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幼年家境清贫险辍学,今73岁奋战一线,演绎现
"看着同事们一个一个倒下去,我当时特别害怕,特别想给你打个电话,但又不想你回来"。
这是《外科风云》里陆晨曦在爆发新型肺炎时对庄恕说的话,她坚守在一线,却害怕将庄恕拉入其中。
但是庄恕,作为一名医生,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回到了医院,和陆晨曦一起,和同事们一起抗击病魔,最终获得了胜利。
看过《外科风云》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正午阳光出品,并入选"一带一路"推荐剧目的优秀电视剧,而庄恕和陆晨曦作为片中的男女主角则由当红明星靳东和白百合出演。
片中,两人因为父母的原因,坚定了学医的道路,并努力成为了仁合医院胸外科的主治医生。
虽然曾经因为误会,发生过分歧,但在朝夕相处中,陆晨曦逐渐意识到了庄恕的精湛医术和对病人极度负责任,她开始对庄恕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在一场场手术、一次次合作之后,两人的心越来越贴近,合作找出了当年的真相,解除了误会。
最后在陆晨曦的努力下,终于为庄恕的母亲翻案,两人也在最后的新型肺炎来临时守望相助,跨过了内心的最后一道心结,牵手成功。
现实生活中,为了新型肺炎疫情亲赴一线的李兰娟院士也如陆晨曦一样,在医学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归宿——郑树森院士,两人在肝脏领域守望相助,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传染病学科的女院士李兰娟能够成为如今中国唯一一位传染病学科的女院士,也是像电视剧中那样经历了一番挑战,但远比电视剧里的故事更加充满神奇色彩。
从小家境清贫的她,父亲患有眼疾无法工作,全家只有靠着母亲卖货维持生计。
李兰娟甚至一度迫于压力准备辍学,后来通过老师做工作,才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初中、高中。
因为从小体会到农村人看病难的问题,她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去浙江省中医院学习中医针灸技术,并随着知青下乡的热潮回到家乡,一边当代课老师一边为乡亲针灸治病。
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李兰娟很快面临了必须在代课老师和赤脚医生之间做出选择的难题。
思虑再三之后,她选择了与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相反的想法,她认为"当医生可以直接解决乡亲们的病痛"。
两年时间,她靠着自己的医术帮助了不少患者,走过了村里的每家每户,1300多人都对她十分熟悉。
因为这份经历,她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并有幸进入浙江医科大学读书,随后又顺利被分配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感染科工作。
刚工作的时候,她见到最多的就是大量的病毒肝炎引起的重型肝炎。
这些人一旦感染之后,往往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会陷入昏迷,消化道出血,然后因为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去世。
当时有患者的家属跪在她的面前希望她能够救救患者,作为一名医生她感到十分无奈,因为当时的教科书里写道"重型爆发性的肝功能衰竭,它的病死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李兰娟选择利用滤过透析治疗一位因为肝衰竭陷入昏迷的病人,一周后这位病患竟然奇迹般地苏醒了,她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可行的治疗办法。
于是她申报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课题,在仅有3000元青年科研经费的初始经费的情况下,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
在课题研究时李兰娟和她的团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甚至有老专家对她说"李兰娟,人工肝是很难的,肝脏那么复杂的功能你怎么替代得了呢。"
有一些同事因为感到前途渺茫也相继离开了团队,但她坚持着"我就像钻牛角尖一样钻下去,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到底"。
在团队成员换了一波又一波,机器设备更新的一代又一代,十年之后李兰娟初步研究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独特有效的人工肝系统。
那时候大家都在讲究专利,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对"人工肝"专利的申请,反而每年开几期培训班,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给大家。
她认为"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过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而人工肝的成功,并没有让她停止下研究的脚步,从肝脏的微生态研究到各类感染病的研究,她一直站在前线,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摆脱被传染病控制的恐惧。
从当初的SARS,他们在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和临床经验情况下,依旧能够对浙江省的防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建议,最后使得浙江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后来在面对H7N9时,李兰娟和其他专家一起仅在5天之内就确定了病毒来源。
在她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政府积极采纳了他们的研究意见,及时处理了当地的活禽,将一场可能会演变成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疫情扼杀在初始阶段。
