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屡屡冲击奥斯卡,为何有成功,也有失落
韩国电影《寄生虫》成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共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东方电影一旦获奖,又让中国的电影人有些失落。
中国电影人为了冲击奥斯卡,也是费尽周折,可以说,中国电影人贡献了不亚于国人参加奥运会的努力。结果呢?有成功,也有失落。
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华语片的几大导演为冲击奥斯卡所做的努力:
1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当年横扫欧洲主流电影大奖,也得到了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这也让他意气风发冲击奥斯卡,可惜入围奥斯卡外语片之后没有过多的宣传,导致最后无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的确非常可惜,可以说,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那时电影事业也是处于起步阶段,发行人也不太会运作奥斯卡,可以说,这一次的擦肩而过导致陈凯歌导演的终生遗憾。
整体来讲,陈凯歌还是一个比较会讲故事的导演,而且他的镜头下的色彩也很纯粹,早年的《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等佳作也给观众很深刻的印象,近年的《妖猫传》的故事也挺感人,场面也很宏大。不过他同时也是《无极》的导演,确实也是挺让人觉得,陈导的发挥并不太稳定。
2
再来说说咱们的国师张艺谋。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之后,张国师发了狠劲,誓要跟随李安的脚步。李安拍武侠,他也拍武侠,并且一拍就是好几部。
《英雄》是我挺喜欢的一个故事,刺秦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国人,再加上那么多人不惜牺牲生命奔赴同一目标,更显得悲情主义。但是大义的道义,西方人不太理解。西方人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比如一个孤独的英雄一直通关打怪兽,美国很多电影都是此类模式;但如果要很多人牺牲生命来帮助一个英雄去实现目标,西方人不太能接受这些。
《十面埋伏》是个挺失败的故事,当然,拍摄的过程很艰辛,但是观众不会管这些,就如同你参加考试,没考好就是没考好,不要强调你生病了。莫斯科没有眼泪,现实也没有眼泪。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让我说什么好呢?借用的是曹禹先生《雷雨》的框架,估计曹老爷子要是看到这样的改编,能再被气死一次。满屏的明星,故事说的不好,也没看出什么内涵。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周润发的那句:有病就要吃药。
《金陵十三钗》作为冲击奥斯卡诚意满满的杰作,这部电影的目标非常明确。国仇、家恨、爱恨这些元素都有了,连外国明星也有了。这部电影刚上映后,我朋友就说:我觉得这部电影会得奖。我说不一定。
东西方人对于生命的定义不一样,还是和《英雄》一样的问题:一命换一命,是否值得?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值得的。为了刺秦,前仆后继不知道牺牲多少人的性命了,如果能够刺秦成功,这些人都死得值得;《金陵十三钗》也一样,妓女的死换来了学生的生,这在我们看来很感人,但在西方人的眼中,大家都是一条命,凭什么要一命换一命?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有尊严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为了成就大义,牺牲自我是一件很寻常的事;但是抱歉,美国人不是这么想,这也是我认为张国师几次冲击奥斯卡不成功的原因。双方理念出了问题,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3
除了脸是东方人,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李安其实是个“假洋鬼子”,他非常深谙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不管是国语片还是英语片,他都能驾轻就熟。
《卧虎藏龙》上映之后,说真的,我不太喜欢。玉娇龙的自我放逐与寻回自我之路,作为东方人来说,真的没太多感触;另外一个被诟病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李慕白对俞秀莲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像莎士比亚的对白。但是莎士比亚的语言就算翻译过来,我们也觉得很流畅,而《卧虎藏龙》的对白不仅听起来文诌诌,还有些别扭。
梁宏达曾经在《老梁故事汇》里这样评价《卧虎藏龙》的台词:感觉别扭,这就对了,这部片子本来就是拍给西方观众看的。
《卧虎藏龙》在北美的票房极佳,曾经长时间盘距北美票房的前5名。
在国内的票房以及口碑不佳,以及李安的低片酬,曾经一度成为娱乐新闻的热议话题。也导致影片主演章子怡曾被记者问及:拿非洲工资是什么感觉?
因为当初国内都觉得这部影片要糊,没想到它会在国外那么受欢迎。
顺便再说一句,李安的片子片酬低是公认的,李安导演永远把钱花在实处,演员没有表演好时,他可以耐心地给演员说戏,等待演员入戏,这些都浪费了极大的时间,当然也就是浪费大量的钱。李连杰与舒淇的辞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片酬过低,不知道这两人后来有没有后悔。章子怡后来一跃成为国际影星,《卧虎藏龙》功不可没。
李安拍过的华语片里,《喜宴》《饮食男女》曾入围奥斯卡,后来他获得最佳导演是英语片,这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人的价值观:
一、对于生命的重视
《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里的那场戏,那条虫子是确诊得了重病的,美国有动物保护协会,并且这个协会的权力很大,可以干涉到电影拍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人对于生命的重视,一命换一命,这在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二、机会平等
机会平等也是美国人所倡导的,江湖是属于大侠李慕白与俞秀莲的,也是属于草寇罗小虎的,同时也是属于富家千金玉娇龙的,机会都是人人均等的,人人都可以奋斗,人人都可以驰骋江湖。
三、个性自由
美国人所追崇的个性自由,在玉娇龙身上可谓淋漓尽致,官府小姐的她,非要闯荡江湖。这很合乎美国人的口味,生命就是不断去拓展自己的深度。不接受父亲安排的道路,跟着师傅偷学武功,这些都是个性自由的表现。江湖其实不自由,但影片中的她显得很自由洒脱,这也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共鸣。
四、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这也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玉娇龙不需要靠着官府的爹来供养,宁可自己闯荡江湖。玉娇龙和罗小虎在沙漠中骑马驰骋的这个场面,受到美国观众的一致赞赏,大概这和美国西部牛仔骑着马,尽情驰骋沙漠比较像吧。
五、竞争意识
罗小虎说过:在大漠中,要活着就是不断的拼杀。
玉娇龙屡屡向武林前辈挑战也是竞争意识,虽然她凭借着青冥宝剑的锋利暂时胜了俞秀莲,可是在武功上,她是完全没法与前辈一较高下的,尤其是后来与李慕白的交手,更是屡占下风,但面对李慕白让她拜师,她执意不肯,李慕白把青冥宝剑扔到了湖里,她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一直奋力追寻,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为了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其揣磨奥斯卡评委的口味,不如细心的打磨好电影。奥斯卡评委只是代表了一种标准,这世上并非只有一种标准,也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阿甘正传》当年意气风发,一举拿下1995年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但是过了很多年,不管是影评人还是观众,对于《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一致高于《阿甘正传》,很多影评人归类的此生必看电影,必有一部《肖申克的救赎》。但当年,《肖申克的救赎》可没拿过奥斯卡。
奥斯卡仅仅只代表了美国,颁出的奖项大多是商业片,专业的影评人以及电影工作者可能更青睐更专业的电影赛事。拍英语片的华人导演不少,吴宇森、元奎、袁和平、于仁泰等,人家也没拿奥斯卡,也都是国际公认的好导演,多年来不也兢兢业业的一直拍片。
中国人也不必过分沉迷于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