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比杨坤任何一首歌都火?这不是大放厥
近日著名歌手杨坤因为在直播时怒怼神曲《惊雷》而引发了广泛讨论,面对这样一首风靡全网的“另类”,杨坤态度显得相当愤慨,接连爆粗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直言这就不是一首歌,不难看出这位纵横乐坛多年的老将已经忍无可忍。
而事后《惊雷》的原唱MC六道也是做出了公开回应,表示自己和杨坤一样都属于“创作型歌手”,《惊雷》这首歌虽然只是一首喊麦,但是存在即合理,只要能够带给听众快乐就是好音乐,同时还口出狂言“《惊雷》比您任何一首歌都火”。
关于这件事的报道网上已经有很多了,老编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仅仅就这件事情简单谈谈华语乐坛这些年为什么会衰败至此。
首先随着某音、某手等平台的崛起,很多民间文化被推上了台面,例如所谓“精神小伙”“另类”等等,这些原本只存在于乡间相对小众的地域文化,在通过东北大哥们的无差别感染后,逐渐蔓延至整个华夏大地。
而伴随着一同走红的自然就是那些MC以及网络主播。
可能是因为早前《一人饮酒醉》等作品的爆火,很多专注于另类喊麦的网红开始意识到这条捷径,于是打造出相应的一系列体系,形成了所谓的喊麦文化。
但问题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网友对于这些另类喊麦的看法仅仅是“图个乐子”,真正去了解和认同的人少之又少,偏偏网红们当了真,觉得自己开始步入华语乐坛,成为了国内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
因此当杨坤站出来DISS《惊雷》后,原唱才敢放言比杨坤任何一首歌都火。
客观来看现如今的《惊雷》热度确实非常高,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看戏的成分,它不具备流传性,就像早前的《一人饮酒醉》,时至今日早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而杨坤的《无所谓》《空城》却一直保存于网友歌单之中。
这是一种根本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真实存在的情况,音乐分不分高低贵贱这一点有待辩证,但音乐一定分雅俗。
所谓雅俗共赏真正强调的是“通俗”而非“低俗”,纵观《惊雷》整个作品的歌词简直毫无营养,而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另类喊麦歌词里,老编不敢妄下定论说这是因为创作者文化水平不够所导致,但至少能肯定方文山不会写这样的歌词。
至于《惊雷》这首歌里的“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等词汇,原唱也已经承认灵感来自网络小说,但有趣的是MC六道还扯上了《道德经》,称自己把文中的万物皆为刍狗“拿过来正好用了一下”。
这里可以划上两个重点,第一MC六道并没有完全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看着顺眼便直接引用,第二就是MC六道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谓拿过来正好用一下这种说法和“剽窃”无异,只不过由于《道德经》属于古籍,无人深纠版权问题。
同样该问题可以映射到绝大部分网络神曲当中,像早前很火的《学猫叫》《沙漠骆驼》《生僻字》《出山》《离人愁》等等,基本上都存在抄袭、侵权和内容拼凑等问题,甚至华晨宇在节目组公开谴责不懂乐理者不该标榜原创。
创作者的版权意识、文化水平不足,导致了作品诞生后经不起推敲,一旦有人认真了立马就会崩塌。
但这些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好处,那就是朗朗上口方便流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传唱度,听众作为普通人不会意识到该类型歌曲大量传播的后果,仅仅是将其作为消遣工具。
可是相比之下很多用心做原创歌曲的音乐人却吃尽苦头。
我们都知道第一届《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梁博在急流勇退后苦心打磨作品,直到多年之后拥有了诸多拿得出手的原创歌曲,才正式借着《歌手》《我是唱作人》等音综重新复出。
但这是成功了的例子,还有很多不成功的例子至今无人问津,比如高进、木秦、甚至是太一等等。
他们拥有不同层次的高低级歌曲,甚至是足够前卫的原创作品,但却往往因为不够朗朗上口,无法在快节奏的时代里生存,即便现在部分人小有名气,但是和一首歌一夜之间破圈的成就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总是说华语乐坛这些年一直在衰败,没有好的新生代出现,听众的口味也逐步下滑,但实际上在批判的背后,真正影响优秀歌手出圈的正是这些“口水歌”,它们将整个市场盘踞,让优质作品无法得到曝光,此消彼长歌坛才会一步步倒退。
另一方面很多独立音乐人,在苦苦打磨优质作品却不火后,发现只要“够俗气”就能快速走红,于是纷纷放弃了最初的坚持转而投向神曲制造,至此华语乐坛又失去了一批有希望的歌手。
歌坛会衰败的原因是好作品得不到回报,反而口水歌肆意生长,就像MC六道说的,《惊雷》比杨坤任何一首作品都火,就目前的热度来看这是一句实话。
但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乃至是整个华语乐坛发展来看,这句话显得不堪一击,因为《惊雷》得不到认可,它只是大众用完就丢的一次性消耗品。
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这一次杨坤的DISS,《惊雷》这首另类被当作了典型批判,可还有更多同类型的作品继续活跃在市场当中,而引起的反思并不足以打破僵局。
华语乐坛衰败由此开始,但目前为止依然看不到结束的苗头,也许真的要等到十年之后,音乐排行榜神曲称霸,听众才会开始反思,为什么歌单里永远只有二十年前的老歌。
抵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更不是三分钟的热度,想要歌坛复兴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做到,这场争夺战不仅仅属于创作者,更属于每一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