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来了!武汉人已经开始报复性消
4月8日,武汉“解封”,随着各行业复产复工,在家闷了两个多月的武汉伢扬言要“报复性消费”,但也有不少朋友表示更需要“报复性存钱”。
“听说海底捞涨了6%,喜茶也全线上调2元。我的快乐,回来了却吃不起了。”
近日新快报在微博发起了一项“疫情结束你会报复性消费吗?”的调查中,选择“会,有钱任性憋太久了”选项的只有123人,只占不足7%,选择“不会”和“想,但首先得有报复性收入的人”共计1412人,占78%。
△和其他媒体平台,包括电商报、C科技等作出的相关调查中,选择“不会”的人数均为选择“会”的人数的6倍左右。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给人们的消费观带来新变化。疫情之后,你会“理性消费”还是“报复性消费”呢?
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真的会来吗?最近这一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餐饮业最先感受到消费者们高昂的购买热情,外卖数据正不断飙涨。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支付宝平台上,武汉的奶茶外卖订单量3天增长近8倍。
3月30日,国广喜茶复工第一天,有人一次性定了50杯。
△“喜茶”无接触式外卖配送中
武汉解封首日,洪山区群光上苑小区的一位女子点了76份早餐请邻居们过早,包含热干面、牛肉粉、油条等10个品种。
3月30日,武汉国际广场恢复营业的第一天,9:40左右第一个客人就来到了门口,随后买下了Gucci的一个手包;武商世贸广场当天也卖出价值8700元的周大福金条和29000多元的欧米茄腕表。
然而,后疫情时代,还没等来真正的“报复性消费”,却等来了“报复性涨价”。
前几日,“海底捞复工后涨价约6%”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晒出菜单,“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
“海底捞明显贵了,2个人吃了360元,之前差不多的菜品才花300出头!”“我们四个人花了600多,印象最深的是金针菇要44元……”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应,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同样身为明星企业的西贝莜面村,也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涨价了,甚至比海底捞涨幅更大。
“本来以为海底捞涨价涨得有点多,转眼看了下西贝的外卖菜单,土豆条炖牛肉80了,酸菜封缸肉80多,海底捞和西贝比真的是毛毛雨。”
就在昨天,“喜茶多款产品涨价2元”也成了网友们的热议话题。如“奶茶波波”“芝芝莓莓”“多肉葡萄”等明星产品在原来25元、30元、28元的基础上涨了2元。
对此喜茶工作人员回应,一共才五款产品涨价,而且是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才调整的价格,和疫情也没有必然关系。
而在武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复工复产,出门过早的他们,发现早餐店也有不同程度的涨价。热干面涨价到6元,牛肉面18元……网友调侃,除了工资在降,什么都在涨。
融360|简普科技《维度》调查发现,疫情后大众长期消费观念将趋于理性。数据显示,64.4%的受访者表示将在今后生活中保持克制,12.62%的受访者表示将缩减消费开支,表示将扩大消费开支的受访者仅有11%。
△数据来源:融360|简普科技《维度》
专家认为,不排除少数经济能力较强的群体,会在疫情后进行报复性消费。但整体而言,报复性消费狂潮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80后武汉伢工程师困困的糯米酱在消费上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经历了这次疫情,感觉对于奢侈品没有很大的欲望了,会更加理智地面对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如少下馆子多下厨,精进厨艺。”
对比服饰类开销,糯米酱一家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开销有所增加,先后购入了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烘干机等,收到之后果然大型“真香”现场。
ctsn所在的小区还没有解封,除了复工复产人员,一律不得外出。这两个多月以来,ctsn消费的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尽管很想逛街购物,但相较之前的消费习惯,已经理智许多。
其中,她最大的观念改变就是减少充值消费:“之前充值了很多卡都没来得及消费,不知道商家能不能坚持下去,封闭空间待久了也不放心。年前给小朋友交了早教托班费用都去不了,以后会宁愿每次多花点钱……”
