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最好的影视翻拍剧,往往原著小说都是二流货色

大家知道,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电视剧,基本上都是改编自某个小说。这一点,从咱们国家上世纪6、70年代开始的,改编自金古梁武侠小说的各种武侠剧,到这些年改编自各种网络小说的玄幻剧,基本都没有什么变化。

经过这么多年的影视化改编,我们发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

越是牛逼的原著小说,越是不好改编成好的影视剧;反而本来就是二流小说的,更适合改编,更容易出彩。

所以,成功的影视改编作品,口碑超过了原著,往往都是原本不太著名的小说。

可能有些人不同意,那咱们就举例说明好了。

我觉得,在影视剧改编方面,从一个二流小说改编成一流电视剧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二月河历史小说。

尤其是陈道明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康熙王朝》,可谓咱们国家历史正剧最经典的电视剧之一。

拍得大气磅礴,气势很足,完美表现了一代帝王康熙形象,经典之极。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在90年代到世纪之交,央视拍摄了一系列这种帝王历史大剧,比如反映汉武大帝历史的《汉武大帝》,比如反映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都非常经典。

但我觉得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这个《康熙王朝》了。

这其中,那首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业,这首歌真是简直了啊。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  

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我当年看了电视剧觉得惊为天人啊。这拍得真是铁马冰河,江山无限,热血沸腾啊。

我是先看了电视剧,然后因为电视剧再回过头去看二月河原著小说《康熙大帝》,真是写得温吞水,一点气势都没有。

-

怎么说呢,这部小说写得,完全没有电视剧那种气势,完全没有那种感觉,反正就是看得特别失望。最后小说根本就没有看完。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比较一下,对比一下。

那么,为什么《康熙王朝》原著小说怎么样,电视剧却能拍得这么成功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视剧创作可以在小说基础上发挥,越是二流小说,电视剧发挥余地越大。

首先第一个,电视剧创作可以更好改进剧本故事。

说到《康熙王朝》电视剧的成功,不能不提编剧朱苏进。

我看他的水平比二月河高多了。大家去看看他亲自写的小说《我的兄弟叫顺溜》并亲自改编编剧拍成了电视剧,王宝强主演的。

二月河其它小说,《雍正王朝》也是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霸王别姬》用的是李碧华的原著小说,但是也写得挺糟糕。后来经过编剧芦苇的改编,增加了很多情节。

最后这些新增的内容,又在李碧华再版小说中加了进去。这就足以说明编剧改编的成功了。

总的来说,很多这样二流小说,因为本身有一定缺陷,在改编的时候编剧发挥的空间更大一些,所以容易出经典。

这种二流小说改编成一流影视剧的例子,在我国影视剧历史上比比皆是。最近的例子是《琅琊榜》原著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

我同样是先看看的电视剧《琅琊榜》,然后再去看的网络小说。

电视剧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原著小说,我依然没有看下去。

在看《琅琊榜》电视剧的时候,我最感动的就是梅长苏的心理变化,胡歌的表演非常好,各种表情、情绪能够让我很好地体验人物的悲喜,但是看小说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同样的,我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时候,被陈道明的霸气演出所折服,但是小说中完全无法体验到这种情绪。

所以这就涉及到影视剧和小说这2种不同的艺术载体的区别了。影视剧是作为一种影像化的画面;小说是文字,需要用文字来给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好的影视剧改编就是完全发挥出了画面感的优势,正如《康熙王朝》里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琅琊榜》里胡歌饰演的梅长苏,他们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可以沉浸在他们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戏剧化氛围,体验人物的悲喜,感同身受。

这就是电视剧画面的魅力了。一个优秀演员的表演,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本来这个二流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因为演员的表演,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胡歌之于《琅琊榜》,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之于《霸王别姬》,陈道明饰演的康熙之于二月河原著小说,都是如此。

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孙俪饰演的甄嬛也非常成功,但是原著小说也没有这种感觉。

这都是影视剧改编的优势所在。

那么,是不是小说相比影视剧就没有优势了呢?并非如此。

要知道,影视剧的画面是有局限性的,最大的局限就是你必须要有画面,那么有的东西是画面无法拍摄出来的。

有的时候,文字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带我们进入更加宽阔的世界。特别是就那么一句话,所能表达出的情绪,是画面无法体现的。

比如诗歌,往往只要几句就可以给人很强烈的震撼,文字的力量并不一定逊色于画面。

比如我读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面,开头说郭襄寻找杨过多年补得,就一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写尽了那种岁月沧桑的感慨,这是影视剧镜头无法表现出来的感觉。

既然提到金庸小说,我还要说一下,金庸小说有太多的东西,是电视剧根本拍不出来的内容。

尤其是里面的高手对决,有三层意味都是电视剧拍不出来。

第一是金庸武侠小说各种眼花缭乱的招式,相信每一个读者阅读时候的体验非常爽,但是这些招式电视剧根本没法拍,你用特效也没法拍。

第二是高手对决时候的气氛渲染和烘托,也是电视剧没法拍出来的。我举个例子,金庸在聚贤庄的大战,和少林寺的大战,这2个场面,各种版本的《天龙八部》都拍过,但是读者自己回想一下,会不会都觉得那种对决的氛围,还是小说读起来更爽?

第三是高手对决时候,人物的那种霸气,也是小说原文更加爽。还是拿乔峰来说,黄日华版本的乔峰已经是读者非常满意的形象了,但是总觉得还是没有达到书中那种气魄。

通过对比金庸小说和二月河的小说的影视改编,我们就可以看出一流小说和二流小说的区别所在。一流小说能写出电视剧根本拍不出来的那种感觉,更好发挥文字的魅力,写出影视剧画面无法表现的境界;二流小说本身的故事可能不错,但由于平庸的文字本来不出彩,这个时候影视剧改编更容易提炼原著小说的潜力。

这就是一流小说和二流小说的区别所在了。

那些原著非常经典的小说,因为太好,影视剧改编往往就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因为不敢瞎改编啊,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拍,才能让读者满意。比如央视版的《红楼梦》这样的,就是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拍,基本没改,这才行。

但是你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拍的话,观众在看小说的时候那种震撼感以及先入为主了,你怎么拍都没法达到读者内心那种感觉了。

所以啊,伟大的影视剧往往改编自二流小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