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本届奥斯卡唯一和中国有关获奖作品,揭示了“

今年的奥斯卡刚落下帷幕,破天荒夺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四项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无疑成为了“亚洲之光”。

而相比之下,已经多年无缘奥斯卡的华语电影显得暗淡无光。

不过,今年还是有一部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

在传统影视界打压netfix(奈飞)这样新兴流媒体的背景下,netfix今年主推的热门电影《爱尔兰人》颗粒无收。不过好在,这部以在美国开设工厂的“中国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为主角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为netfix搬回了一局。当然,在注重公关以及“站队”的奥斯卡,想必这跟奥巴马夫妇在背后投资了这部影片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那么这部纪录片到底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又是怎么跟狼性文化扯上了关系?

片子讲述了美国近年制造业不景气,类似通用汽车这样的大厂也纷纷倒闭。美国政府不得已鼓励中国企业到美国开厂,解决就业问题。“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开办的以福耀公司便成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纪录片矛盾焦点就在于中国工人的“狼性文化”跟美国工人的“羊性文化”形成的冲突。


一、撕开伪装,狼性文化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狼性文化",可以说”狼性文化“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其根源可以用巴纳姆效应来解释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首先看看某些企业所提倡的狼性文化的特征:

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然而这种特征好像不仅仅是专属于狼,我把主语换成野狗,放在其他未被驯化的动物身上好像都能成立。

而狼的真正性格精髓在哪?那就是”杀了“他的雇主,真正的狼显然是不喜欢自己有主人的 。

显然老板不可能这么跟员工说,到底啥叫狼性文化或许老板自己都说不清楚,他只是要传达一种价值观,至于怎么解释由他说了算。

企业为什么喜欢输出这种明显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根源在于“二元对立思维”

二、读懂“二元对立思维”,你就能明白所谓狼性文化为什么是“伪命题”

1.二元对立思维让人自我局限

法国学者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指出,二元对立方法论试图把一切人身关系还原为二元对立的关系,从而被赋予其社会价值,但这种视角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容易用非黑即白的视角看待事物,从而忽视了其本身的多变及复杂性。

还是以《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为例:

对于福耀的美国工人来说,以前在美国人开的工厂,一小时赚29美元,现在一小时赚13美元,单看数据,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中国老板压榨员工只讲狼性却不给吃肉。

另一方面,以前的美国工人有工会保障待遇和福利,但如今,中国老板坚决反对设立工会,认为工会会降低工作效率。

这时,大多数的第一印象:中国老板只讲狼性没人性不管员工死活。

但真的抛开二元对立思维,往深入看,事实并不是这么非黑即白。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正是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期。福耀所在的美国老工业区,也就是所谓“铁锈区”的蓝领工人,生活条件比起如今的白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靠一人工资能养活全家好几口人。

但随着制造业这种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第三世界国家,这种时代造就的红利消失了,美国工厂纷纷倒闭,不得已找了中国人来“接盘”。而作为新兴的工业大国,中国资本家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也急需向海外拓展市场,但是目前的中国企业还提供不了当年的时代红利,因此矛盾就出来了。

这部纪录片表面上看想营造中美两国在企业文化、价值观上的冲突,但往深层次看,根源还是在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劳资关系上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资方尽可能地剥削劳方的剩余价值。但受制于现实情况,目前的中国企业显然提供不了当年的时代红利,但如果没有中国企业“接盘”,那些美国工人的处境显然只会更差。

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的立场看似是为工会背书,似乎想营造出工会便是一心为工人谋福利的正面形象,而中国老板便是只会剥削工人的反面形象。

但事实是,在美国,工会同样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组织:

工会一边半强制性向工人收入会费,一边又通过裹挟工人,在和资方谈判时收入好处,可以说是在两头“薅羊毛”。

诚然,工会在福利保障、人身安全等方面确实给予了员工好处,但也造成了很多员工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降低等负面影响。

如果美国工人继续妄想跟以前一样继续拿29美元时并拥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工会,那么工厂会直接转移出美国,到时员工一分钱也赚不到,面临的是更严重的后果----彻底失业。

对于工人来说,简单的认为老板就是来剥削我的,狼性文化一定是坏的,或者反过来鼓吹只要钱给够,哪怕对员工敲骨吸髓也是合理的,都是典型的在二元对立思维下产生的非黑即白观念。(联系到工会从竞选开始一直是奥巴马背后的大金主,在这部电影中难免会用一些“春秋笔法”来为工会进行粉饰)

片中的中国工人在和美国工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和自己一样,也在为了生活而挣扎,全世界无产者都是“手停口停”,没啥区别。

