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选择
年度“苦情”大戏《鹤唳华亭》终于完结,这部上映时间跨度达三个月的宫廷权谋剧——整体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一部剧,无论在口碑还是在播放量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让人欣喜的是故事的结局,几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尾,并非如网上所说的“悲情结局”,这样的结局深得观众的喜爱。
在《鹤唳华亭》的结尾,大王萧定棠与太子暗斗,太子在女主的帮忙下,取得了最终胜利,作为败者,大王无奈只能乖乖前往封地。其实这对大王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己安全
在历史长河中,兄弟之间为皇位大打出手的人,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发生,如:“玄武门之变”、“陈桥兵变”、“九龙夺嫡”等等,但凡参与皇位争夺的皇子,大多逃不过“成者王,败者亡”的结局。
而在这部剧中萧定棠不但参与了争夺皇位,还多次伤害了太子,甚至逼死了太子的恩师“卢尚书”,在如此情况下,夺位失败的大王依旧可以活命,并且可以前往封地当一个郡王,不得不说萧定棠命好,有一位如此维护他的爹爹。
保全赵王后
萧定棠这一走,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的母亲都是大有裨益,自己的儿子从此无望执掌天下,赵王后便会老实下来,不会使阴招来对付太子。“不作死,自然不会死”,依照皇帝的性子,临死前必会对太子嘱托,让他放过赵王后。萧定权秉性纯良并且尊敬父亲,他登基后,应当不会对大王和赵王后出手,大王这一走,算是保全了赵王后。
其实大王落败的结局早已注定,从三个方面便能看出:
势力差距变大
二人自身的势 力相差不多,但太子略胜。两人虽说贵为太子、大王,但皇帝人在壮年,朝中大臣自然不会轻易投靠两位皇子,以免让皇帝心生嫌隙,打压自己。太子略胜的原因便是因为他占据了大义,太子是君,大王是臣,在大臣心中自然更倾向于太子。
二人亲眷的势力,很明显是太子方更胜一筹。大王一方势力主要来源有三人,分别是赵王后、中书令、赵雍。而太子一方势力主要有两人,分别是顾思林、太子生母,太子生母虽然早已去世,但皇帝内心一直亏欠与她,所以她是借了皇帝的势。
随着时间线的发展,我们能看到大王一方的两员大将中书令、赵雍都被革职查办,而太子一方的势力随着长州一战的胜利反而变大,此消彼长、差距更大,这便是编剧留下太子最终会胜的铺垫。
没能力
大王与太子两人的能力剧中给出了鲜明的对比。其一,大王急功近利、毫无远见,皇帝赐给他条玉带便高兴得忘乎所以,殊不知那是用几个营的精兵与皇帝交换而来,很明显是“亏大发了”,他却毫不在意,分不清轻重;其二,大王联合己方势力,多次设计都没有彻底打败太子,反倒让太子逐渐成长最终翻盘,而失败的原因,多数都是大王让别人抓到把柄,以至于被人反将一军。
反观太子,遇事不退缩,宁愿所有责任自己扛,也不愿伤害到他人。在剧中,他被皇帝多次惩处、体罚,但基本都不是他自己犯错所致,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恩师、忠臣、爱人,主动扛起所有责任,这是德行也是能力;其次,他凭借自己与大王一方斗智斗勇并且最终取胜,这样的能力明显比大王强。
皇帝不看好他
大王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白费心机,因为自始至终皇帝就没打算废储君,原因便是上面叙述的那样。首先,国家未来的储君一定要有能力,很明显太子更合适;再者,如果让大王当太子,他能当得安稳吗?顾思林的几十万大军是吃干饭的?;最后,让萧定权当皇太子,是皇帝对顾思林及已逝皇后的承诺,他不会为大王违背自己的承诺。
结语
大王该争取太子之位吗?当然该争,自他娶了中书令之女后,他就必然会争太子之位,他不争,背后也有人推着他去争这个位子。生在皇室,身不由己,一步之差,便会深陷其中,但大王的幸运,历史少有,参与夺位之争,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只因有个爱他的皇帝爹爹。其实,生于帝王之家,如五大王一般,不争不夺,享受一生荣华富贵,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