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一个视角、两种手法和三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导演罗伯特·摩里根在1962年执导的一部法律题材电影,导演罗伯特·摩里根一生多产,但是最为人知的作品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
所谓法律题材电影,是指那些专门针对法律事件、法律人物、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文化所拍摄制作的电影。比较著名的法律题材电影有美国电影大师西德尼·吕美特1957年拍摄的《十二怒汉》和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1985拍摄的电影《法外情》。
该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同名自传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是哈珀·李唯一的一部作品 ,小说于1960 年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于 1961年荣获普利策奖,而影片荣获多项奥斯卡奖,主演高里·派克则因此片成为当年的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影帝。
《杀死一只知更鸟》故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美国一个南方小镇,主人公斯库特的父亲阿蒂克斯是一位律师,镇上的黑人青年汤姆·罗宾逊被指控殴打并强奸了白人女子马耶拉, 法庭指派阿蒂克斯为汤姆的辩护律师, 可这一辩护行为却遭到镇上大多数白人的忿恨和嘲弄。
虽然那时林肯早已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南北战争也已结束七十多年,但是在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有许多自以为优越的白人看不起“黑鬼”,不肯放弃他们的偏见。阿蒂克斯为了内心的坚守和对孩子正直与勇气的教育,顶着重重压力为汤姆辩护。阿蒂克斯精彩的法庭辩论为汤姆赢得了清白, 但却无法改变人们内心偏见的审判结果,最终汤姆被陪审团宣判为有罪。
可以说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成就了作家哈珀·李,而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成就了导演罗伯特·摩里根和格利高里·派克。当然这些都与该部小说和电影所具有的独特视角、艺术表现手法和多重主题分不开。
01一个视角孩子有时比成年人更能看到生活的本质,他们眼中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
《杀死一只知更鸟》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喜爱,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这种非常独特的角度透过一位八岁女孩斯库特天真的视野,折射出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美丑。
1、儿童视角卸下了文学经典高深莫测的面具
儿童视角从儿童角度出发,运用儿童语言,让小说内容活泼有趣, 卸下了文学经典高深莫测的面具,读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小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阅读体验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儿童的世界里, 吃东西是头等大事, 况且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大萧条时期,这时候吃显现得尤为重要。小说中,把人和事物比作食物的例子非常多,斯库特把老师卡洛琳小姐比作薄荷糖把;把莫迪小姐被烧成明亮鲜艳的橘红色房屋比作万圣节南瓜; 把杰克叔叔比做一瓶酒,身上有一种令人愉悦的香味。这些想象力丰富的儿童语言能迅速抓住读者的胃口。
2、儿童视角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真相
儿童视角对成人世界有着理性审视,能补正成人的片面和匮乏,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真相。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 “儿童乃成人之父。”
小说中, 父亲阿蒂克斯被一群种族歧视的白人围攻要求他交出黑人汤姆, 8 岁的斯库特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在极端危险紧张的气氛里, 她以儿童最本真的心与熟悉的白人交谈, 并且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 让这些剑拔弩张的白人慢慢放松下来, 最终没再纠缠, 驾车离去。一场危机就这样被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女孩以真诚与友善化解了。斯库特用一颗赤子之心打开了成人世界封闭的心门, 唤醒了他们隐匿在心底的良知与爱。
3、儿童视角让更多的成人得到救赎
儿童视角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儿童成长的心路历程,消除偏见,让儿童救赎更多无辜的知更鸟。
许多读者读此书, 会非常喜欢小说中的父亲阿蒂克斯, 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维护正义、尽职尽责的律师, 也是一位和蔼可亲、有着正确教育理念的父亲。
当斯库特问父亲是否在替黑鬼辩护, 阿蒂克斯告诉女儿不要叫黑鬼, 那是贱称, 斯库特辩解学校的人都这么叫。可阿蒂克斯说: “从现在起, 至少有一个人不这么叫了……。”这世界上少一个人称呼黑人为黑鬼, 就少了一分歧视和偏见。当我们无法约束别人的行为时, 我们就管好自己, 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 那就是人的良心。
父亲阿蒂克斯不仅教育书中的斯科特, 也在教育千千万万个书外的斯库特。当千千万万个斯库特都不再叫“黑鬼”时, 偏见和种族歧视自然就销声匿迹, 从而避免无数个像汤姆一样的知更鸟被偏见射杀。
02两种手法(1)哥特手法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采用了哥特小说中三种典型的恐怖怪诞人物形象:鬼怪、恶棍和悲惨的少女。
鬼怪形象
很明显,布·拉德利是鬼怪的形象。镇上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言:他会在深夜出门,走到别人家的窗前向室内窥视;他曾将剪刀刺进他父亲的大腿,试图杀掉他;他呼出的气体能把花儿冻死;他们家院子里果树上的果实是有毒的……孩子们以这些可怕的传言为基础,十分害怕布,每次经过拉德利家的房子,他们都会飞奔而过。但布实际上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在小说的最后救了斯各特和杰姆的命。一个善良的人是怎么变成人们心中可怕的幽灵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才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他的悲惨生活反映了这个丑恶社会的保守和落后。
