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寄生虫和上流的隔离带
当我第一次看《寄生虫》这部电影,就知道它一定能在国际上获奖。
因为它不仅把人性和阶层的本质剖开来,狠狠扔在地上摩擦。
还把贫富差距这件事,妥妥推向了全球瞩目的C位。
并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如果你穷,你的生活难度系数,就会比其他人高出N倍。
电影《寄生虫》海报
但是,多穷才算穷?
一个人又要多富有,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呢?
这么说吧:
当你终于吃得起鲍鱼,你就会惦记鹅肝。
当你终于买得起GUCCI,你就会向往爱马仕。
当生活给你一颗糖,你就会渴望整块蛋糕。
喂不饱的欲望,正是推着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所以,在“贫穷”和“富有”的夹缝中凑合过日子的人,要想逆流而上,也不是无解。
还记得六度分隔理论吗?
你只要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美国总统了。
有些事,如果你觉得它很远,那它就会变得遥不可及。
如果你觉得它很近,那你只要努力踮起脚尖,就够到了。
一、韩国电影,为何崛起?
创造了世界和亚洲电影的获奖历史,这次韩国人可真是要扬眉吐气了。
让人们的愤怒、懦弱、和羞耻一起在电影中共振,它不得奖,谁得奖?
而我们中国电影人,只有酸的份儿。
因为我们和韩国电影的差距,可能比人和猩猩的差距还大。
电影《寄生虫》导演
1.韩国电影创造历史时,我们在干嘛?
很欣慰,亚洲文化终于越来越多的被认知和接纳了。
但一直以来,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输出都很旺盛,很密集。
唯独我们这种最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没能掀起过什么水花。
其实,《甄嬛传》倒是算一个不错的文化输出
如果非要有谁背锅的话,中国的导演、审核和观众,都难辞其咎。
靠流量圈钱,用演技负分,剧本俗套,制作粗糙的电影,填饱观众不怎么挑剔的胃口。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虽然国内还是有一些良心导演,只可惜大环境不允许他们绽放异彩。
1998年,韩国就取消了电影审查制度,以电影分级代替。
这样自由开放的环境,就是当代“文艺复兴”,“百家争鸣”啊。
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优秀的电影冲击奥斯卡,为我们亚洲人长脸!
2.贫富差距,“美国梦”褪色?
《寄生虫》的获胜,侧面说明美国也尝到了贫富差距的滋味。
电影中,上层富裕家庭住在豪宅大别墅,穷人家只能生活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
强烈的对比应该也戳中了美国人玻璃心。
电影《寄生虫》里的豪宅
目前美国的阶层贫富差距,或许已经是二战后最夸张的情况了。
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最有钱的前10%家庭的财富,在短暂下跌后,继续稳步上涨,不断新高。
但中高收入的40%家庭依然没有回到2008年时的位置,而后50%家庭在2008年遭受重创,至今依然挣扎在1970年代的水平。
在2017年的报告中,有40%的美国人处于“月光族”的状态,无法存下任何收入。
美国不同收入家庭的资产配置
从这个维度来说,巴菲特把大部分资产捐献出去,其实是对市场经济核心运转逻辑的坚定捍卫啊!
二、还没死,就住进了棺材
电影中穷人一家居住的地下室,确实令人心疼。
马桶必须安在最高处才有水压、衣服充满不见天日的霉味、一旦暴雨就是灭顶之灾。
这些穷人的生活标配,就是韩国的贫民窟特色:半地住宅。
1.半地下在韩国的“地位”
半地下住宅,就是韩国租房难的衍生物。
韩国98%的半地下住宅,都位于首尔、仁川、京畿道。
60年代起,随着韩国工业化发展,大批人口移居至首都圈,住房供不应求,于是半地下住房应运而生。
醉汉在半地下的窗外呕吐、撒尿
首尔大学博士陈庆德在《联合报》上这样写道:
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偏偏在韩国有大量地下室存在?