“把钱留着保命重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90后的文员小丸子表示,经过这次疫情,购物欲望也下降了。
80后婴童品牌负责人麦ポヶ说到:“在封城的75天,有很多公司甚至已经生存不下去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只能选择'节衣缩食'。”
89年的贝贝在武汉以及培训机构做文职工作,一边背负着房贷,一边忙着孩子的教育和全家的商业保险,她说:“现在武汉虽然解封了,我们也基本都是在家做饭吃,一是孩子吃的安全,二是节省开支。”
为了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小琪子用自己存款买了一辆代步私家车,“后期很长一段时间都要过着'吃土'的日子了。”她说到。
这次疫情对群众的消费习惯也产生了一些影响,融360|简普科技《维度》调查发现,在今后长期生活中,大众更愿意主动增加医疗、运动、生活用品、食品等方面的消费。
其中,近六成受访者表示将增加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用品消费,这表明在疫情过后,医疗用品市场仍将受到消费者关注。
△数据来源:融360|简普科技《维度》
此次疫情也增强了大家规避公共场所的“居家消费”倾向,一批消费者体验过生鲜配送等服务,在疫情结束后仍然会依赖这种购物方式。
尽管如今疫情好转,桂桂一家仍然保持高度警惕状态,除了到楼下散散步,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家附近的超市了。
“现在越来越依赖网购,比如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服饰。去沃尔玛和盒马主要是采购肉类、蔬菜、水果,想解解馋了就在家里吃火锅。”
平时,桂桂很爱约姐妹淘逛街喝下午茶,但她表示,今年上半年应该都不会去商场,甚至连美容美发都省了,老老实实在家敷面膜。
武汉最受欢迎的小龙虾一上市,80后的娜娜就忍不住点了外卖。“现在团购、外卖、自提都很方便,我昨天还去万松园打包了巴厘龙虾,挺多人排队的。”
相较于其他人的谨小慎微,娜娜比较粗线条,在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并没有对外界产生恐惧心理。
“最近去逛过武广和菱角湖万达,吃了哈根达斯冰淇淋,人非常少,柜姐态度比以前好很多。”
疫情后,小丸子表示会减少衣服、包、化妆品的开销,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的消费会增加,同时也更加依赖线上消费、无接触收货模式,“能够网购解决的就网购。”
娜娜特殊时期主要靠外卖解馋,但她表示仍愿意去商场和餐厅。对于像娜娜这样的吃货来说,要说报复性消费,大概都体现在美食方面了。“按规定不能堂食,就打包回家享用。如果以后可以堂食了,我还是愿意去的!”
由于工作需要,麦ポヶ几乎每天都在商业圈行走,她则更想在疫情结束后能自由购物,不用再参加团购。“现在到商场都是微信提前预约好需要什么,然后直接去买了就走。之后线上线下消费都会有的,这个还是取决于价格吧!”
疫情期间,小琪子最大的消费在柴米油盐以及水果上,购物模式由以前去菜市场采购,变为了线上APP或者小区团购。“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还是待在家里,前几天小区可以出去买菜的时候,就只去了一趟超市。至少大半年不会去人流量密集的地方。”
△小琪子疫情期间的囤货
贝贝算了一下今年2月份的开销,基本上都集中在菜品类消费,总计6000多元,更让她着急的是后期对孩子的教育投资。
疫情冲击下,不少宅在家的人消费观正悄然改变。
比起“报复性消费”,现在自己更需要的是“报复性省钱”,不少人感叹:“今年赚钱太不容易了,能省就得省,真是痛的领悟。”
《2020新冠疫情消费者行为态度影响与趋势报告》显示,疫情期间,54.7%的消费者“增加了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时间投入”,疫情结束后,消费者“计划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支出占比高达20.5%”。
在“疫情期间所产生的新的生活计划”这一项中,40.9% 的人选择增加收入,比如理财、投资、基金等。
90后孕妈海那么蓝表示,疫情结束后只有一件事:攒钱攒钱攒钱。“一分一毛地攒起来好好存着更有道理。”
看来大多数人还是会谨慎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选择为未来多存储资金,而不是报复性消费。
比起吃喝长胖,更多人想在疫情后强身健体,抗击病毒;相较“报复性消费”和“全世界走遍”,努力挣钱存钱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如“黑天鹅”来临
灾难过后,社会阵痛开始显现
后疫情时代,生活仍要继续
只是,如何继续下去,
是每个人都该重新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