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等我有钱,要买下这个房子。等我搬进去,我和妈妈待在庭院,因为阳光真的很棒。爸爸只要从地下室走上来就好。在那天来临之前,请好好保重。


基宇的这段话,非常触动,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我最感动的地方......

住地下室的基宇一家,渴望阳光。

这是电影的结局,也是基宇的美好愿望。而我们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可是,就是这个不能实现的梦想,才是支撑他、支撑无数个“基宇”,活下去的希望。

底层人民的生活,其中的心酸和无奈,点点滴滴都是血泪。

这是电影,而现实生活的艰辛,它甚至可以比电影更加苦楚、更加不堪。

与电影相比,现实常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现实题材影片能够广泛引起共鸣的主要原因。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2019年韩国导演奉俊昊的作品《寄生虫》,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长片、以及最佳原创剧本。


电影以豪宅别墅与阴暗地下室,以及富人与穷人在生活中各方面、极大差距的生活状况为主题,展示了贫富之鸿沟的不可逾越。

这部电影在国内一上映就引起观影热潮。观众两极分化,喜欢的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实至名归”。

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剧情通俗直白、节奏紧凑、直指当今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贫富分化”,这种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从而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整部影片,剧情与主旨,商业与文艺并存,可谓做到了完美融合。

不喜欢的呢,他们认为电影如果是现实主义题材,在剧情上却有很多不能合理解释的地方,而且导演对“情怀”的表达也太过直白,不够克制和含蓄,所以让影片少了内涵。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奥斯卡历史上最没有含金量的获奖影片。

同一部作品,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观点。其实,观点不论高下,个人阅历所致,出发点不一样而已。无论如何,都要恭贺亚洲影片获奥斯卡大奖。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对我个人来说,《寄生虫》带给我的是如此直白而强烈的“震撼”,它带来对人性的思考与评判。

电影前半段,导演在颇具喜剧氛围的轻松、诙谐氛围下,完成了对人性极其细致的剖析和对灵魂的抚慰。

让人们在痛苦中,灵性得到升华。

透过极其昏暗狭窄的地下室玻璃窗,观察外面破旧不堪的胡同小巷……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让一种无比凄凉的、贫困生活的缩影,赤裸裸地呈现在屏幕上。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基宇躺在昏暗地下室的床上,起身,举着手机,搜索新号……最后他和基婷不得不躲到厕所去连接wifi,去蹭网……一组长镜头,却让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失业而贫困的一家人,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为生活所迫,只能依靠叠披萨纸盒来维持一家人的生存。

但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爸爸打走爬上桌子的蟑螂,家人共同举杯庆祝手机又可以开通了、庆祝蹭网成功了……却也其乐融融。

这样的生活场景,其实,更加令人动容。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然而,人们却总是向往“更好”的生活。这是贪婪吗?是本能。

偶然的机会,基宇通过“伪造”学历,得到了进入富豪家庭当家庭教师的机会,去辅导富人家里的大女儿,一个高中女生的英语。

就连这个“机会”都渗透着贫富差距带来的侥幸。基宇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呢?

基宇的同学敏赫,他之前是这个女生的家庭教师,他爱上了这个高中女生,打算将来与她正式交往。正因为基宇是极其“贫穷”的,所以敏赫认为基宇“最安全”。于是敏赫在他出国留学期间请基宇照顾这个女生。

基宇的同学敏赫……善良吗?有点讽刺。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基宇进入豪宅以后,取得了女主人的信任,并且得到了他辅导的那个女生多惠的好感和爱慕。

于是,他又编造了妹妹基婷的学历和履历,顺利地把自己的妹妹基婷介绍到富人家庭,去当心理辅导和艺术治疗老师,辅导富人家的小儿子多松。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再后来,基婷又设圈套,陷害豪宅男主人原来的司机、促使男主人赶走司机,让他爸爸来富人家里当司机。

“得逞”以后,基宇、基婷和父亲一起,再设圈套陷害富人家里的老管家,管家被赶走,于是基宇的妈妈变成了豪宅的管家。

至此,一家人终于全部“寄生”在了这个豪宅里。而所有的前提,都是基于“伪造”、“陷害”和“欺骗”。

是穷人更有心机、富人更善良吗?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基宇的父亲说女主人好善良啊,真要感谢他们提供我们一家人的工作。


基宇妈妈说: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因为有钱所以才善良,如果我有钱我也善良。


人性,在极端贫富面前,的确会呈现出一定的、因为环境迫使、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但是,人性里最本质的东西,无论是善还是恶,其实一直都在。

穷人有穷人的悲哀,富人有富人的烦恼。

这些因阶级固化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但是它却不是人与人之间,失去友好,变得凶残的根本原因。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越是在极端矛盾中,越是能够彰显出人性里的质感和光芒。

哪怕在刀光血影里,它依然可以“若隐若现”。我觉得这才是本片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一味强调所谓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如此,除了加剧人们的“仇富”心理以及富人对贫穷的“嫌弃”心理,还有什么正面价值和意义呢?

