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陈凯歌田壮壮的“小跟班”张艺谋:我完全是一

张艺谋:那时候都是田壮壮说了算,没有什么特别感受。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关键人物之田壮壮、陈凯歌和张艺谋,在学生时代就初露端倪,不少学院派预测,第五代将会步台湾新电影的方向,田壮壮就是侯孝贤的方向,陈凯歌就是杨德昌的方向。

没想到出了一个偏差,就是当时“出身不好”、畏首畏尾的张艺谋。

三人中数张艺谋最为年长,但他既不像田壮壮跟谁都是哥们,骂骂咧咧的,深受同学们喜欢。又不像陈凯歌一样谈吐不俗,古典文学底子深厚,让人仰慕。

按家庭成分来讲,田壮壮和陈凯歌是文艺世家的天之骄子,他们进电影学院就是为了学习,为了实现电影理想。而张艺谋就是为了脱离过去悲惨的处境,因为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以前都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军官,家庭背景很糟糕。

当年的一大学生领袖田壮壮,1952年生于一个知名电影家庭,父母田方、于蓝都是当时极出名的电影明星。

田壮壮他爸田方1931年从影后就迅速走红,演过《壮志凌云》《革命家庭》《英雄儿女》等重要电影,还担任过电影局副局长,同时是创办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要角。

老妈于蓝呢,是1950、1960年代的重要女演员,作品有《林家铺子》《红岩》等,后来成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

田壮壮从小就受到电影艺术熏陶,大院邻居是拍过《小兵张嘎》《青春之歌》等名作的大导演崔嵬,还有知名剧作家海默,代表作品都是《母亲》《红旗谱》等级别,别说还有电影局老局长陈荒煤、北影厂艺术指导秦威,每一个都是电影史里响当当的人物。

从小田壮壮的“游乐场”就是北影厂,看拍戏、看审片、看进口电影,天时地利都有,只是当时他对电影非常排斥,没想过将来拍电影。

田壮壮第一部电影《红象》就是妈妈的单位儿影厂制作的,上电影学院的四年里就拍了两部电视剧,一部电影长片、一个电影短片。田壮壮还没毕业,就有了张艺谋拼了好多年才得到的机会。

这是学生时期的毕业作品,剧组都是田壮壮说了算,摄影系五六个学生做实习,张艺谋跟着他们干,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同样出生于1952年的陈凯歌,跟田壮壮一样出身在文艺世家。

父亲是知名电影导演陈怀皑,执导过《红色娘子军》《家》等多部经典舞台剧,也拍了许多如《青春之歌》《天山的红花》等很受欢迎的电影。母亲是电影剧本的编辑,从陈凯歌五岁起就引导他看《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经典作品,奠定了陈凯歌的古典主义理想情怀倾向。

等陈凯歌从电影学院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北影厂当副导演,一年内拍了两部作品,一部是黄健中执导的《一叶小舟》,一部是女导演王君正拍的儿童片。

比起来,张艺谋就惨了,被分配到最远的广西电影厂,不去都不行。

要知道考电影学院前,张艺谋就已经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了,已经有很多好的摄影作品。而陈凯歌和田壮壮那时才算是真正认识电影。

陈凯歌在北影厂也没条件拍戏,就打电话给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美术设计何群,张艺谋和何群就邀请他来广西,顺便奉上一个剧本《黄土地》,那时候还叫《深谷回声》。

同样要做导演,这时毫无疑问陈凯歌是导演人选,张艺谋是摄影。

不过那时陈凯歌和张艺谋还是好哥们,一起租了房子,陈凯歌花了七天改剧本,张艺谋就经常给他出去买吃的,名副其实的小跟班儿,艺术上的“配角”。

片名“黄土地”是陈凯歌提出来的,剧本是陈凯歌改的,让领导同意拍片的讨论过程也是陈凯歌敲定的,张艺谋的作用就是偶尔插个话。

陈凯歌下一部作品《大阅兵》(1986年)的摄影同样是张艺谋,那时候他们合作关系非常密切,经常做很多长谈,他回忆那段岁月,“我们是作为一个集体来工作的,而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很难说某个想法究竟是属于谁的,那是很难得的情况”。

之后,张艺谋才有了机会拍自己的电影长片《红高粱》,他看莫言的小说看得非常过瘾,那种粗犷的风格、强烈的人物性格和红高粱的颜色等视觉美学,让他迷恋。

张艺谋形容横空出世的自己就是一个怪胎,只不过是用强烈的视觉效果表达那种不顾一切的造反心理和反抗心理。这跟他的做人完全相反,他一直很小心,到今天都不觉得理直气壮,做人比较低调。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在张艺谋功成名就之后,老同学陈凯歌、田壮壮有很多年不跟他有来往了。张艺谋曾表达过自己的不解:“虽然我们是老同学,但他们的印象是二十几年前的张艺谋,现在的张艺谋是怎么样,其实也不了解,所以我觉得误会很多。”

最后,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成了主流市场的主角,而田壮壮特别倔强,不让拍艺术片就不拍,跨界当起了演员,用一张有故事的脸和卓越的演技,让当今的影迷认识他。

说到底,他们三人之中,唯有田壮壮还残留“第五代”的理想主义,另两者在争议中从神坛跌落,近些年拍了不少烂片当成自己的代表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