最简单的诠释,就是从经济上而言,地产商当然要在寸土寸金的首尔,把所有能利用到的土地发挥出最大效应。
韩国某半地下室,很少见光,通风不畅,遍布霉斑
于是,复杂幽暗、毫无保障的半地下,就成了犯罪行为的最佳滋生地。
侵犯隐私、性骚扰、盗窃、抢劫等,都是家常便饭。
首尔某被水淹的半地下
于是,在首尔天花乱坠的租房广告中,中介会尽量避免直接使用“半地下”这样扎心的词。
而是最后在文末委婉地提示一句:“您需要稍微下几层台阶”。
2.卖掉半地下,买美加澳!
在韩国,半地下虽然不够理想,但它又和普通房产一样在不动产业界正常流通,租客也需要缴纳高额保证金才能入住。
以麻浦区弘大附近为例,半地下单间的保证金从300-2000万韩元不等(约1.7万-11万元人民币)。
而租金则在35-55万韩元(约2000-3000元人民币)左右,这大约是地上单间月租费用的70%。
位于首尔黄金地段清潭洞的一个半地下室,全租需要2亿韩元(120万人民币),韩国人还觉得很便宜。
韩国一个地下单间,就可以在美加澳买一个很好的房子了。
据统计,韩国人首次购房的年龄平均在43岁,这个数字在低收入家庭中则为56.7岁。
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享受养老生活时,他们才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三、在中国,底层如何住豪宅?
中国底层人民靠努力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家庭,比比皆是。
但今天我要说的,不是温饱线刚及格的水平。
那些用半生积蓄买了二手房,偶尔去吃一次日料改善生活的状态,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
我要说的,是真正的阶层跃升。
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一家人住上海景别墅、结交财力雄厚的左邻右舍。
这种维度的生活,才是我们该有的目标。
1.在中国买豪宅的人,得多任性?
房价,是大家心中不能提的痛。
就像《寄生虫》里的顶级豪宅,一楼就有1800多平方。
按现在韩国的人均收入来算,买这个房子要547年。
这要多努力,才能买得起?怕是做梦都住不上吧?
《寄生虫》里的豪宅,由建筑师李河君设计
在天价豪宅这一块,我们国内也没输过。
香港山顶聂歌信山道8号的MOUNT NICHOLSON,以单价13.2万港币每平方英尺,折合120万人民币每平方米被出售,刷新了人类房价之最。
上海陆家嘴的汤臣一品,均价21.83万元每平米,随随便便一套就上亿。
上海华侨城苏河湾,观景视野最好的塔尖住宅,最贵成交价达到30万元每平米。
北京万柳书院,最牛顶尖学区房,均价17.3万元每平米。
如果有人告诉你,普通人只要努力,也能拎包入住这样的豪宅,就把他拉黑吧,因为这确实是天方夜谭。
2.你距离目标,就差一步
想住豪宅,光靠努力可不行。
还得撕开你封闭了几十年的思维,把眼光交给大洋彼岸的远方,把鸡蛋从从一个篮子里大胆拿出来,才能完成跨越阶层的第一步。
美国、澳洲、加拿大的豪宅价格,其实身为国内普通人的你,点起脚尖也能摸到。
人类不是蜗牛,走到哪就能把家带到哪,相反,我们必须四处筑巢,才能分摊风险。
都把鸡蛋挤在那块小小的壳子里,万一路途颠簸翻了车,就全盘皆输了。
看看疫情当下的实体业就知道。
但凡能有一些睡后收入的人,都不至于在风险来临时走投无路。
最后,我想说:
在这场“穷即是原罪”的时代洪流里,我们作为普通人,首先不能认命。
随遇而安是没错,但只要世界稍微有点动荡,你就会陷入不可控的下滑。
只有逆流向上,逆风前进,努力伸手碰触到那一层更高的台阶,才能抵抗一次次的风险震荡,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
我不是要你立刻去海外买房,而是要你先打开固执狭隘的思维。
实现阶层跃升的途径千千万,置业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