恶棍形象
小说里的鲍伯·尤厄尔就是这样一个恶棍。尤厄尔一家的糟糕生活全都应该归咎于鲍伯·尤厄尔的不负责任和懒惰。尽管他的不负责任和懒惰令人发指,但它们和他的野蛮、残暴比起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他经常殴打,甚至性侵他的女儿梅耶拉·尤厄尔。尽管他清楚地知道是他的女儿主动勾引黑人汤姆·鲁宾逊,他还是把鲁宾逊告上了法庭,声称他强奸了他的女儿,这一诬告最终导致了鲁宾逊的枉死。
悲惨的少女形象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作为一个懒惰的酒鬼的女儿,梅耶拉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时间花在料理家务和照顾弟弟妹妹上。她没有任何朋友,因为“白人不想与她打交道,因为她与猪猡一般的人住在一起;黑人不敢与她打交道,因为她是白人”。她太寂寞了,所以控制不住自己去勾引一个黑人。然而,梅耶拉为家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没有为她赢得她父亲的爱和关心。父亲回报她的是虐待,甚至性侵。
(2)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它借助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来传递作家想展现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大量运用象征艺术手法,从而能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怪人布·拉德利是一只受伤被禁锢的知更鸟。
他是一个长期被父亲囚禁在家里的白人小伙子,小说的开始,在当地传言之中他们一家就被传成魔鬼或者巫师的化身。尽管他受到父亲的残害与外界的流言蜚语,尽管他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他依然如此纯洁善良,充满爱心。他也是一个需要被爱的正常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更是一只被社会伤害甚至杀死的无辜知更鸟。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是一群爱唱歌的知更鸟。
他们只是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以此为乐,当他们面对社会中的偏见与恶意、歧视时,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创伤。文中杜博斯太太恶意中伤阿迪克斯律师时,吉姆会十分气愤甚至会毫无理智可言地去杜博斯太太花园之中把那些盛开的鲜花踩得粉碎孩子们在面对歧视和偏见之时,他们会感到一定的恐慌,同时面对现实的世界不知所措。要教会孩子们,让他们在善与恶、好与坏之间进行人生的抉择。
此外,作品中出现了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门”,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道墙;山中的茶花洁白无暇象征着人类纯真无邪的灵魂以及勇于奋斗的信心;枪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它代表一种约束力量,阿迪克斯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他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也让读者明白了世俗的善恶与是非,将人类自身的克制与勇敢展现得完美绝伦。
两种手法的运用也使小说具有多种主题,引人深思。
03三个主题主题之一:唤醒尘封在偏见价值观中的人们,以期对黑人多一分信任,多一份平等。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部反映偏见和种族歧视的电影,影片中被害人汤姆·罗宾逊是一位正直、善良、热心之人,这一原本值得别人尊敬的人,仅仅因为他的黑人身份,就要承受莫须有的罪名。虽然陪审团在判决时犹豫不决,但他们内心始终不愿意承认白人有过失、黑人没有错这一事实,最终没能打破规则的束缚,一致判定无辜的汤姆罪名成立。导演和原著小说作者可能希望借助此电影,唤醒尘封在偏见价值观中的人们,以期对黑人多一分 信任,多一份平等。
主题之二:在一切都不确定之前,不要随便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善恶,只有真正了解一个人,才有资格去评估讲述。
整个电影围绕两条线索展开,黑人汤姆是主线人物,邻居布则是辅线人物。布的出场安排在影片尾声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作为人们口中的疯子、心中惧怕的对象,布打退了恶人依威尔,救得孩子,竭尽所能避免了犯罪的发生,也避免了孩子们再次受到他的骚扰,与传言中描述差别迥异。
主题之三: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不应放弃希望,尤其不应放弃生的希望。
汤姆最开始怀有信心,相信只要自己没做错事终究会被还清白,然而,在大家知道真相依然给他定罪后,他最后的一点信心被击溃,不甘愿待在监狱,想要逃跑,逃离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遭遇被警察开枪打死的悲惨结局,最终都没能逃出那个禁锢着身心的牢笼。本来还可以上诉,本来也许还有很多机会,然而,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所以,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希望,也许几率渺茫,但是不试一下,谁知道最后的结果究竟会怎样呢?
结语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忠于原著,采用倒叙的方式,以儿童的视角展开,不但窥探了成人的世界,而且救赎了更多的成人。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三种怪诞的哥特人物不仅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还揭示了等级制度、种族歧视等社会罪恶以及人性的阴暗面,而小说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让知更鸟在不同人物形象映衬下层层变幻,使整部小说的思想主题得以升华,让小说的艺术魅力不断增强。
小说的哥特手法和象征手法在电影中也进行了全面的展现,为我们塑造了大量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人物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充满寓意。
影片很好地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体现出文学对电影的影响力以及电影对文学的重塑和升华。
这部小说和电影,唤醒了人们固有的种族偏见,教育人们如何真正去了解别人和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影片,充满邪恶和正义、成长和无奈、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