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灾难面前,最掷地有声的提
《切尔诺贝利》,这是2019年所有美剧里,最掷地有声的提问——
艾美奖19项提名,最终赢得7个类别,后又捧回两座金球奖。
IMDb保持着9.4的评分,其中最终集更是高达9.9,被Rotten Tomato评为年度最佳限定剧。
这部我最喜欢的美剧之一,却没有主动推荐过。因为这个题材绕不开政治以及阴谋论,这些是我最不愿参与的话题。但这个特殊时期,或许会有更多人看到它真正的用意。
《切尔诺贝利》通过知情和不知情的人在相同时间里的经历,戏剧化地讲述了1986年4月发生在苏联核电厂的那场灾难,其中包括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你以为正确的问题,
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凌晨1:23,远处光柱耀眼。年轻女子感觉房间在震动,她的丈夫是消防员,被召集前往灭火。这些年轻人们被告知只是扑火,但一块掉落的石块,就让皮肤开始出血熔毁。
当时与核电有关的资料都神秘消失,年轻女子多方打听才得知自己丈夫的下落。她选择陪在已成为辐射源的丈夫身边。他去世之后,她腹中的孩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了。
我的操作没有问题。
完成这次测试,等待实验室负责人的就是升职。实验数据有些异常,负责人不愿等待,下令继续推进。但核反应室已出现异常状况,而且情况越来越糟,控制棒和堆芯都已被烧毁。
这怎么可能?这可是苏联的核发电站!它就是最安全的核发电站,不会爆炸,也不会起火。面对不懂核反应堆如何工作的官员质问,发责人表示正在灭火,没有强辐射,可控。
切断一切信息,
才能保护胜利的果实。
当时苏联和美国处于冷战时期,若此时走漏任何核电失败的消息,将被敌人扼住喉咙。没有一个官员,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于是事故全是谣言,谣言传出去就是制造恐慌,不仅不会撤离身处危险中的居民,还将封锁城市。
“我们没有事故,我们将永远胜利,因为我们是伟大的苏联。” 真希望口号和掌声就可以阻止泄露,便不必迫使人们成为英雄前赴后继。
总要有人要把真相说出来。
女科学家的助理嗅到了空气的异常,并立刻进行了实验。相关知识让他们很快就得出了核泄漏的猜测,而且根据距离上的传播,情况已刻不容缓。
女科学家主动找到市级领导,希望对方能及时作出通告和相应措施。在自大的领导看来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还是那句话,苏联的核电站是最安全的。
他和他和他们我们说的每个谎言,
都是对真相欠下的债,
这个债,总要还的。
剧集把聚光灯给到了两个人,官员Boris和科学家Valery。他们虽是被政府派去前线,面对灾难,他们在努力守住人类和人性的底线:责任感和同理心。
Boris深谙政府的行事风格,他们需要塑造英雄,需要惩罚恶人,需要一定的真相来稳定人心,然后才会关起门来处理危情。他的服从极大程度地保护着Valery,并尊重Valery的专业建议,给到最大程度的调度。
在聚光灯旁,还有那些明知安慰只是谎言的遮羞布,几乎拿生命和辐射赤手空拳搏斗的清理人和矿工们。
HBO仅用五集就讲完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奖项和评分足以证明其优良的制作,不过同时也有人质疑剧中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剧情为达到编剧的个人观点而刻意放大情绪,以致煽情。
那么美国编剧Craig Mazin到底为了什么个人观点才创作的《切尔诺贝利》?
Mazin最初是希望通过创作,提出人类面对战争背后的真相时的挣扎。同时,作为1971年出生的人,他知道切尔诺贝利爆炸,但他从来不知道为什么。
就是这个莫名缺失的知识点,让他开始收集切尔诺贝利的相关资料。尽管爆炸的故事惊心动魄,但真正让Mazin着迷的,是人,是那些经历过,受之折磨和为此牺牲的人。
“当你阅读那些人的故事的时候,那些在核电站附近生活,在核电站工作,被派去切尔诺贝利清理...是这些一个个人,才让故事活过来。”
Mazin在接受Vice的采访中曾提到,想要在历史准确性上追求完美,和完美讲述一个人们愿意看并让人思考的故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你不能什么都要,至少在形式上不行。
至于真相,在每个个体展开的故事中也逐渐有了答案。为筹备迷你剧,Mazin和创作团队参观了切尔诺贝利禁区,并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明白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但真相并不止步于此,相反地,真相在这一刻开始变得模糊。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并非现代核能是危险的。它的教训在于谎言,自大和压制批判才是真正的危险。”
剧中有一句台词:"All victories inevitably come at a cost(所有的成功都必须付出代价)." 这些代价包括了被迫自告奋勇进入高辐射区的清理人,在高温和黑暗中连夜完成隧道的矿工,还包括了不仅失去了家人,终将被扣下扳机的宠物。
而我们希望,我们的时代永远都不需要或为掩盖真相,或为弥补过错,用生命的代价换来胜利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