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盛典梁朝伟中途离席:你拥有了什么,才不会炫
前几天《智族GQ》十周年盛典刷爆微博,微博话题阅读量在短短四天内突破30亿。
当晚大牌云集,各行精英汇聚:“话题明星”朱一龙、蔡徐坤,国际影星李冰冰、国内一线超模何穗、“音乐诗人”李健,知名主持何炅,还有一众作家导演前来助阵。红毯上的明星你不一定全部认识,但若按领域划分,你一定能从各领域找出自己耳熟能详的明星。
这场年度重头戏,网友们纷纷猜测红毯压轴该由谁来走。当梁朝伟现身时,大家仿佛松了一口气,有他压阵,场面才不会显得太轻浮,可以说实至名归。
据GQ的报道,会场背后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晚最贵的女士礼服价值20万,却没能被任何一位女明星相中;
某位“流量艺人”有30套备选礼服,却无一入选。时装编辑不得不为此从欧洲大量调货。
活动前一晚,该明星用了一个半小时试了十套衣服和六双鞋;
活动当晚,有位明星携带了20位助理,只为保证红毯上亮相的那几分钟无人干扰;
20万的礼服没人愿意穿,三十套备用礼服不够穿。
20个助理鞍前马后,只为红毯镜头前的5分钟,可能其与古代皇帝的差别,只差一顶大轿了。
梁朝伟压轴登场,面容和蔼,衣装朴素,着平时不穿压箱底的礼服,除了大气,没有看出来一点压轴的庄重和严肃。
明星们最重视的P图环节他并不关心,甚至没有到场,好似一点也不重视自己在镜头前的样子。
盛典过后是酒宴,许多偶像明星苦苦追寻他的踪影,只为求一张合影,却被告知已经回酒店休息了。
作为压轴登场的人物,按理说应该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可因为他不声不响的离席,微博上随便一搜此次盛典的话题,仍是一众“流量艺人”占据榜首。
种种表明,梁朝伟对这些并不看重,他的压轴,众明星对其的爱戴和仰慕,他只是微微一笑,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认可。
乍看之下,对比就很显然了。
众明星在名利场中生杀予夺,而真正坐拥名利的人却对这一切一笑置之。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没有什么,他就越会炫耀什么。”
反过来讲也是一个道理,只有一个人真正拥有了什么,他才不会去炫耀什么。
作家烟罗《星星上的花2》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笃信着这片海的蓝,却不知道海有多深。
海若郁蓝,必有其深。梁朝伟深知这个道理,他追求演技与作品,用作品说服大众,他明白,名气与话题只是他成功事业的“锦上添花”,所以他从来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也不会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
他的“锦上添花”,却被众多明星当成了安身立命之本。
当晚的主持人大左说:“今天十年嘛,你想想这十年,我看过多少人从我面前这样走过去。有的人一直都在,被流传成经典,有的人已经不知道在哪了。”
靠自己的努力挣得的名声,是无比夯实的,风卷残云过后,人们还是能够记住你。
如果光用眼球与话题来支撑,那不过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化作过眼云烟,甚至留下骂名。
与其用话题与关注来“盛装”自己,不如用演技、能力先“武装”自己。
明星云集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名利场,C位、座次、甚至P图都有先后顺序。这其中的你踩我捧,勾心斗角我们看的还少吗?捧着手机的我们一边吃着瓜,一边鄙视某些明星的小人作为,最后感慨名利场中是是非非,浑浊污泞。
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得一清二楚。
可当我们自身陷入名利场中时,别人又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呢?
2.用虚荣矫饰自己,是一种对人生空洞的恐惧前两天看过一篇文章《蔡康永:你不必在朋友圈假装生活》,里面就叙述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故事。
说的是他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中晒健身、英语、阅读,仿佛每天的生活都无比充实。还晒生活、约会、各地风景,生活仿佛精彩无比。
可实际上呢?
