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最晚拜入侯门的真是师胜杰?为了拜师侯宝林他

  自古以来,相声与其他曲艺形式一样讲究师徒传承。拜师既是传授技艺的纽带,也是不可动摇的行规。摆枝叩门是票友转型为职业演员必不可少的仪式。相声艺人没拜过师父就等于没有门户,没家大人。即便在这行干了一辈子,到头来也绝不得到同行的认可。

  曾荣获过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捧哏名家李文华,81岁高龄拜在马三立先生门下。当时的李文华已经病入膏肓,在家人的搀扶下坚持完成了整场拜师仪式。这是尊崇传统、遵守行规的表现,更是他毕生的夙愿。可见,拜师对于相声艺人而言不仅是至关重要的,更是神圣的。今天聊的这位相声老艺人曾经跟李文华先生搭伙合作过,巧合的是他也是在耄耋之年才如愿拜入师门。

  这位相声老艺人名叫董凤桐。提起这个名字,或许很多老观众对他都并无耳闻,不过由他创作的相声却被大师级人物演成了不朽的经典。比如马三立张庆森的《错中错》、侯宝林郭启儒的《杂谈空城计》以及为马季创作的《都不怨我》《打电话》等等。其中,《打电话》还被编入了小学语文教材。你以为他只是个出色的相声作家吗?董凤桐在舞台表演上也有不俗的表现。1960年的全国职工业余文艺演出上,他和李文华临时搭档表演的相声《女英雄》引起了强烈轰动,成为了那个年代反映时代风貌的典型,而这个段子同样出自他笔下。

  当时,不到三十岁的董凤桐在曲艺界已是声名鹊起,但迟迟没有拜师成了他从艺道路上解不开的心结。尽管当时相声界德高望重且身怀绝艺的老先生大有人在,可董凤桐心里却唯独只对一人仰慕已久,他就是侯宝林。

  董凤桐和侯宝林曾住在同一条胡同里,只要侯宝林有演出,他肯定第一个到剧场,而且每次都坐头排。侯宝林也对这个年轻人十分厚爱,在相声创作表演上给予过师徒般的悉心传授。能与李文华搭档演出,也是侯先生一手促成的。

  董凤桐一心想拜侯宝林先生为师,然而由于时代环境的所限,拜师、磕头、认门户都是被批判的封建陋习,再加上两人工作都很忙,就一直没开口谈拜师之事。后来董凤桐被分派到了新疆工作,二人更是难得一见,一段未竟的师徒情缘就此尘封搁置。直到1993年侯宝林先生病逝,董凤桐始终没有机会亲口向侯先生表达拜师的愿望。

  时间一晃到了2016年,85岁的董凤桐由侯门大弟子贾振良代师收徒,如愿以偿拜在了侯宝林大师门下。将近60载艺海飘零,早已两鬓斑白的相声老艺人终于有了师父,有了门户!侯门家谱中自此载入了董凤桐的名字。从有师徒之实到有师徒之名足足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等待。

  相比于马季、师胜杰、郝爱民、吴兆南等师兄弟,董凤桐真可谓名不见经传。既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从未登上过春晚的舞台。但作为新疆相声的拓荒者,从六十年代被派到西域边疆工作,屈指算来董凤桐已经在这片曲艺的“沙漠”中默默耕耘了大半辈子。至今,年逾九十的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还在为相声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相比于侃侃而谈却无所作为的个别老艺术家,董凤桐对相声才是一辈子的热爱!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