决定他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

教父不碰卖淫业,听到好莱坞制片人玩弄未成年小女孩,厌恶地皱起眉头,不碰毒品,因为毒品牵涉到的人都会倒霉。其实这和所有APP都在争夺用户时长,有些很坏的APP还拿提现门槛重重的少量现金引诱用户加长使用时长, 张小龙却认为:“拿停留时长来衡量一个APP的好坏是错误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而不是降低效率”是一样的,他们都服务于一个更高尚的使命。

“《教父》是男人的圣经”,那是不是女孩就不适合看了呢?

有些女读者应该感觉到了,“《教父》是男人的圣经”这句话多少有点性别歧视 ,因为教父的规则是统治者的规则,这句话默认了统治世界的、爬上巅峰的是男人。

在教父的价值观里,去争斗、去征服、去流血、去受苦的永远是男人,女人只需要躲在他的庇护下好好带孩子、好好做饭就行了,好妻子的标准之一是在他负伤的时候守护他,但是不要过问男人的正事。女儿被家暴了也不许她离婚、更不愿意用自己的影响力干预,因为会损害女婿的男子气概和父亲地位。

有女生把这种庇护当成性别红利,她们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嫁一个有钱的男人,然后享受他带来的物质丰沛的生活。因为这条路,和自己一路披荆斩棘相比,当然要轻松得多。

我欣赏教父,他把当一个庇护者当成自己的使命,当一个庇护者就必须用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但我不希望女生们,读了这本书,把“被庇护者”当成自己的命运,一心去寻找一个能提供庇护的男人。这是一个陷阱。

就像波伏娃说的:“男人极大的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都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达到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为时晚矣,她的力量在失败冒险中已被耗尽。”

教父是一个高效的统治者,“统治”这个词可能太古老太吓人了,翻译成现在的话,其实就是领导力。女性为什么不能有领导力呢?为什么不能提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愿景,带领一群人把愿景变成现实呢?

一个人的读物是会塑造一个人的,塑造一个人的心胸,一个人的眼界,一个人的格局,我不希望我的读者心里有“男人读的书”和“女人读的书”这种分别。

女生为什么不能读《教父》、读武侠,读《社会契约论》、读《少数人的民主》,为什么身上不能有点草莽之气,不能关心政治,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统治者”?

(文章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职业读书人,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全网热卖中。

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星标和置顶。

我们一起读书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