外患解决,内忧依然存在。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当时也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看着患者一个个离去,李兰娟感到心如刀绞。
在这种情况下,李兰娟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法,那就是用她的人工肝技术来治疗这些H7N9患者。
事实证明,李兰娟的想法让奇迹发生了通过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正常,人也慢慢苏醒。
如今的她,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专家,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她在坚持科研的同时,也就定时到医院坐诊,为患者提供直接有效的医学建议。
她说"我永远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医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人类最终能够战胜传染病。"
医学界的伉俪情深她的个人经历充满了传奇,但她与郑树森院士的爱情故事却是在平淡中充满了温情。
她与丈夫郑树森相识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又都被分配到了同一家医院。
虽然两个人一个在感染科,一个在普外科,相距较远,工作上也鲜少出现交集,但作为医院的团委干部,在各种团委工作、文体活动中他们开始了解彼此。
他们的性格和《外科风云》中的陆晨曦和庄恕很像,李兰娟被郑树森认为是一个很自主的女性,做事情特别认真,特别努力,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
李兰娟则认为郑树森"是一个埋头苦干,干事情的人,而且对病人特别负责人。"
正是这种的互相认同,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两人刚结婚时,其实也发生过一些趣事。当初两人刚刚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家里却突然打来电话表示郑树森的父亲得了重病,于是两人放下一切急匆匆的准备连夜回家。
但由于没有直达的车,两人只好在金华中转,晚上睡觉的床也只是一床铺在火车站内的被子。
事后李兰娟回想起来,却只觉得"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婚姻并没有让他们停下追逐事业的步伐,反而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目光放在了肝脏领域。
郑树森在刚有了这一想法时,比较纠结,毕竟已经成家,有了两个孩子,如果自己转头去学习新的肝胆胰领域,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没办法照顾家庭。
但是李兰娟却十分支持郑树森去攻读博士,她认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郑树森安心读书,公公重病时李兰娟瞒着他独自回去,尽心尽力地照顾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直到公公痊愈才放心离开。
正是因为互相成全,互相支持,郑树森很快便学成归来成为了一名技术精湛的肝胆胰外科专家,而李兰娟在人工肝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两人对工作的热情,可以用李兰娟的一句话概括"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结婚多年,两人一天中只有早餐这一顿是一起享用,但与常人想象的家长里短不同,他们讨论的依然是工作和病情。
对工作的投入,让他们花在家庭和子女身上的时间只能相应减少,李兰娟有时候也会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风雨无阻。这在当时成为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好在儿子的早熟和独立让李兰娟感到欣慰,他们已经学会了互相照顾,为李兰娟和郑树森的科研事业减少了后顾之忧。
除开工作上的思想一致,日常生活中其实两人也有不少温情的相濡以沫。
原本李兰娟热爱看电影,但因为时间有限,便迁就郑树森看他最喜欢的婺剧,并将此变成了自己的爱好。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陪着郑树森一起去剧院约会。
虽然李兰娟吐槽过郑树森不会做饭,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
但是在李兰娟赴武汉参与新型肺炎防治时,郑树森选择系上围裙,拿起菜刀,为李兰娟做一顿除夕晚餐。
李兰娟开心地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动态,"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房刀。"
如此充满烟火气的相处,让这对院士伉俪不再是人们误会的"高高在上"的科研人员,而是与普通大众一样的恩爱夫妻。
如今他们已经携手走过四十几年,却几乎没有吵过架,他们认为夫妻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结语李兰娟在传染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令人感动,而她与丈夫两人的化小爱为大爱更是值得大家尊敬。
如今,李兰娟依然和团队们战斗在一线,甚至每天只睡3个小时,当别人让她注意身体时,她却只说着"没有问题"。
而且对于前往武汉,她说自己早就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而什么时候回去她从来没有想过。
希望她,或者是他们,能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早日研究出疫苗,为这场战斗吹响胜利的号角。
#李兰娟#、#肺炎专家#、#院士夫妻#
作者:徐敏
责编: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