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摔跤吧!爸爸》,一个关于女性印度梦的理想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优秀的印度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马哈维亚克服困难,把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为国争光的热血事迹。

阿米尔·汗不愧为印度伟大的演员,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影片中,他饰演的马哈维亚年轻时获得了全国冠军,但因经济所迫不得不退役,他心有不甘把世界金牌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他从小就教女儿吉塔和巴比塔练习摔跤,克服困难一路逆袭。在成长中,姐妹俩逐渐理解了深沉的父爱,收获成功实现了人生价值。

《摔跤吧!爸爸》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大欢喜的结局也落入了俗套,但自1917年5月在国内上映以来,豆瓣上有100万人打出了9.0的高分。以我看来,大家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于影片深刻反映了印度的性别歧视、阶层固化等弊端,同时也传达出广泛的普世价值观,能引发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父女三人获胜后拥抱

一个关于女性印度梦的理想版本。

有人挑刺说,这部电影充斥着男权思维,父亲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给女儿安排了人生道路,在女儿童年时就高强度训练,剥夺了她们那个年龄段的自由。这种说法其实是迂腐之间,就跟古代“何不食肉糜”的说法如出一辙。

印度在民族解放和现代化过程中,没有经过自下而上深刻的社会变革,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层面被废除了,但现实中仍充斥着种姓制度的残余。社会阶层固化、贫富两极分化成为印度社会的痼疾。

在传统语境中,印度女性属于社会的弱势。婚姻中女性不过是男权的附属品,很多女性婚姻由父母包办,未成年就嫁人做家务,终其一生不允许工作。此外,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跟人们受教育水平有关,即使有较高文化和社会地位的人,也经常有毙溺女婴的行为。在印度,女性受侮辱司空见惯,很多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行为令人发指。

父亲发现女儿有摔跤天赋

影片所倡导的价值观跟现实恰恰相反,父亲在女儿很小时就教她们练习摔跤,指引她们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尽可能为成功加分,虽然这违背了她们爱玩的意愿。唯有成功,她们才有资格选择事业和爱情,而不是像电影里另一位女孩感叹,要在14岁就草草嫁人,在无尽的家务中消磨一生。

片中,吉塔和巴比塔的成长无比艰难,可见印度女性要取得权利和自由有多么不易,印度社会女权的解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幸运的是,吉塔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理想版本,她的胜利不属于个人,代表了千千万万女性的梦想。

摈弃传统陋习,不同语境有共同的需求。

我们跟印度同属于文化底蕴深厚和传统影响深刻的东方文明。《摔跤吧!爸爸》视野下的印度,有迥异于中国的特殊现实,比如:女权更微弱、贫富差距更大,阶层流动更困难。但是,反观我们身处的境遇,影片叙事呈现的核心,也触及到当下我们面对的许多社会问题。

我们看到,年轻的马哈维亚为梦想挣扎,他妻子连续生下4个女儿,在村里成了一个笑话,各种热心人都为夫妻能够生儿子献计献策,这跟我们重男轻女的传统何其相似。在印度,嫁女儿要陪送昂贵的嫁妆,在世人眼里生女儿就是一个无底洞。可见印度男权的根深蒂固,及对女性的极端歧视。

姐妹俩被剪去头发很难受

在我看来,普通人要让子女跻身更高的阶层,竭尽所能给子女最好的教育是最佳方法,这里的教育包括体育和艺术。比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学区房就是例证。但印度却相反,印度底层家庭,在孩子的体育方面投入很少,男孩如果不能靠读书出头,就要学一门手艺,而女孩在10岁左右就要由父母安排嫁人。

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马哈维亚却一根筋地坚持教女儿练摔跤,顶着被村庄的人不理解的压力。马哈维亚的可贵在于,他在众人浑浑噩噩中,独自探索了以学习给予女儿成功的可能性,让更多普通人看到了光明。

观影也可看到,重视教育这一常规做法,在印度却成了稀缺品,令人不胜唏嘘。影片倡导的自由平等,发展个性取得成功,无疑具有极大的兼容与参照意义。

吉塔第一次跟男子比赛失利

深陷传统的牢笼,唯有理想才能与之对抗。 

在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要遵守有形无形的秩序。马哈维亚所在的村庄,其实是印度社会的一个缩影,马哈维亚的另类行为,必然要遭到耻笑遇到阻力,这是命定的劫数。

