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我爱我家》剧照 (图片取自网络)
“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我爱我家》片尾曲《为一句无声的诺言》
在首届“新时代国际电视节”颁奖盛典上,《我爱我家》荣获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十佳电视剧”奖项,成为了十部剧作中唯一的喜剧。这部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中国情景喜剧先河的里程碑作品,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我爱我家》荣获“全国十佳电视剧”奖项 (图片选自网络)
1994年,是中国文艺界最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原创音乐蓬勃发展,校园里传唱着老狼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广州有被称为“金童玉女”的毛宁和杨钰莹;北京有唱着《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的陈琳;甘萍、李春波、陈红、孙悦、黄格选......一下子,扎推出现众多新锐歌手和原创音乐,后来他们被冠名为“94新生代”,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工业“造星”的第一代成品。
从左到右 林依轮、谢东、陈明、毛宁、李春波 (图片取自网络)
这一年,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走入千家万户。其实《我爱我家》开机是在1993年夏天,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在1994年才确立的。最初这部剧是在北京台播出的,因为有人反映它讽刺挖苦老干部,所以只播了6集就草草收场了。于是他们又转战河北台,照样辐射到北京,这一次,他们彻底火了。
《我爱我家》剧组 (图片取自网络)
一直到今天,《我爱我家》仍然是很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原因非常多:剧情生活气息浓厚、主创团队匠心之作、情节生动有趣而且有意义、笑点密集且自然、演员演技精湛、大腕云集、接地气......
最为让家迷们津津乐道的当然是每个故事的架构、台词和演员们的演技。但是今天我们不聊这些,我们来唠一唠《我爱我家》拍摄背后的那些故事......
《我爱我家》拍摄现场(图片取自网络)
他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Sitcom),亦称处境喜剧,最早出现在美国广播黄金时代(1920年代——1950年代)。最初并非是为电视打造的,而是起源于广播,电视情景喜剧是模仿广播情景喜剧的产物。
在美国,第一部拥有全民影响力的情景喜剧是1951年开播的《我爱露西(I Love Lucy)》。共有6季,其中4季都是当年全美的收视冠军。2012年在ABC新闻和People杂志共同发起的投票中,《我爱露西》当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剧第一名。
《我爱露西(I Love Lucy》海报 (图片取自网络)
而在中国,第一部拥有全民影响力的情景喜剧毫无疑问,就是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这部由英达、王朔、梁左参与策划并主创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喜剧被誉为“中国电视喜剧的里程碑”,导演英达也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教父”,还被国外同行戏称为“中国的诺曼.李尔(Norman.Lear,美国情景喜剧之父)”。尽管英达多次谦称自己只是介绍情景喜剧进入中国并做了最早的实践工作,实在当不上这些称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中国第一个吃“情景喜剧”这只螃蟹的人。
导演&演员 英达 ( 图片取自网络)
1、初涉情景喜剧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并没有情景喜剧的一方天地,当时整个内地市场都是以严肃正片为主。
而《我爱我家》最初的创意来自于英达。
在拍摄《我爱我家》之前,英达做过副导演,也做过演员,在影视圈打拼多年的他却攒着一股子劲儿琢磨着一件大事儿——他要拍中国自己的情景喜剧。
英达原本毕业于北大心理系,但他不甘心一生以教书为业,于是就在业余时间学习戏剧知识,并在大学期间办过话剧社。
1984年,英达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去美国奥尼尔戏剧学院短期学习的机会。学完之后,又到美国密苏里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他被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所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考斯比一家》海报 (图片取自网络)
2、情景喜剧本土化的初步构想
英达觉得情景喜剧这个剧种非常新鲜,就萌生了把它带回国的想法。
但回国后,英达一直没能实施这个计划。在参演电视剧《爱你没商量》时他结识了编剧王朔。王朔在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大获成功,但后来操刀的《爱你没商量》却骂声一片,《海马歌舞厅》也没能成功,所以王朔也筹谋来一部翻身之作。
最初英达把情景喜剧的模式告诉王朔时,王朔曾考虑将其运用到《编辑部的故事》中。但英达提出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带真观众,不能随便加入罐头笑声(即背景笑声,指在观众应该笑的片段插入事先录音的笑声),要不然就毁了。
最后因为主创人员不知如何操作现场,只能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拍摄。(这也是许多观众疑惑的‘为什么《编辑部的故事》不能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原因。)
《编辑部的故事》 (图片取自网络)
主创班子集齐1、《我爱我家》出世