他已经毕业五年,事业普普通通,还保持单身的状态。
这样的故事,在知乎中屡见不鲜。
知乎高赞回答中,用户“种太阳的神”提供了一个虚假朋友圈败露的大型盘点:
还有这样的:
更甚者还有这样的:
初看让我们哭笑不得,再看时却或多或少发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此类故事并不止在朋友圈中,还是我们下意识掩盖“痛处”的一举一动。
A为了参加老同学聚会,特地租豪车前往。B是原来班里成绩最好的,为了不掉份,买了分期的包包和鞋子。
理所当然地,他们成为了当晚的焦点。过了那个璀璨的夜晚,即使他们需要偿还贷款,也心甘情愿了。
我们下意识地用“美好”装饰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行为的动机:我们害怕生活“不美好”。
我们忙于在人们面前掩盖脆弱,却逃避思考怎么去好好生活。
生活是朋友圈的焦点,可朋友圈不应该是生活的焦点。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蔡康永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亲朋好友的聚会,一通嘘寒问暖的电话,都被我们看作了“名利场”,我们本以为那是个放松解压的事情,反而搞得身心俱疲,那是因为我们把这种种当作了表演,里面充满了欺骗和怀疑。
自己造的楼阁有多高,摔的就有多惨。
奇葩说知名辩手姜思达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今天克制炫耀,我选择内秀是因为我认为我生命的价值在于被发现,我选择炫耀,我发现我生命的价值在于被揭穿。”
如果别人认识你的过程是一步步的发现,你会得到真正的认可。如果别人认识你的过程,是一个揭穿的过程,你会得到真心的嘲笑。
生活应该是一场拉锯战,我们为了更好的自己去奋斗,也许有时候生活将我们击败了,我们也有再站起来的勇气。
生活不应该是一场间谍战,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防别人拆穿我们光鲜亮丽的表面。
欺骗别人的目的是为了掩饰生活的局促与空洞,可掩饰的太完好,会不会连自己也骗进去?
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书中,曾给出这么一个例子: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不喜欢凡间的女子,于是他用全部的经历、热情和爱恋雕刻了一座象牙少女像,像对待妻子般爱抚、装扮她,对雕像的爱最终使雕像拥有了生命,两人结为夫妻。
这像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有着美满的结局。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讽刺。
在现实中,我们的“雕像”并不会活过来。
美好的女子雕像就像我们用奢侈的生活方式,各种付出超额代价换得的自己。也是朋友圈中“假装”过后的自己。
表演过后,我们满心欢喜地收到朋友的羡慕和嫉妒,随同而来的还有超支的代价,和越来越远的美好明天。
用虚荣矫饰自己生活的不得意,就像用一个漂亮的塑料袋包住发霉的垃圾,可那还是一袋垃圾,不会因为你打了个结就不再发臭。
朋友揭露了你,你会觉得尴尬,这是面子问题。可当生活揭露你时,你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那可能是生命问题。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新闻,21岁女孩冯洁因无力偿还25万的网贷债务,深夜凌晨从17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因债务金额巨大而不敢告诉父母,只能自己扛着,在她跳楼的前一晚,她已经偿还了8万的债务,可相对于25万的巨额,她还有很长一段漆黑的路要走。
没有相同经历,我们都不能体会到她当时的孤立无援。
最让人觉得可恨的是,她最初只是借了几千元,只是想给自己买台新的手机。真正使得她债台高筑的,是网贷无情的高额利息。
生活处处是陷阱,有些陷阱,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规避,谁也不知道当我们掉入其中的时候会带来多么惨痛的代价。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9月,南京的“小许”从南京一酒店坠亡,只留下一封遗书,当时的他以前欠债20余万。而两个月前,他刚从一所211大学毕业;
21岁的汉中大学生朱毓迪向往奢靡的生活,在十余家“校园贷”借款20多万,无力偿还,最后选择跳入寒冷的汉江,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3岁的小敏,因为羡慕同学的奢侈品,虚荣心作祟,陷入了“裸贷”。后来因金额过高,无力偿还,最后决定用肉偿结束这一切,半年后发现自己得了艾滋病。
很多人在“畏罪潜逃”,畏懒惰生活的罪,逃自己的命。
有些是在朋友圈“得过且过”,而有些已经逃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最后逼不得已,只能纵身一跃。
不要在一无所有的年纪,藐视后果与代价。挺得过去是教训,挺不过去就成了结局。
网贷可怕的不是金额,可怕的是金额翻番的速度,更可怕的是渴求虚荣的欲望与之同理。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享乐适应症。指的是:快乐总是很容易被大脑适应,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在得到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不那么幸福了。
在我们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同时,我们的空虚感也会油然而生,下次我们的虚荣心也会以更壮大的形态到来。
虚荣心作祟,企图占有莫须有的名利,就像用纸包火,你以为是止渴,其实是滋养,为以后毁掉的人生插下第一刀。
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发出“真假参半”的朋友圈,穿上花呗分期的鞋子,拿起手上的名牌包后,你还会记得提醒自己要专心投入生活,为未来想要的一切拼搏奋斗吗?
虚荣可怕,更可怕的是虚荣之后的“沾沾自喜”,无所作为。
电影《早餐俱乐部》中有句话:多花些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少花些时间试图打动别人。
共勉。