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韩国人喜极而泣,迎来奥斯卡狂欢,亿元票房的

韩国人的胜利,足以让他们忘记在美国有没有带足泡菜和泡面。

2020年的奥斯卡是属于韩国人的。

平平淡淡的地方小奖奥斯卡有很多人不屑于去拿。

这样的中心思想是源于这是一个属于白人世界的奖。

他们的三观与我们毫不相同。

我们对奥斯卡金像奖的最高想象力是拿到获得最佳外语片奖。

带有普世意义的《寄生虫》从金球奖开始就开始了它的国际拿奖旅程。

每个人都想到了《寄生虫》一定会在奥斯卡拿奖,最起码也可以混一个最佳外语片奖。

但梦幻的事情是从最佳剧本奖开始人们才发现奥斯卡今年选中的可能是一部韩国电影。

随着《寄生虫》拿到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奖,人们开始惊呼,不会吧!

最佳影片奖也能给一部已经拿到了最佳外语片奖的非英语电影吗?

是的,奥斯卡这个地方小奖这次干了出格的事情,跨越了语言,它跨越了国籍,它跨越了人种。

《寄生虫》的获奖让中国电影人和影迷们很难堪、很酸、很涩。

长久以来非英语类电影和儒家文化圈,这两个理由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应对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电影推向全世界的状况。

然而早已将自己的电视剧文化、KPOP精准输出给全世界的韩国人,终于在努力了这么多年后,拿下了商业电影这块阵地。

这是足以让现在动不动就拿到30亿以上票房的中国影人羞愧的成绩。

于是瞬间认为《寄生虫》不好看,不值得,美国人谄媚韩国电影的评论就相继而来。

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是人多,第二个优势是票价高。

这两样东西乘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个震撼人心的天文数字票房。

随便拿个几十亿的票房是很方便的,只要这部电影可以上档,上亿都不是个问题。

兜里钱满满的导演们不用在意《寄生虫》。

这样的片子大家也无需去辱骂它,不要再指责了,反正大多数人应该没办法看到,没有上映去哪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觉得《寄生虫》一文不值之前,先让对手能站在一个公平的战场上,才是正确的做法。

电影到底拍出来是做什么用的?是挣钱用的?为了抒情用的?还是炫富用的?

亦或是像《寄生虫》那样,拍出来就是为了让观众看的浑身不舒服。

奥斯卡讨好了一部让观众不舒服的电影,这是件很值得想一想的事情。

是否商业片只能为了取悦一部分人,放弃一些深刻的东西?

这可能是并不高明的计策。

韩国人的电影,虽然拿到了奥斯卡奖,但我们知道,他们本国的片子,在票房上,十有八九也是难以敌过美国货的。

因此才会设立专门的基金,扶持本国的电影。

韩国电影导演非常执拗的去挖掘一些会让底层人民看了心情大为不爽的片子,拿着国家赞助任意发挥,任意构思。

导演始终可以保持自己创作的本色,我们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阶段,并且走的比韩国人更好更快。

但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获奖后,国人们无一不指责他在外国人那边丢了中国人的脸。

又乡又土的巩俐在当时不能被中国人接受,在现在更不能。

在去年我们更喜欢能够直接骂出三字经的小孩。

韩国人的《寄生虫》并不是毫无弱点,相反它的弱点很大,没有在电影里给观看电影的观众一个方向。

那些嘲讽《寄生虫》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不是名至实归的人也说,它是一部不会让观众看第二遍的电影,这个论点其实并没什么错误。

但在只看一遍的时候让观影的人有很大的触动,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成功。

在韩国人喜极而泣的时候,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业正在停工中。

听说在2月13日横店即将复工。

没有办法抛开商业的干扰的电影电视剧人们,这样的急匆匆的复工,生产出来的又是一堆什么呢?

网络大电影?

作者:小七

图文编辑:说书的

申明:本文基于媒体源和书籍信息客观写作,对涉及的人物无任何偏颇的恶意,当事人若觉不妥请随时联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