马哈维亚为让女儿进步更快,让她们穿男孩子的衣服,找侄子当陪练,剪去她们的长发,带女儿参加摔跤比赛,等等。更有甚者,他竟然大胆到否定国家教练的训练方法和战术。所有这些,虽然指向成功,但实现起来必然困难重重,若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对抗各种反对、质疑,注定趟不过沟沟坎坎,不免半途而废。

在田间简易摔跤场训练

当个人意志与世俗观念对立之时,理想跟现实必然会有巨大的差距。唯有马哈维亚这样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理想穷尽所能,突破阻力到达彼岸。

马哈维亚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孤身对抗社会陋习,成为女儿的精神支柱。在激烈决赛时,马哈维亚被心胸狭隘的教练骗到屋里关了起来,而吉塔遇到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劲敌。其实,父女面对的不只是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包括所有嘲笑和讽刺他们的人们。

马哈维亚父女的形象对印度社会而言,是鼓舞人心的励志典范。父女携手宣示,禁锢女人的传统无比荒谬。只要努力,生活就有更多选择,而每个人都应该能选择人生的自由。

父爱照亮幽暗的前路,赋予女儿独立的力量。

马拉维亚对女儿严苛的训练让有些人难以理解。在我看来,在印度的环境下,父亲发现了女儿的运动天赋,把女儿引向成功的道路,在女儿成长时不断鼓励指正,以摔跤赋予吉塔姐妹人生的意义,这绝不是父权的压制,成功后的吉塔更能感受到深沉的父爱。

巴比塔赢得金牌

影片中有个细节,吉塔跟男子比赛,初次就告失利,吉塔对父亲表示歉意,父亲轻轻抚摸她的头安慰她“没关系”,相信这样的鼓励会让女儿感受父亲的理解,并意识到无论付出怎样的辛苦都值得。

影片最后的高潮部分,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上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至关重要的比赛父亲无法到场指导,但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吉塔翻盘成功,印度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父亲在房间里听到了,知道吉塔成功了,眼里泛起了泪花。

其实,父亲缺席吉塔的冠军比赛,是刻意的安排,寓意着吉塔独立了。她可以脱离父亲的指点,独自面对强敌,绝地反击。这也预示着独立的女性,可以自己趟过烂泥收获成功,这是影片极力要传达的思想。

越过重重障碍,女性的成长是一场蝶变。

吉塔的成功是循序渐进的,她克服一个个困难才登上顶峰,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一次登台,吉塔面对最强壮的男选手,艰苦较量虽然没有取胜,却赢得了关注和喝彩。面对父亲吉塔有些沮丧,低着头说:“对不起,爸爸”。晚上,她睡不着,去问爸爸:“我什么时候可以再比一场”。这个时候,吉塔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她的心中满是对赛场,对成功的渴望。

吉塔收获了第一次成功,之后便斗志昂扬,在各类比赛中屡屡获胜,技术和经验都丰富起来,也得到了不少金钱奖励。这些小成绩不是父女的终极梦想,在吉塔的恳求下,父亲同意她进入国家体育学院训练,吉塔逐步成长为一个专业运动员。

吉塔战胜强大对手

在展现吉塔成长过程中,影片有很细腻的镜头。多次眼神特写,表现了吉塔愧疚、骄傲等复杂心理情感。此外,两次剪发细节设计也很精妙。第一次姐妹俩逃避训练、撒谎,被父亲惩罚剪掉长发。其实,父亲的目的是要她们专心训练,但姐妹俩很不情愿。 第二次,吉塔在体育学院得过且过混日子。在爸爸鼓励下,她意识到了错误,自己剪掉了头发,只是一个成长过程。

主动剪发代表着吉塔心智开始成熟,从"要我成功“向“我要成功”转变。可以说,她完成了精神的蝶变,具有了成功女性的气质。

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夺冠

结语

追求自由,追求成功,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对印度女性来说却是奢侈品。

《摔跤吧!爸爸》以不断进取的精神鼓舞人,吉塔和巴比塔富于感染力的成功,是一个励志的传奇,她们的胜利也点燃了万千女孩的梦想,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部经典的电影,具备强大的穿透力,直抵人的心灵。既使文化背景不同,我们也能感受到她独特的魅力,从中收获精神鼓舞,这是就是艺术跨越文化的力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