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相声”值不值得看好?解读和思考。
犹记得《相声有新人》郭德纲和公式相声李宏烨“吵得面红耳赤”,两人为各自的理念进行激烈争辩。
为什么李宏烨对自己公式相声的理论信心十足?对网上的舆论“不屑一顾”?
网友在反驳公式相声的时候并没有阻止李俊泽,相声专场照开,这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公式相声很有信心。
网友的声音并没有影响他,因为他的理论看似“无懈可击”。
不得不肯定,这对博士夫妇对公式相声付出了很多,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大量研究,最终才写出了相声的公式。
他把包袱作为公式相声的核心,包袱响,观众笑,以及笑多久,用大量研究表达两者的关系,得出最终的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进行创作和演绎。
公式有没有问题?
公式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博士不是白给,大量的研究数据足以支撑他公式的合理性。
可现实中经过他们创作演绎出来的作品(段子)市场收获并不乐观,观众反馈的信息……尴尬,不好笑。
为什么达不到公式的效果?
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出发点不完整。
不管相声是什么艺术形式,也不管公式相声有多合理,人都应该是主体。
它通过人来演绎,也是通过人来实现最终结果,人理应是公式相声的核心,而他把核心放在了“包袱”上,人反而成了被动受体。
他的公式里并没有“人”这个变量,统一视为观众笑的反馈,演绎者也没有涉及,忽略了人这个最客观的因素。
所以,他的公式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完整,有缺失,缺了变量……人。
二,对象差。
相声对象分为演绎者和观众,一个呈现艺术,一个受众反馈。
观众这个变量他统一视作“观众”,机械化观众,无阶级,无性别,无思想高低,无喜好区分,无情绪影响,仅以研究数据作为参考。
最要命的是公式里没有完整考虑演绎者这个最主要的变量因素,没有考虑演绎者对观众的冲击,互动,引导,临场反应等因素。
他运用公式进行创作会先写一个初稿,然后根据公式把初稿分成一个个可抖“包袱”的段子,然后进行演绎。
首先,这个初稿就有问题,他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所写的初稿,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一般的观众听不懂。
这就是两个对象的区别,两者的认知有差异。
他的“包袱”不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么造成的。
公式相声值不值得看好?
首先必须肯定他们的求知精神,创新精神,敢想敢做,舍得付出去追求。
他的公式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完整,但如果完整了呢?
将公式中加入人这个变量,优化公式,优化演绎者和观众存在的客观因素,结果是不是真的可行?犹未可知。
不过现阶段很难,因为“人”这个因素仅凭如今的科学和理论还不足以说清楚,说不清楚也就无法继续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