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殿吸烟、楠木刻字:外国剧组拍片,却让中国
1987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被奉为时代经典。
《末代皇帝》为人称道的,不止精美细腻的镜头,一流的电影音乐,顶级的光影语言。还因为它的拍摄地——故宫。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这使得它特殊、广受关注。
很少有人知道,《末代皇帝》上映前五年,另一部中国、意大利合作的影视作品,电视剧《马可波罗》也享受了在宫殿实拍的待遇。
遗憾的是,《马可波罗》给那座宫殿带去了不可逆转的伤痛。
忠于历史《马可波罗》总共八集,但总时长放到今天来看,只能算是个迷你剧。
这部剧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合拍,配置豪华,集结了国内外不少著名演员,被称作是唯一全景式反映《马可波罗东游记》的影视作品。
影片实拍的宫殿,是长陵棱恩殿。和故宫比起来,这座宫殿才真的能叫国宝。它是明初满堂楠木重檐庑殿建筑,堪与媲美的也就唐佛光寺大雄殿、辽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元北岳庙德宁之殿。
电影的实际投资公司不止中、意两方,还包括东京广播公司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在拍摄前,剧组做了许多功课。邀请了诸多元史专家参与剧本创作,尽力呈现最符合历史原貌的画面。
花费的心血最终在画面上有了完美呈现。《马可波罗》是一部比《末代皇帝》更严谨、写实的中国古装片。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在这部电视剧里几乎没有。
花里胡哨飞檐走壁的夸张设定销声匿迹,对元朝人的形象处理也没有出现艺术性的加工或夸张。在布景上一板一眼,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超越拍摄时代的物件,不会让人有跳跃感或出戏。
影片是影史里少有的认真讲元朝的作品,和其他同类型作品的最大不同,是故事里随处可见的罟罟冠。
罟罟冠是蒙古族的典型服饰品之一,在元代是贵族妇女服饰中十分重要的元素。这种细、长、高的帽冠,不止在当时的影视作品里出现得少,现在的作品中也鲜有剧组会注意到。
男子的形象同样十分还原,髡发垂髻盘辫,和古画上的元代男子装束近乎一致。
场景设置方面,十分具有真实感。看上去不像是为了拍摄而布置的,仿佛是有真实的生活痕迹的。路面不会平整没有灰尘,房间不会崭新,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可以看出,拍摄团队在当时确实是呕心沥血,向世界观众们献上了一部堪称超高水准的历史剧。《马可波罗》获得艾美奖最佳电视剧奖,就是对其艺术性的极大肯定。
抛弃历史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马可波罗》如实地重现历史场景获赞无数,掌声之后,是明长陵棱恩殿无法修复的损伤。
1983年2月4日,北京晚报刊登《一份迟到的报告》一文,揭露了一年前长陵被毁坏的事实。
管理人员对前来的记者说:“你们来晚了!太晚了!”
金丝楠木大殿内铺着金砖,残留着许多污迹。金砖上粘着类似胶水和石膏的混合物,工作人员们却不敢随意祛除,怕损毁了金砖的全貌。
据称,这些金砖已存在500多年,至今保持了鲜亮光泽。如今,却因现代电影工艺产生了污痕。
除此之外,楠木阑额上竟然还有数十个钉子,直接凿在木结构的主建筑上,简直触目惊心。
更过分的是,在楠木巨柱上,还有十分明显的涂写痕迹。第一排东起第八根巨柱上,还留下了力道颇深的刀痕,清晰地刻写着“P·POLO”(波罗)、和“XIELIAN”。
到这个程度,已经不能算是对文物保护不力了,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破坏。十三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陵棱恩殿是十三陵的精华,始建于公元1413年,距今已有570年历史。
管理人员十分心痛,一年多来,他们已经在尽力消除痕迹,但有些损坏已经无法弥补了。
如今看到的,也只是修补抢救后的模样。在修补之前,明长陵损坏更为严重:
在棱恩殿的东、西、北三面,楠木阑额、前窗上曾换了300多颗钉子。殿内的15根楠木柱子被挤伤、碰伤,磨损、污染,也有5个钉子孔。大殿的146块彩绘天花板曾被掀开,不少彩画的木龙骨被擦伤,大殿额枋上的彩绘有23道明显划痕,总长11米多……
伤心和愤怒显得十分无力。电视剧拍完后,主创人员早已散去,祾恩殿却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伤害。
其实,在拍摄前就有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问题。为此,北京电影制片厂(甲方)与十三陵管理处(乙方)签订的《协议书》里,写有“棱恩殿内搭制布景不应损坏殿内原状,陵内外松柏树及殿基遗址等均需加以保护”。
真正拍摄时,他们却不按约定来。
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进入祾恩殿后,在大殿东侧安装了上万伏的电器设备,在殿内天花板和梁架上安装了50万瓦的照明设备,有的灯距离天花板只三四十厘米。
这些超强功率的灯泡发出的光和热,对木材、古画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伤害。大殿内堆放着油漆、稀料等易燃物,而工作人员竟然能在殿内自由吸烟、使用电炉、电熨斗,完全对火情不设防。
管理人员劝阻,意方人员却态度骄横,扬言在意大利博物馆内也照样吸烟。对此,北影保卫干部董某也没和明长陵站在一起,反而为剧方辩护,说外国人有在工作中吸烟的习惯。
当意大利人在巨柱上刻字时,管理人员再次劝阻,得到的回复却是:“我们是花了钱的。”
无奈之下,明长陵方发出紧急报告,终于得到了市里的支持——如安全没有保障,不能通电。
但禁令作用不大。《马可波罗》剧组仍要强行通电,并从北影直接开来发电车。
劝阻无效,管理人员请来公安人员,次日发电车才从明长陵悻悻离去。
事态发展失控,剧组工作进度停摆,北影负责任前来质问,说推迟一天,意方就要罚款40万。
时任十三陵特区副主任的宋忠文态度坚决,丝毫没有退让,“罚款40万?!别说烧毁这个大殿,就是烧坏一根楠木柱子,40万!400万! 4000万!你也买不着!”
话说得硬气,也终于让片方妥协。《马克波罗》重新开始拍摄,消防车、洒水车在殿外随时待命,场内工作人员严阵以待。
拍摄结束后,北京市文物局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棱恩殿在这次拍摄中,因破坏直接损失达48万元之巨。
那是1982年的48万元,当时的大米约0.18元一斤。
喧嚣散去,留给长陵祾恩殿的,是永不消逝的伤痕。
但是,也有一些进步。事件之后,中方承认,与意方签订协议后,明知会损坏文物,却因国际信誉而不得不同意。
“以后,这样的风险不能再冒了。”
也许是此次事件给的教训。五年后的《末代皇帝》,同样在古殿中实景拍摄,场面更加庞大,单场次最多有一万名群演,却不再有破坏文物的事情发生。
这份报告虽然迟到了,所幸还不算太晚,痛定思痛,是迈向进步最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