换句话说,狼和羊本来就不是对立状态,蛋糕够分时,狼也可以变成羊,蛋糕不够分时,羊也可以变成狼。

在《美国工厂》最后,老板准备用机械臂来代替人力,提高效率。在二元对立思维来看,这必然导致大量人力劳动失去价值,引发失业潮。但这未必又不是一次机遇,促进产业升级,把人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岗位中去。

在利益导向下,不管狼性还是羊性,本质都是人性。

2.二元对立思维来源于焦虑和碎片化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职场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迷茫与无所适从,希望抓住一些坚定的东西,给自己壮胆。

另一方面,互联网把人们的时间与欲望切成碎片,在碎片化环境下,人们需要快速获得,快速反馈,快速高潮,并快速忘记,然后进入下一个轮回。在这种快速轮回中,人们需要用二元对立思维来快速站队,从而缓解焦虑。

而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很容易被利用及煽动,典型的便是很多自媒体大号拿“狼性文化”之类的概念来给自己背书,用煽动性的文字刻意制造员工和老板的对立,来贩卖焦虑,收割韭菜。

根据心理学家霍夫兰的理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恐惧诉求”,利用恐惧可以更好的传播信息,说服某人。

那怎么破除”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效果?关键在于四个字:整合思维

三、掌握整合思维,破除思维局限

著名商业思想家罗杰马丁曾提出:整合思维要求我们尽量不作“二选一”类型的决定。通过对更深层因素的洞悉探索,勾勒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把问题作为整体放在大背景下考量,能够解除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从而开发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面对两个互相对立想法的能力

换句话说,在整合思维下,老板、企业以及员工的利益本来就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而应该是合作共赢的。

面对二选一的问题,首先比较两个选项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优点最多或者缺点最少的方案。

但这种方式往往会让人感到挫折,没有成就感,甚至生气。因为你只是选了最不糟糕的选项,而没有空间创造更好的新选择。

当切换成整合思维,就不再是从不好的选项中做选择.更是创造更好的新可能。

而提高整合思维,需要以下这四项原则

1.抓主要矛盾

扩大分析问题时关键因素的范围。比如老板宣扬所谓狼性文化,作为员工不仅要关注老板说了什么,而是要看其背后的潜台词。

关于狼性文化的特点,“团结凝聚力”、“对市场敏锐的嗅觉”、“要求员工上进”,放在哪个公司不是这样?

就像最终解释权归于老板一样,他怎么定义狼性文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有没有遵守。

大多数老板对狼性文化的理解都在员工身上,等出了问题几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要员工做狼,首先看领导自己是不是狼。

公司没能力还画大饼,不给狼吃肉,还想狼狩猎,出了事就让员工背锅。

这样的狼性文化还是洗洗睡吧。

2.深入分析

整合思维要求我们善于考虑多方面的、间接的因果关系。单一的因果关系很容易追溯,但无法为问题提供更有深度与广度的分析。

既然“狼性文化”的所谓定义并没有什么特殊性。那为什么还要推行狼性文化?

因为这是一种用结果来反推因果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成功本身就具有偶然性,或许是正赶上时代红利,或许是正好抓住了风口期。狼性文化是结果不是原因。文化建设跟企业成功也没有必然联系,要分析企业背后真正成功的原因才是关键。

3.全面考虑

全面考虑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不是将问题拆分为若干独立的个体逐一解决,而是在保持整体性的同时着手分析个个部分。

比如在信息技术光速更新的今天,所有人都在追求更快更好更便宜的产品跟服务,市场竞争残酷而激烈。狼性文化成为潮流本质上也是属于时代选择的必然。

而你所在的企业适不适合提倡狼性文化,你应不应该接受,还是另谋出路,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多维度组织文化模型(MMOC)是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他指出:

基于企业层面的价值观差异。重点考虑的维度是4项:


基于企业层面的管理行为模式差异。重点考虑的维度也是4项: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企业价值观、管理行为的现状、偏好和潜在风险。对于中大型公司,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团队间的差异。并根据个人的能力、技术、人际关系、资源背景等多维度能力和企业组织文化模型进行适配并作出整体权衡,以决定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定位和发展。

4.迭代思维

费劲周折找出新的解决方法,每一个构想都比前一个更有效更精确,也就是所谓的“迭代思维”

比如当老板推行狼性文化,我不能单纯的认同,一味的卖命工作,也不应当忽视客观条件,明确的站在对立面。而是根据个人情况寻求一个平衡点。

比如从就业及获得报酬角度,我现在的市场价值处在一个什么水平?我渴望将我的市场价值提高到一个什么水平?我为了达成这个水平需要付出多少,是不是要以牺牲家庭和健康为代价?我能够接受为此牺牲多少?如果当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我怎么重新退回到下一步,重新找到平衡点,进行下一次更优化的迭代?

狼性也好,人性也罢,从来不是二元思维下非此即彼的状态,关键在于利用整合思维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