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美貌聪慧,出身贫寒,杰西卡能做什
《寄生虫》这部电影获得了本届奥斯卡四项大奖,其中最触动我的人物,是贫穷家庭的女儿——杰西卡(基婷)。
这个女生拥有极其优异的个人素质:
她有艺术天分,修图技术强;
只要打扮一下,就散发出让富家女都悄悄嫉妒的美貌与气质;
面对难教的有钱人家孩子,没有家教能撑过一个月。但杰西卡的上课方式十分特别,能掌握孩子的心理,迅速驯服PTSD桀骜小少爷;
虽然没有文凭,但她通过自学,能够迅速掌握艺术心理学的专业名词,在挑剔的家长面前迅速获得认同,树立权威;
甚至面对不怀好意的司机,杰西卡都可以灵机一动、设下圈套,给自己父亲找到了工作机会。
但她的另一面,是贫寒落魄的家庭环境:
导演奉俊昊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个拮据落魄的家庭:
住在地下室,手机信号要逐个角落寻找;
窗外是随地小便的醉汉,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却不敢出声呵斥;
最经典的场景是暴雨中的一幕,地下室的家被淹,杰西卡从天花板中摸出一包烟,坐在不断涌出污水的马桶盖上,抽着烟望着天花板。
这样的一个女孩,仿佛淤泥中长出的一株芦苇,她是坚韧的。是这种坚韧,让她具有了不同于温室花朵的生命力。
杰西卡的最后镜头,是看着尖刀穿透自己的胸膛,仿佛看着生活中又一件无法控制的事情发生。倒下前她骂了一句,
一直以来,杰西卡以”不在意“的生活态度,来反抗她无力控制的现实。这形成了她独特的冷酷气质,但这种不在意的背后,是一种绝望的悲哀。
看着父亲无助地按压着自己的伤口,杰西卡温柔而痛苦地说出了最后的话:
这句话仿佛是她一生的写照。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任何机会,想要拯救家庭;但打碎她美好憧憬的,反而正是她无力的家庭。
对于本片折射出的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我们暂且放在一旁。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当你像杰西卡一样具备卓越的个人素质时,如何能够超越自己的出身?
美貌聪慧,出身贫寒,杰西卡能做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古至今,超越自己的出身,一直都并非易事。
“科举制”这一制度发明在中国古代意义深远,但统治者招揽天下英雄,也只是为了排除士族门阀、扩大统治基础而已。
在今天,从科举制演变而来的高考选拔制度,在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社会,已经越来越失效了。韩剧《天空之城》也反映了这一现实,高考被称为“考试地狱”,有钱阶层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为子女寻找最好的辅导老师,形成了新的教育门阀。
韩国学生与家长聚在寺庙,祈祷高考获胜
诚然,为了良性发展,社会应当提供更多的垂直流动通道(Social Ladder),激活人力资本,让社会充满活力。那个人层面,能做什么?
第一,不攀比。
不要只把目光盯在金字塔尖的人。艳羡命运的宠儿们,对于改变自己的现状,没有任何作用。这世界上,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第二,不嫉妒。
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感情,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只会让人失去理智。
假如杰西卡能够在自己和哥哥都到有钱人家当家教老师时,便适可而止,利用兼职的收入提升自己,以“共赢”而非“寄生”的心态与富人一家相处,结局也不至于到鱼死网破的境地。
第一,求学时,要抓住高考的机会。
教育以及伴随的考试选拔制度,仍然是少有的、较为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是被称为”高考地狱“的韩国,仍有67%的录取率。如有能力,一定要全力以赴,跨过那道窄门。
韩国2009至2019年高考录取率
第二,上大学后,要留心时代的机会。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是对旧有游戏规则的一次洗牌。通过互联网,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发现事业发展的更多机会,创造人生进阶的更多可能性。
阶层的提升,是一场代际传承的攀岩。
攀登是长期的过程,很难,很苦。但人只能自己救赎自己。
不做一夜暴富的美梦,抛弃一步登天的幻想。
无论出身何处,都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献给像杰西卡一样身陷泥潭但心怀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