直到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具体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
两人多次探讨后,写出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一直没有想好。
1993年初英达和王朔去东北拉投资,在一次酒场过后,王朔醉意甚浓时蹦出“我爱我家”这个名字,英达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也应该是“我爱我的家”。可王朔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才显得特别。于是在王朔的坚持下下,剧名《我爱我家》就此落定。
提纲拟好了,剧名起好了,投资拉来了,下一步顺理成章就是着手写剧本和搭班子了。
原本英达是希望王朔能写出一部超越《编辑部的故事》的作品,可是却发现找不到王朔了。后来才知道,那会儿外界对王朔的口诛笔伐愈演愈烈,他为了逃避舆论压力躲到海南岛去了。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可此时的王朔压根没有创作的激情,于是让英达他们先干起来,并给他推荐了编剧梁左。
左起:策划王朔、编剧英壮、导演英达、文学师梁左 (图片取自网络)
2、文学师梁左
英达与梁左是相熟的。不只因为梁左是英达北大的学长,更是因为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梁左就开始与姜昆等多位相声名家合作,相继推出《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等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从1987年开始几乎每年的央视春晚上都有他的佳作。而且在《爱你没商量》拍摄期间,梁左闲来总去现场探班,还有马羚、梁天几人老在一块儿。所以对于英达的相邀,梁左欣然同意。
左:梁左 右:姜昆 ( 图片取自网络)
梁左擅长写小说、相声,对民间智慧了然于胸,对抖包袱技巧运用自如。虽然他不知道情景喜剧的模式,但在看过英达给的《考斯比秀》录像带和先入组的英壮新写的剧本后,他发现中西喜剧文化相通,技巧相似,所以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梁左的加入使得进度缓慢的剧本创作进程明显加快。
除了编剧,梁左还同时担任剧本统筹,他对英达、英壮创作的剧本,还要进行斟酌和润色,力图使整个剧本的包袱水平和语言风格达到统一。
英达一直强调《我爱我家》的基调风格、人物设置、语言幽默都是梁左奠定的,《我爱我家》的成功有不止一半的功劳是梁左的。
而正是由于梁左在整个剧本创作中的特殊贡献,所以《我爱我家》开播时,英达在片头字幕给他打的头衔是“文学师”,这也是英达根据美国的情景喜剧惯例特意安排的。
《我爱我家》剧照 (图片取自网络)
3、藏龙卧虎的编剧组
英达一直认为剧本是情景喜剧之根本,所以《我爱我家》梁左领队的编剧组可谓是藏龙卧虎:
◆英壮是英达的堂弟,能写能演,是最早进组的,后执导了《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地下交通站》等;
导演&演员 英壮 (图片取自网络)
◆梁欢是梁左的妹妹,英达现在的妻子,现任英式影视公司创作总监,当年曾被誉为北大才女;
◆臧里、臧希是姐妹组合,姐姐性格外向负责外联,妹妹性格忧郁从不露面,除舞台剧和小品外,作品均为二人合作,她们除了《为了新生活前进》、《心理诊所》等多部作品外,还是《家有儿女》的全程编剧及第1、2部剧本统筹、第4部总编剧;
《家有儿女》海报 (图片取自网络)
◆束焕当时还是大四的学生,现在不只创作了《北京欢迎你》、《新房》、《扰民了你》等多部登上央视春晚的小品,还参与创作了《爱情呼叫转移》、《命运呼叫转移》、《泰囧》等多部口碑票房俱佳的影视作品;
编剧束焕 (图片取自网络)
◆张越,后来成了央视《半边天》节目的主持人;
张越 (图片取自网络)
◆而英达自己也写了几集,作为导演,他其实参与了每集的编剧。到了后80集,编剧组最多的时候,居然有30人之多。
不可复制的经典《我爱我家》之所以能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云集了众多的大腕儿、好演员,更因为这部作品有意思、有意义,剧中的笑料有着丰富的社会和历史信息量。
► 譬如在第四集《也算失恋》中,见和平与志国正在收拾房间,刚进门的老傅问“又要检查卫生?萨马兰奇刚走又杀回来啦?”
※ 当时正值北京申办奥运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确实刚刚到访过北京。让人失望的是那一年北京申奥失败,一直到2001年,北京再次申奥才获得成功。
《我爱我家》剧照 (图片取自网络)
► 譬如第5集——6集,《亲家母到俺家》中,老傅看报纸时,和平母亲(韩影老师饰)在旁插话,问柬埔寨大选的结果该出来了吧?咱们(西哈)努克到底选中没有啊?
※ 和平母亲提到的这次选举,是1993年4月至6月在联合国主持下柬埔寨进行的总选举。选举后由西哈努克的次子率领的奉辛比克党成为第一大党。同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新宪法,确认柬埔寨重新实行君主立宪制,西哈努克再次继位成为国王。
《我爱我家》剧照 (图片取自网络)
所以仔细听剧里的台词、包袱,几乎句句都有典故,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要能听懂其中的笑点,需是有那个时代烙印的人,否则是听不出“可耐可耐,人见人爱”、“燕舞燕舞”这样的广告词;“让我欢喜让我忧”、“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样的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过把瘾》、《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这样的王朔现象;“下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样的市井文化生活。
英达曾在访谈中说:
“喜剧是含泪的笑,不是傻笑。喜剧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不是‘愤青’,不是‘嬉皮士’。所以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
所以你瞧,不了解历史、不了解时代文化还看不懂这部经典喜剧了,否则不知道在哪儿笑、在哪儿感伤、在哪儿泪目......
2017年《我爱我家》主演重聚,却已物是人非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