所以,人性,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点。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比如影片中:


基宇父亲,在自己如此贫困潦倒的情况下,得到司机工作以后,他依然惦记着,原来的司机是否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而基宇的妈妈,在明知那天老管家进来以后,是对自己一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她依然让大雨中的老管家,进家躲避安身。 老管家的老公,在富人家里的派对上,杀死了基宇的妹妹,而基宇以及基宇妈妈也都因此受了重伤。基宇的父亲自己也因为屈辱所致,一怒之下杀死了豪宅男主人,而不得不躲避在豪宅地下室,永不见天日。在这种情况下,基宇的父亲,依然为老管家--- 那个和他一样被困在地下室、杀死他女儿的那个人的妻子,“好好地送葬”。并且他为自己能够给她送葬,而感到欣慰。


以上几点,就是在极端贫穷以及极端凶恶的困境下,人性在黑暗中,却依然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一丝“光亮”。

就是这些微弱的光芒,才支撑我们依然相信“人性”、相信人生。才不至于让我们在“看透了一切”以后,对人性“彻底失望”,最后彻底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和热情。

人生没有意义。而这,就是生命的光辉。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老管家的老公,因为被追债而长期寄居在豪宅里的“秘密通道”内,靠老管家偷偷送饭,过着不见天日的阴暗生活。

即便如此,亦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他们夫妇两人,觉得很满足、很平静、很幸福。

在她们眼里,是基宇一家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剥夺了他们的平静和幸福。

同为苦难至极的人,在为生存权而起的争执中,最终丢了性命……

而富人家里的男主人,也一起被杀害,甚至还包括富人家的小儿子,极有可能也会死去。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导致富人死亡的,是阶级矛盾吗?

依然是人性。是人性里的阴暗面。

被爱、被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而富豪男主人让基宇父亲一次又一次地感觉到自己的卑微、不被尊重。

甚至在自己女儿已经被捅杀、儿子也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富人男主人不顾别人死活,呵斥基宇父亲开车送他的儿子去医院,即便如此,最后还要施加那种骨子里对穷人“气味”的嫌弃……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富豪的死,不是死于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他是死于人性里的“骄傲”和“冷漠自私”。

穷人,不会仅仅因为贫穷而杀人。

是人性里的那些弱点,是人性的那些阴暗面,成为穷人手里的屠刀,也成为富豪杀死自己的武器。


基婷的死呢?她死于穷人之间对生存权的掠夺吗?

是。但更重要的是,基婷其实是死于老管家因长期禁闭而扭曲的心灵。

老管家的丈夫,明显是有了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杀人。心理问题有贫穷的因素,但是贫穷却不足以导致心理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他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面对现实困境的毅力,都在贫穷面前不堪一击。

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贫穷”,一切都归结为贫富分化,贫穷不背锅;富人,也不一定真的“为富不仁”;真正具有杀伤力的,其实还是人性。

人性的扭曲,才是这场悲剧的根源。贫富差距,只是表面。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电影中几组对比蒙太奇,充分彰显了贫富悬殊的对比。


基婷起床后蓬头垢面;富家太太起床后在镜前美美地化妆。 基宇走出阴暗狭窄的贫民窟街道;基宇来到宽敞明亮的豪宅大门前。 基宇一家,被水淹了,成千上万的人,都挤住在体育馆里等待发放救灾物资;富人太太走进自己宽阔的衣帽间,精心挑选自己的衣服。 老管家的丈夫在地下室里,对着墙壁磕破了头,满脸是血;基宇父亲在淹没到胸口的脏水里,茫然失措……而这个镜头,让我忍不住流泪。


贫穷,是困在穷人“心灵上”的枷锁。心灵不再受困,贫穷,便不足以击垮任何人。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贫困很难消除,但是,如何让心灵在贫困中,依然澄澈,不要让心灵被现实扯碎了,再扭曲……就是穷人体面活下去的根本。

就像我们国家目前大规模开展的“扶贫攻坚”,我想,纵然物质上的扶贫至关重要,毕竟那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但是,精神上的扶贫,远比物质上的扶贫,更加艰巨。

任重而道远。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寄生虫》的剧情呈现,与其说是在表达贫富极度分化下,无法逾越的阶级壁垒,从而带给人们对贫富差距的认识,对整个社会的思索。我更愿意从人性的角度,来感受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人性。

人性,特别是极端条件下的人性探索,似乎比故事本身更具“穿透力”。

电影的最后以矛盾冲突的极致,杀人,来表达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阶级壁垒的不可打破。

所以,如果从贫富分化、阶级壁垒来解读,那么,整部电影只是提供了阶级固化的呈现,并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亦没有给出任何“抚慰”……反而增加了阶级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焦虑。

但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却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平衡,和安宁。

哪怕最后,是如此血腥的暴力冲突,但是从整部电影中,我却看到了人性良善的若隐若现,忽隐忽现。就是这一点点极其微弱的光芒,才更显灿烂。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写在最后:


《寄生虫》,穷人,是蟑螂一样寄生在富人豪宅地下室的寄生虫吗?

穷人依靠付出自己的劳动赚取富人给的劳务报酬。自食其力,不是寄生虫。

富人有大把金钱,可是他们的金钱却需要依靠“穷人”的工作来赚取“剩余价值”得以致富;而致富以后,往往又变得“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雇佣穷人来伺候他们的饮食起居。

离开了穷人,富人何来富有与轻松?

谁是谁的寄生虫?

我们,你我他,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寄生虫。符合宇宙的运转规律,适者生存。而宇宙的核心,就是“爱”。不是小情小爱,是人间大爱。任何与“大爱”的违背,都会引导我们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爱的光辉,才让人类得以世代相传,繁衍生息……


极端贫富差距下的人性:《寄生虫》只是在表达


-END-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